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子龙
摘 要:在2017年开始的以培养学科素养为主旨的新一轮教学改革中,各科的创新探索如同千帆竞渡、百舸争流。我们古老的历史学科应该怎样去把握机遇、实现自我超越和更新,从而焕发出新的活力?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想从历史创新教育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关键词:历史创新教育;内涵;创新手段
(一)发人深省——从学生的答案谈起
事出偶然,在一次面对新生的历史开篇课上,我提出了个问题:“大家觉得社会上哪些工作需要历史知识?”学生们居然异口同声的回答:“考古!”,“很对,还有没有其他方面呢?”“……”这次学生们就面面相觑、无言以对了。联想起我以前和学生的交谈中,学生也多次说起历史就是“讲古”“古人古事”……难道喜欢历史的就仅仅只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老学究吗?难道历史的学习过程就仅仅是枯燥的读背记吗?读书人也只有将自己的知识保持在常用常新的动态,才能感觉到学习的乐趣。而保持知识的常用常新正是我们历史创新教育的使命。
(二)正确定位——什么是历史创新教育?
“创新性有不同层次的表现形式,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新性,如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性;另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新性,是指相对于个体开发的可能性和自我潜在能力的创新性,如学生通过对已掌握知识的分析、重组、联想、猜测等思维过程所产生的自己从未有过的想法、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与其他科目相比,包罗万象的历史学科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培育学生创造力的素材。甚至可以说,整个人类的文明发展历程就是一部创造史:从远古人类的钻木取火、绳结记事到现代科学质能转换、基因工程;从传说中的通天巴别塔到现代的登月行动和外星生命探索,从粗糙的石器、稚拙的陶器、典雅的青铜器到风格各异的雕塑、绘画、诗歌、音乐……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每一项文明成果都是人类创造性劳动的结晶。
(三)不拘一格——历史创新教育的手段
1、创新教育与基础知识传授之间不矛盾
“我们强调创新思维精神,并不是说中学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相比,是处于次要的地位。如果脱离了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那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就成了空中楼阁。”将创新教育和基础教学割裂开是机械的、错误的,相反,创新意识必须在基础教学中得到体现。
2、以“为我所用”的态度对教材进行有机重组
在教材的安排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补充。比如教材《政治文明历程》(岳麓版)中注重对中外政治体制进行同项横比,但纵向历史发展脉络不甚明了,那么教师在教授时可以在导言或小结中引导学生构建起纵向的知识体系。
3、精心设问,注重知识上的“经世致用”
在问题设计上,教师切忌照本宣科,而要多设计一些能从多角度看的问题,以便更广泛的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思维空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即便是同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我们观察评价的角度不一样,得出的结论也会不一样的。正因为如此,才形成了诸多的历史争议。如到底如何看待慈禧太后这位历史人物?传统观念把她视作祸国殃民的腐朽统治者,但当今部分学者,包括央视历史剧《走向共和》却描绘出了一位苦撑残局,推动近代化的太后。
除了引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以外,还要注重联系实际、关注现实生活。比如我曾经听过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的示范课,内容是教材《经济史》(岳麓版)中的“我国古代人口的迁徙”,课本内容结束后,老师还提出了一个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大家能不能分析一下現在我国人口的主要迁徙方向?”,顺着学生的回答,从人口迁徙方向到分析原因再到对比古今迁徙原因只异同再到设自己以后的生涯规划……循循善诱,将历史由宏观抽象概念延伸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课室内绝大部分学生已积极讨论起来。
4、别开生面的作业也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基地
其实在学业相对轻松的高一或高二年级,根据所学的内容,教师可以指定一个题目,或让学生自拟题目,要求学生在一个学期内写一到两篇字数不长(1000左右)的小论文,作为评定平时成绩的50%的依据。这样在学期末进行闭卷考试时,就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和学生考试的压力。小论文式的作业,虽然类似于读史札记的性质,但对学生的要求却很高,教师可以在笔法、写法、结构、史料分析上予以点拨指导。这种比较自由的作业布置,可以让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
5、注意充分利用课堂外、校外资源
历史课堂教学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总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因为还有一些矛盾客观存在。如历史教材的相对稳定性与史学材料的大量涌现、信息量剧增的矛盾,传授系统知识和教学的集体形式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和实施因材施教的矛盾,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矛盾。所以历史教学创新不仅要注重课内,还要充分利用课外,只有课内课外双管齐下,有机结合,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学生历史思维、历史创新能力的发展。
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历史学习尤其如此,我们虽然不可能让学生到很多发生重大历史事件的地方去一一游历,但起码应该鼓励学生在假期走出房间,到附近的历史文化景点去看看。平时还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放映、讲解一些祖国大好河山,历史文化名城,介绍一些古今中外历史名人,以开拓学生视野,积淀学生的文化素养。
至于校外信息资源,我们可以与之长期联系的有图书馆、兄弟学校、地方高校、包括学生家长,在形式方面,可供我们参考的有;外出集体参观、集体阅读课、请家长来做某方面的讲座、报告等等,总之,只要我们充分发掘和利用,我们的信息总量是相当庞大丰富的。
以上是我对高中历史创新教育的一些探索和思考,“教无定法、学无定法”,我相信在历史创新教育这片充满朝气的沃土上,会结出更丰硕、更骄人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