道德与法治教育和生活的融合

2020-09-10 00:53:39王莹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4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化小学

王莹

摘要: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内容实际上来自于日常生活,将课堂教学和生活融合在一起,这也是目前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具体方向。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和生活常识相联系,并利用理论知识对生活案例进行诠释,同时结合具体事例对理论知识加以验证,这有利于学生逐渐增强法律意识以及提高道德素养。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入生活的意义分析

(一)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知识是一种图式结构,知识内化效率受到影响的因素主要是学习体验以及学习行为。而针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分析,教师主要是灌输式教学,这就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很难在这一学习环境中获得良好的体验。将理论知识融入到生活中,有利于教学活动更为生动、有趣,理解难度也随之降低。

(二)提升学生知识内化的效率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较为不足,其思维方式表现为形象化,这也是小学生难以掌握和理解理论知识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师在教授道德与法治内容时,需要将理论知识融入到生活中,有利于小学生在生活场景中感受道德与法治所学知识,提高知识内化效率。

(三)有益于学生积极实践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于关注理论知识,就很难形成实质性的理解,不利于培养较高的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过程需要和生活相融合,引导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并促进小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引导其培养和增强实践能力。

二、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材的特点

(一)教材内容有趣,对学生产生了吸引力

部编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每一冊都包含四个单元,各单元教材内容都和主题相符合,设置的内容非常清晰,且和小学生日常生活相匹配,教材内容完全适用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因此,受到小学生的喜爱和欢迎。教材内容中设计的实践活动能够对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激发,同时也能很好地表达出教材内容主题,具体包括顺口溜以及小游戏等各项活动。例如,在学习《怎么不能不马虎》这一课程内容时,通过开展不同类型的小游戏,指导学生在参与游戏时做到井然有序、不能马虎,以此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按照规则和顺序来实践,不能马虎。对这些小游戏的开展,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而且蕴含一定的生活哲理,还能使得小学生在参与游戏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引导其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生活实践中。

(二)利用生活故事感染学生,实现教育目的

部编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就是绘本故事,非常适合小学阶段学生进行学习和领悟,所涉及的故事内容非常巧妙,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借助于绘本故事,有利于小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深入理解。例如,在学习《可爱的动物》这一课程内容时,借助于绘本图画将课堂故事进行引出,同时引导小学生积极探讨和思考,并结合生活实践来进行练习。这一教材内容要求小学生思考应该用什么态度来对待小动物。绘本故事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丁丁将一只小蜻蜓抓住并关在瓶子中,为了保证小蜻蜓正常呼吸,丁丁在瓶盖上扎了一些小洞,这使得小蜻蜓可以呼吸到新鲜空气。这时需要小学生对丁丁的做法进行探讨,并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一些小学生认为在瓶盖上扎上小洞是聪明的做法,但是也有一些小学生认为蜻蜓应该是在大自然中自由飞翔,而不是生活在瓶子中,所以丁丁的做法是不正确的。由此可见,绘本故事有利于小学生意识到人类、动物以及大自然三者间的和谐关系,从而培养保护、爱护小动物的良好意识。

三、将道德与法治教育融于生活中的实施策略

(一)立足生活点滴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国家综合素质得以增强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培养学生形成较高的道德素养,而对礼仪教育的重视有利于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在学习《我是小学生了》课程内容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习更多的礼仪文化,使得学生成为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教学内容开始于最为基本的“你好”,要求学生之间互相问好,从而形成和谐感情,有利于小学生意识到尊重的重要性。这时教师还需要对课堂文明进行强调,当学生想分享自己的看法时需要举手示意,当其他同学回答问题时需要认真倾听,在同学发表完自己的看法之后可以进行补充,不能随意打断别人的谈话或者不认真倾听,这些都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教师需要结合生活实践引导学生培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使得学生获益匪浅。

(二)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做好准备工作:一方面,教师应对学生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进行评估,及时了解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层面上出现的问题,指导学生主动改正;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和学生家长积极沟通,指导家长重视家风教育,以此将良好生活环境提供给学生。众所周知,一个人学坏非常容易,学好则比较困难。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重要课堂,教师应该指导家长重视家庭教育,有利于学生在优质家庭环境中形成良好品质。例如,在学习《我们不乱扔》(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材内容时,教师需要和学生家长积极沟通,指导家长在生活中树立好的学习榜样,并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生活实践相融合,有利于学生提升道德素养。

(三)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这有利于学生不断增强实践能力,同时使得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理解得更为深刻,引导学生逐步完善自身理论体系。理论和实践相融合最为重要的桥梁就是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在日常生活基础上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有利于教学效果得以凸显。例如,在学习《我爱家乡山和水》(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材内容时,为了引导学生意识到保护家乡环境的重要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包括“植树”、“清理垃圾”等,有利于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在实践过程中得以增强,同时引导学生提升综合素质。

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将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和生活实践相融合,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运用生活案例能够使得课堂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和多样,将理论知识融入到生活中使得教学方式更为理性。同时,教师需要结合生活教学的内涵以及小学生自身特征,科学化地设计出课堂教学内容,有利于将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入到生活中,进而推动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邸永学. 源于生活,融于生活——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初探[J]. 学周刊, 2011(12):14-14.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生活化小学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1:38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34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8:58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德育(2017年1期)2017-02-09 13:59:41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46:40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45:16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42:26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3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