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编校中矛盾史料之对勘与运用

2020-09-10 21:53霍本科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史料

摘 要:在图书编校工作中,常会遇到需要核对史料,而不同史料内容龃龉的情况。本文以李邕籍贯为例,阐述矛盾史料的具体对勘与运用。关于李邕的籍贯,新旧唐书记载为扬州;宋时已有人根据其他史料,认为他是江夏人。考查李邕家世背景及其祖、父生平的相关记载,可知李邕很可能未在江夏居住,以现有史料不能推定正史记载有误。

关键词:图书编校;李邕籍贯;史料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4-0180-02

一、引言

在图书编校工作中,常会遇到需要核对史料,而不同史料内容龃龉的情况。此时需要慎重对待,扩大参考文献范围,将不同史料予以排比对勘,分析其差异及原因,判断孰真孰伪,加以运用。本文以李邕籍贯为例作具体分析。

二、扬州还是江夏

李邕是唐代文学家、书法家,世称“李北海”,有文集传世,其碑刻更是书法史上不可多得的珍品。李邕家世良好,其父李善是著名学者,曾为《文选》作注,对后世影响深远。关于李邕的籍贯,《旧唐书》称他为“广陵江都人”,[1]《新唐书》则称他为“扬州江都人”。[2]广陵、扬州,一地二名。所以后世提起李邕,一般都说他是扬州人。

宋朝已经有人对他的籍贯提出疑问。质疑的根据是杜甫《八哀诗》中的《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九家集注杜诗》中,这首诗题目下有小注,说:“李自北海守罪死在天宝中,至代宗时赠秘书监,今以所赠官为题,又曰‘江夏李公’,所未论也。后汉《郡国志》江夏郡高帝置,唐《地理志》鄂州曰江夏郡,有江夏县焉。李扬州江都人,而云江夏,以俟博闻。”[3]

更有力的辩驳来自王象之的《舆地紀胜》:“传曹宪以《文选》授江夏李善,则知善为江夏人。李邕,善之子也,见特进李峤,自言读书未遍,愿一见秘书。后为北海太守,号‘李北海’。而邕传云‘邕,江都人’,与《李善传》不同。而杜甫《八哀诗》亦有‘江夏李邕’,李白《江夏修静寺》诗亦有‘我家北海宅’之句,则为江夏人明甚,传江都非是。”[4]

这里提出李邕为江夏人的论据有三点:第一,《新唐书》言其父李善为江夏人;第二,杜甫称李邕为“江夏李邕”;第三,从李白诗可知,江夏有李邕故宅。

近年来,亦有学人发表论文,重提“李邕为江夏人”之说,所持论据大概如下:第一,两《唐书》记载的李善、李邕父子籍贯的矛盾;第二,唐人诗文中提及李邕,多言江夏,李邕亦曾自称“江夏李邕”;第三,李邕及其亲属的墓志铭;第四,江夏有相关遗址。[5,6]

三、郡望还是籍贯

欲考察此问题,先要清楚李邕的家世。

李邕是广武君李左车的后代,赵郡人。永嘉末年,远祖李恪避乱南迁,被封为江夏王,此后世居于江夏。至李邕祖父李元哲,又迁居广陵。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赵郡李氏定著六房:其一曰南朝,二曰东祖,三曰西祖,四曰辽东,五曰江夏,六曰汉中”,[2]李邕即为江夏房。

《旧唐书·文苑传》记载:“李邕,广陵江都人。父善,尝受《文选》于同郡人曹宪。”[1]《新唐书·文艺传》记载:“李邕,字泰和,扬州江都人。父善,有雅行,淹贯古今。”[2]此处并无矛盾。可是《新唐书·儒学传》又载:“宪始以梁昭明太子《文选》授诸生,而同郡魏模、公孙罗、江夏李善相继传授,于是其学大兴。”[2]这里说的是“江夏李善”。此为一处矛盾。

唐人提及李邕,也经常称道江夏。例如,上文已提及的杜甫《八哀诗》言“江夏李公邕”,颜真卿《赠尚书左仆射博陵崔孝公宅陋室铭记》言崔沔“与江夏李邕友善”,[7]刘肃《大唐新语》、张读《宣室志》亦称“江夏李邕”。而其本人所撰《有唐通议大夫守太子宾客赠尚书左仆射崔孝公墓志》中也自称“故人北海太守江夏李邕”。[8]

史书记载与他人称谓,似乎迥然不相及,有人就以此来证明两《唐书》错误,认为李邕是江夏人无疑。其实这个论据并不成立。唐人极其重视门第,以郡望或著籍自言,是很常见的。例如,韩愈本为河阳人,却自谓郡望昌黎,后世也因此称他为“韩昌黎”,称他的集子为《昌黎集》。李邕本为江夏房李氏,称“江夏李邕”,自无不可。而《新唐书》《旧唐书》同说他是江都人,不可能是妄意下笔。《新唐书》编著过程中,编撰者对《旧唐书》史料做过考察,以定取舍,如《旧唐书》载韩愈为“昌黎人”,《新唐书》则说“邓州南阳人”。而对于李邕,则同称“江都人”,亦可证明其不误。《新唐书》《旧唐书》都有马怀素寓居江都,师事李善的记载。实际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已经说李邕的祖父“元哲徙居广陵”。[2]而力持“李邕为江夏人”观点的人,也没有提出有力的证据证明此记载是错误的。

20世纪出土的李邕及其子李岐、李翘,孙李正卿的墓志铭,对于了解其世系有很大的帮助。他们同葬于河南县金谷乡,而李邕的墓志铭也称“江夏李公墓志铭”,[9]原因已阐释于上,兹不更赘。

四、旧宅还是所居

李白的《题江夏修静寺》直接写到李邕与江夏的关系,其诗曰:“我家北海宅,作寺南江滨。空庭无玉树,高殿坐幽人。书带留青草,琴堂羃素尘。平生种桃李,寂灭不成春。”此诗题目下有注文:“此寺是李北海旧宅。”根据这首诗和注文,我们可以判断,修静寺原为李邕家旧宅,或者李邕曾在此居住。

据《新唐书》记载,李邕的祖父李元哲始迁居广陵,大概在江夏还留有旧宅。如果这个推测属实,那么这所后来变成寺院的宅子,自然也可以说是“李北海旧宅”。

还有一种可能,即李邕后来曾返回江夏,在此居住。这样的话,江夏存留的与李邕有关的遗迹就不完全是后世的附会。那么,他何时在此居住呢?

李邕的父亲李善在显庆年间“累补太子内率府录事参军、崇贤馆直学士,兼沛王侍读”,乾封中“出位泾城令”,后来“坐与贺兰敏之周密,配流姚州”。[1]贺兰敏之被流放,在咸亨二年六月,当时被牵连流放之人甚多,李善身列其中。李善从岭南归来,是“遇赦得还”。查咸亨二年之后的大赦,有咸亨四年冬十月乙未,皇太子弘纳妃毕,曲赦岐州。李善不在所赦之例。又咸亨五年改元,称上元元年,大赦。李善应该在此年,即公元674年北返。

据李邕的墓志铭,他终年73岁。天宝六载,李邕被杖杀于北海任上,以此上推,可知他生于上元二年,即公元675年,李善北归的次年。李善遇赦之后,“寓居汴、郑之间,以讲《文选》为业。年老疾卒”。[1]他并没有返回江都,也没有再归江夏,而是一直寓居在汴郑间,以讲学为業。没有证据能够证明李邕此时在何处。

据李邕的《有唐通议大夫守太子宾客赠尚书左仆射崔孝公墓志》,“邕十三同学,廿同游”,[8]则最迟至13岁时,李邕已在外求学。崔沔是博陵崔氏,其父崔皑曾任库部员外郎、汝州长史。李崔二人同学,不会在江夏。此后步入仕途,更无机会居于江夏。所以李邕很可能并未在江夏居住过,即使曾到江夏,也只能是13岁之前。

五、结语

据以上分析可知,《旧唐书》《新唐书》记载李邕为扬州人,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如果信从杜甫《八哀诗》、颜真卿《赠尚书左仆射博陵崔孝公宅陋室铭记》、刘肃《大唐新语》、张读《宣室志》等唐人说法,认定李邕是江夏人,并据此判断两《唐书》记载有误,则混淆了郡望与籍贯。在图书编校工作中,如果遇到类似问题,需要谨慎分析,避免以今为古、主观臆断,准确而有效地运用各种史料。

参考文献:

[1] 刘昫(后晋).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5039,5039,4946,5039.

[2] 欧阳修(宋),宋祁(宋),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5754,2599,5640,2597.

[3] 郭知达(宋).九家集注杜诗[A].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068册)[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0235b.

[4] 王象之(宋).舆地纪胜[M].北京:中华书局,2003:2281.

[5] 吴培根.李邕的祖籍江夏县考实——兼辨称其为江都人之误[J].武汉文史资料,2005(1):61-63.

[6] 刘会胜,李娅.李善李邕籍贯及世系考辨[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1(1):76-78.

[7] 颜真卿(唐).颜鲁公集[A].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071册)[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0676d.

[8] 吴钢.全唐文补遗(第三辑)[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113-114.

[9] 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766.

作者简介:霍本科(1986—),男,河南开封人,硕士,中级编辑职称,从事出版工作。

猜你喜欢
史料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史料实证精神的培养
少说否定话
基于史料实证的历史深度学习——以《“鼎卦”的历史智慧》一课为例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善用乡土历史资源 提高史料实证素养
巧用地图培养初中生史料实证意识——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
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运用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