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至乐》篇思想浅析

2020-09-10 23:55何丽媛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4期
关键词:生死观庄子启示

摘要:《庄子》一书是研究庄子学派思想的重要材料。《庄子·至乐》篇中包含了庄子“至乐无乐”思想,并且可以从中看出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庄子的“至乐”,超越现实,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无论是“至乐”思想还是生死观,对现代社会都有很大的启示和价值。

关键词:庄子;至乐;生死观;启示

引言

《至乐》属于《庄子》外篇。外篇主要是继承和阐发内篇的思想,对庄子的思想有所发展。目前对《庄子·至乐》篇的研究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1.从美学思想、审美意识的角度对庄子至乐的人生理想和追求进行阐述。张静(2005)认为,庄子的“至美”“至乐”实际上是一种物我两冥、与自然相互融入的和美境界,这种境界包括了最高的美以及审美高峰体验,体现了庄子崇尚自然、倡导真情的美学情趣,对庄子来说,至美就是至乐。祁志祥(2011)指出,庄子的“至乐无乐”是一种独特的美感论,揭示了道家审美活动的情感特征。人类的美感活动包括两类:一种是有乐之乐,这种乐不会长久,稍纵即逝,因此是浅度审美;另一种是无乐之乐,情感是静止不动的,可长期保存,是深度审美。2.探讨庄子“逍遥”“自由”的精神追求与至乐的人生体悟之间的联系:刘笑敢(2008)认为,庄子所追求的乐都在于精神感受,在于超越现实束缚的自由的感觉,在于独与天地万物相往来的体验,是一种精神的满足。3.比较庄子与孟子关于“乐”的思想:张瑞(2015)对孟庄之“乐”进行比较,认为二者都注重心之乐和修养功夫,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同乐与独乐、入世与游世、修养方法等方面的差异。

本文首先介绍《庄子·至乐》的内容,从内容中概括出庄子“至乐无乐”思想,庄子的生死观,最后总结这两种思想对现代的启示,以期对《庄子·至乐》篇思想进行探讨。

一、《庄子·至乐》内容概括

《至乐》是《庄子》一书中的外篇,该篇以首句中出现的“至乐”二字作为题目,共包括了七个部分,讨论了如何看待人的生死以及什么是最大的快乐。

第一部分从“天下有至乐无有哉?”至“故曰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人也孰能得无为哉”。到底有没有最大的快乐呢?庄子认为“至乐无乐,至誉无誉”,最大的快乐就是没有快乐,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

第二部分从“庄子妻死”至“故止也”,讲述了庄子妻子死后,庄子不仅不哭反而“箕踞鼓盆而歌”的故事。庄子认为,人的生死就像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是一种自然的行为,也就是所谓的“命”。

第三部分从“支离叔与滑介叔观于冥伯之丘”至“我又何恶焉”。这部分主要讲述支离叔和滑介叔观察变化,认为“死生为昼夜”,人的生死就如同白天和黑夜交替运行一样。

第四部分从“庄子之楚”至“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通过髑髅之口说出了人生在世所遭受到的痛苦和劳累。

第五部分从“颜渊东之齐”至“是之谓条达而福持”,通过孔子之口讲述鲁国国君养鸟的故事,认为人为的强求只会适得其反,应该顺应自然,君王更应该“不一其能,不同其事”。

第六部分从“列子行”至“予果欢乎”,列子看到髑髅有感而发,认为人的生死都不足以忧愁和快乐。

第七部分从“种有几”至“皆入于机”,这是本篇的最后一部分,主要说明了万物的演变,万物都产生于“机”,最后又都回归于“机”,人也是一样的。

综上,《至乐》篇有两大内容:什么是“至乐”以及对于生死的态度和观念。

二、“至乐无乐”思想

《至乐》篇的第一部分,首先讨论了“至乐”。“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世俗的人们,尊崇的是富有、高贵、长寿、善名;所爱好喜欢的,是身体的安适、丰盛的食品、漂亮的服饰、绚丽的色彩和动听的乐声。世俗的人,认为低下的是“贫贱夭恶也”所痛苦的是“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庄子认为,“其为形也亦愚哉”,这样的做法是愚蠢的,人们被这些外在的名誉、富贵等东西所拖累,无法得到真正的快乐,也就是说,庄子所认为的“至乐”,与世俗中感官的快乐是完全不同的。

那么,庄子的“至乐”是什么?庄子认为,“无为诚乐矣”。在这里,庄子提到了“无为”“诚乐”。“诚乐”指发自内心的、真正的快乐,即“至乐”。郭象注:“夫无为之乐,无忧而已”。庄子把“无为”看作是“至乐”的本质,“无为可以定是非”,只有无心于万事万物的是非,才可以得到“至乐”。

庄子认为,“活身”是“至乐”的价值之所在。对财富、地位的追求,会把人们“囚禁”在内,对“身”造成不好的影响,“其为形也亦外矣”“其为形也亦疏矣”,这里的“身、形”不仅仅是外在的、可见的肉体本身,更是生命本身。“至乐”对外在的形体和内心的快乐自得都有积极的作用。“至乐活身,唯无为几存”,“无为”在这里被再次提到,可见“无为”在“至乐”中的重要性。

最后,庄子提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陆树芝注:“至乐则无世俗之乐,犹之至誉则不争一时之名也。”(陆树芝,第204页)也就是说,“至乐”是超越甚至蔑视世俗的感官享乐,是超脱一切的、只注重生命内在的“乐”,但这又是“俗之所大苦也”,世俗中的人们无法放弃对外在事物的追求,得到就开心,得不到就忧愁、痛苦,因此庄子说“至乐无乐”,最大的快乐就是没有快乐。

总的来说,庄子认为的“至乐”是与“无为”相关的。“至乐”是超脱世俗之乐的,真正关注的是生命本身的快乐,通过“无为”,停止對万事万物的是非争斗、追逐,得到内心的愉悦。

三、庄子的生死观

《至乐》篇中,可以看出庄子对于生死的态度。庄子认为生和死,是自然的规律,从自然中来,最终也归结于自然。第二部分中,庄子指出,“本无生”,是通过演化才有了生命,“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气,是最根本的,通过“气”,演化出了形体,有了形体,演化出了生命,“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

庄子把个体生命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庄子·至乐》中讲到,庄子妻子死后,庄子不仅不哭反而“箕踞鼓盆而歌”的故事。庄子认为,人的生死就像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是一种自然的行为。“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死生为昼夜。”可见,庄子对于生死有一种超然、乐观豁达的态度,认为生死是顺应自然规律罢了。

庄子是重生的。庄子认为,世上的人们所尊崇的是富有、高贵、长寿以及善名,喜欢的是“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如果不能得到,便会痛苦、悲伤,“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人们被名或利或一些其他的外物所累,损害了自己的身体,自然的本性,是愚蠢、可悲的行为。

在第六部分,列子对髑髅的话语“若果养乎?予果欢乎?”,认为人的生死都是不足以忧愁和快乐的,死亡最终是回归了大自然。

“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庄子认为,万物都是在自然之中演化而来的,最终又回归到自然中去。人也是一样的。世俗中,人们会为亲人的去世而悲痛,但庄子眼中,他们只是回归到自然中去,把生死看做一个普遍的、顺应自然的、超越生死界限的事情。

四、对现代的启示

莊子的“至乐”“生死观”,都在强调“无为”“顺应自然”,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地方。庄子思想中,认为人应该不被外物所累,反对“人为物役”,不主张通过人的主观性去改变一些现实中的束缚,希望回归原始,这是消极的,也是不现实的,历史只会向前发展,人从本性中看,就是有欲望的,不可能完完全全的摒弃外在的事物,这是虚妄的,是消极的一面。庄子的人本思想是基于当时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的被动性思考,现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更多的是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主动追求。

庄子的思想中也有积极的部分,对现代社会有很大借鉴意义。首先,有助于人们保持良好的心态。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压力比较大,很多精神和心理疾病随之出现,且有精神、心理困境的人日益增多。庄子所主张的彻底摆脱人欲、物欲的束缚,从而得到自由、解放,对待生死豁达乐观的态度,通过超越现实的束缚、枷锁,达到精神上的自由,心灵上的平静闲适,获得“至乐”,在生活中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

其次,有助于人们精神境界的提升。如前所述,人的物质生活条件日益丰富,但精神生活却相对匮乏。很多人容易在生活中迷失自我,只是疲于奔命或是纸醉金迷,“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对人生的意义失去了思考。在物质基础之上,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应是人生的最终追求。

结语

庄子及其学派主张废弃文化,回归原始,思想的消极面自不待言。然而,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快乐观,在现代社会有其积极意义。庄子所追求的乐在于精神感受。现实的苦是人在世俗生活中所受的拘束或奴役,是人们无法摆脱现实的处境。“至乐”在于超越现实束缚的自由的感觉,是一种精神的满足,但不是现实欲望的满足。“至乐无乐”思想有助于人们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及人们精神境界的提升。

注释:

[1] 郭象,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卷二十。

[2] 《庄子·杂篇·让王》

参考文献:

[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2]张静.由“虚室生白”到“至美至乐”[D].武汉大学,2005.

[3]吴江玲.“至乐无乐”的美学意蕴研究[D].武汉大学,2019.

[4]刘笑敢.庄子之苦乐观及其现代启示[J].社会科学,2008(07):12-22+189.

[5]王焱.论庄子的快乐观[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04):591-595.

[6]刘旭阳,谢丽芳.浅议庄子的快乐观——“至乐无乐”[J].语文学刊,2011(19):21-22+29.

[7]祁志祥.“自适其适”、“至乐无乐”——庄子美学新探[J].广东社会科学,2011(03):66-71.

[8]张方玉.论庄子“至乐无乐”的幸福境界及其现代启示[J].道德与文明,2013(02):27-31.

[9]尚伟.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及当代意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6(07):76-77.

[10]崔幸.《庄子·至乐》篇思想浅析[J].华夏文化,2017(01):24-25.

[11]尚建飞.庄子的“至乐”及其价值内涵[J].哲学动态,2018(08):40-46.

作者简介:

何丽媛(1995—),女,汉,甘肃泾川人, 硕士在读,单位:烟台大学,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猜你喜欢
生死观庄子启示
Dancing for theDead
Differences of mortalit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弑他”与“自戕”
《庄子说》(二十二)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五)
试析日本人的生死观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