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最早出现在二战后期的西方社会,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时候迎来了发展的高峰,对当时西方社会学、哲学、美学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文学在以存在主义哲学、解构哲学为代表的哲学思想影响下呈现出和传统文学不同的美学走向,即强调人文关怀、审美体验多元化、审美通俗化。文章在阐述后现代主义西方哲学基本观念的基础上就后现代主义西方文学美学价值和美学基本走向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西方文学;哲学基础;美学价值;美学走向
后现代主义西方文学最早产生于上个世纪,是工业社会发展的重要产物,最早出现在欧美国家, 后来开始蔓延和影响到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对多个国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和当地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衍生出新的流派,为西方文学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后现代主义文学对当代人的思想、精神、社会结构、审美艺术等方面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文学之所以对社会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追根溯源是其发展的哲学基础,非理性化化、拒绝被定义的哲学理念是后现代主义西方文学发展的根基。
一、后现代主义西方哲学思想理论基础
(一)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是后结构主义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在结构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结构主义角度来看,对象由成分组成,成分之间存在一定的结构,想要了解对象的成分性质就需要了解整体结构的基本性质。后结构主义的基本哲学原理是一种颠覆性的思想,之后将这种解构颠覆思想扩展到文学批评领域,为西方文学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转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支持。
(二)新解释学
新解释学是由海德格尔奠定的一个基础理论,之后由伽達默尔进行更深入的发展和完善,最终形成了现代哲学解释学。之后哈贝马斯、德里达等学者也从各自的角度对新解释学研究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新解释学被认为是后现代哲学的主要思想理论,基本上包含了五个内容。第一,对传统主体的一种消解。传统解释学强调人、自我、人性的构成。而后现代解释学家则是认为不存在先验的自我,也不存在普遍的人性,而是一种抽象意义上的形而上学虚构。第二,对传统解释对象的改造。传统解释学包含科学理论、历史文献、文学、音乐、艺术等主观意念层面的内容。后现代解释学家否定了作者意图以及本文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三)后人道主义
后人道主义是对传统人道主义思想的一种批判,传统的人道主义思想强调人这个中心力量,注重关注人的尊严、人的力量。后人道主义思想则是认为人不再是物质世界的中心。同时,后人道主义思想颠覆了人道主义思想的自信。
二、后现代主义西方文学的美学价值解读
(一)基本审美倾向
第1,强调人物的自我破碎。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在塑造人物的时候强调人物自我表述的话语欲望,所描述的故事也不再以人为基本中心,所描绘的人物拥有表白自我的话语欲望,且文学作品的叙事不再以人为中心。人物在文学作品中发生了变形和扭曲,开始以一种自我戏拟的形式出现。人物没有主体意识,人物的精神也不再是崇高、美丽的,而是滑稽可笑、渺小的。第二,后现代文学作品表现情节夸张,作者对文本表现出了中立的态度。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应用虚构场景替代以人为中心的叙事特点,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叙述和描述的重点。第三,后现代文学作品的描述打破了大众文学和精英文学的界限,开始关注通俗文学作品的创作。
(二)表现形式
第1,传统小说形式和内核的解构。现代主义对资本社会进行了怀疑和反叛,后现代主义将现代主义逻辑推向了极端,不仅是反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而且也是反传统、反文化、反现代主义。元小说手法的审美效果包含含有认知和伦理上的双重陌生效应,在小说表现中将话语上升到一种比较严肃的话语层次上。元小说在认知和伦理范畴上体现出了双重陌生效应,是一种相互联系又彼此处于微妙的矛盾状态中。后现代主义文学主张作者的元小说创作,写作成为对本体和文本的一种欺骗展示,作品故事情节变得更加支离破碎、颠倒反复。元小说是后现代文学作品创作的一个重要代表,在保留传统小说外壳基础上产生了新的内核,一边叙事一边讲述故事的构思过程,是双层结构的复合体。元小说通过叙述者虚拟的即时性写作向读者揭穿小说虚构,告诉读者小说故事内容本身是不存在的。小说的主体也不再是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小说中所描述的叙事过程。元小说创作和一般小说相比在结构和表现形式上体现出不同的特点,是一种多元化的创作道路。第二,文本意义和价值的解构。现代主义文学热衷对作品意义和内涵的探寻,注重挖掘作品的深层结构、深层寓意,后现代主义文学注重反传统的体现,认为写作是一种语言的游戏,作品的意义并不是预先存在于文本中的,而是等待作者去发现的。在表现的时候否定了作品的规范、确定、整体特点,强调一种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后现代文学作家在表述文本内容的时候深受自身逻辑影响,而和现实世界之间不存在什么关联。文本价值来自于虚构本身,和实际世界没有关系,意义产生于语言 符号的差异,这种符号排列形成的虚构文本写作是一种语言游戏。在后现代主义看来,一切语言都是隐喻和象征的,意义的传达必需通过隐喻和象征来完成,这一点也是造就其意义不确定的根源。第三,文本内涵的深层次解读。后现代主义作家在创作作品的时候不再表现出对社会的一种认知,而是开始怀疑和否定一切,在作品创作的时候也不再追求文学作品的最终意义价值,文学作品的描述和表达推翻了崇高的使命感,而是在作品中充斥悲观绝望的情绪。第四,零散的叙事风格。在文学作品创作的过程中融入了拼接、蒙太奇等元素,虚构和叙事同时进行。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在创作的时候叙事零散,不注重故事的整体性,着重表现过程、行为。
三、后现代主义西方文学的美学走向
(一)现实主义
后现代主义作家在经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之后开始放弃实验性的文本,这个时期,元小说、新小说和反小说逐渐被放弃,后现代主义作家在创作的时候也开始回归到实际生活,在文学文本的选择上逐渐放弃文学形式,且在文学作品的技巧和创作上更加追求新意,文学创作的内核开始回归到文学作品本体内容上。在作品的创作上有很多作家开始对一些社会问题发出疑问,也开始思考、反思社会上的不公。
(二)人文主义
后现代主义作家在经过多元价值理念和标准结构思想影响之后没有走进“怎么样都可以的世界”,在对世界的无秩序、失衡状态、破灭的理想发出呐喊之后这些作家开始反思和重新振作,也重新思考如何构建自己内心的精神家园,人文精神力量在他们的身上得到了一个新的回归,比如乡土文学作家的作品创作则是充分体现了人性回归的内容,在这个时期作家在作品创作中注重寻求自己的精神寄托,也力求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来找到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人生信仰。
(三)审美标准的多元化发展
后现代主义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开始从一元化发展到多元化,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文学文本的统一性、规范性、逻辑性被打破,文本创作取而代之的是更加不确定、更加多元的语言形式。在这样多元化的文学文本创作背景下作者的思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作者在创作文本内容的时候开始改变以往单纯叙事的模式,故事情节的展现和人物性格的烘托也开始变得十分必要。在刻画和描述的时候作家开始使用灵活多样的创作手法,经过文学创作,作家也开始和外界世界进行沟通、联系,读者也能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范式、不同思想表达的文学作品,且在阅读文学文本的过程中还会融入自己独有的思考和理解,使得不同价值观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得到碰撞。
(四)大众化、通俗化
在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文学艺术开始具备实用性、商品性、功利性的特点, 文学作品的创作和展示打破了作者和大众之间限制,在阅读文学作品之余,人们能够通过多个方式来和他人分享、交流自己的思想情感,文学作品的传递形式也更加多样,突出表现为网络空间、微信账号、微博平台等。在这样的背景下,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创作也需要紧跟时代发展需要,积极适应社会文学的发展趋势。后现代主义文学大众化的发展,使得文化不再成为少数精英的特权,也使得人们审美开始朝着多元化、层次化的方向发展,另外,在这样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到文学作品的创作中,使得文学作品的文化覆盖范围更加广泛,作品的内涵更加丰富。
结束语:
综上所述,后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哲学基本出现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整个时代的主要思想文化內容。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为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提供了方向的支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以现实主义、人文主义、审美标准的多元化发展、以及大众化、通俗化为特征的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美学特点。
参考文献:
[1]宁静, 叶倩, 赵伯飞. 后现代主义西方文学的哲学基础及美学走向[J]. 经济师, 2011(10):14-15.
[2]叶倩. 美学视野下后现代主义西方文学的思考[D].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1.
[3]陈文智. 后现代主义西方文学中的美学思想研究[J]. 文学教育, 2013.
[4]陈文智. 后现代主义西方文学中的美学思想研究[J]. 文学教育(上), 2013.
[5]黎跃进. 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几个问题[J]. 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 1993(5):98-103.
[6]佟立. 后现代主义哲学观念与文化逻辑[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1996(2):76-79.
作者简介:
酒钰杰(1993-02-),女,汉族,厦门人,本科,设计师,研究方向: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