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温馨
摘要:诗歌是语言艺术的集大成者,更是抒情艺术的集中体现。古典诗词中涉及到关于自然物象、季节更替、人世兴亡等内容均展现着诗人们的时空意识。在文学的宇宙中,时间和空间是一个整体,诗歌通过将时空浓缩凝聚成为了艺术,一个民族在某时代具有时空意识的诗歌更是展现着民族在该阶段的发展。本文通过比较《万叶集》和《古诗十九首》,体悟日本奈良时代和中国汉末时代诗歌的时空意识和“人”的觉醒。
关键词:《万叶集》;《古诗十九首》;时空意识;觉醒
《万叶集》这样一种表现时代风貌和自我意识的一部诗歌总集,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形态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并且中国古代诗歌的形式和韵律的在《万叶集》中也有迹可循,这都充分体现了《万叶集》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汲取养分的事实。由于具有同等的文学地位,不少学者都将《万叶集》和《诗经》作比,但是《古诗十九首》表达方式成熟,传达着本民族对于情感的珍惜与呼唤,更有渴望入世但求功业却不得的痛苦,整个过程伴随着“时空意识”的萌发和“人”的觉醒。所以本文选取两者进行季节、朝夕对比,希望可以通过从选取诗歌的意象中探究背后更加深层的时空意识和“人”的觉醒。
一、氤氲的季节-四季意象
《万叶集》为国人所知,是因为它是日本新年号“令和”的出处。“令和”就出自《万叶集·梅之花之歌·序文·32首》中的“于时初春令月,气淑风和”。这就让我们想起《论语》里曾子的人生理想“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一个初春一个暮春,但给我们的感觉都是“令”“和”,那么美好、和美。《古诗十九首》也有春天,“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那河边的青草啊,绿意盎然;那花园中的柳树是郁郁葱葱,充满生机的春天多么令人向往,所以那盈盈的楼上女慵懒的靠着窗边。秋天是《额田王歌》唱的“衰草盈秋野,我庐茸层层”的那种悲凉,也是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晶莹的露珠啊已沾满了地上的野草,时节流转转瞬间又是夏去秋来。树枝间啊传来秋蝉断续的鸣叫,燕子啊不知又要飞往何方?这是冬天寒气已到来了,“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南箕星、北斗星都不能用来盛物斟酒啊,牵牛星也不能用来负轭拉车!再好的友情也不能像磐石那样坚固,仔细想来炎凉世态虚名又有何用?
不管是《万叶集》还是《古诗十九首》,两者作者都善用四季意象来抒发自己内心情感,情感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眼前的景物何能牵动着诗人们的心呢?只是心境变化罢了。
二、朝露夕暮-夜月意象
“别矣云吾弟,行将返大和,夜深吾独立,晓露湿衣多。”“请君休向我,问彼是阿谁,九月沾衣露,是我待君时。”第一首是大伯皇女送别弟弟大津皇子时所作的和歌,诗人担心前路未卜的弟弟,衣衫被沉甸甸的晨露沾湿更是勾起忧思。第二首描绘诗人夜里苦苦等候恋人,被露水沾湿衣服的情景,这使其忧郁之思在秋夜中愈发浓重。在《万叶集》之前,“ 沾露”意象便已出现在我国六朝及以前的诗歌中。 如“ 迅风拂裳袂,白露霑衣衿 ”“溪谷多风,霜露沾衣”等。有关“露”的诗歌大多收录在《文选》“哀伤”类目中,“露沾衣裳”更是诗人借以表达忧思的常见意象。“朝露”作为意象,最早出现在我国魏晋南北朝诗人的笔下,例如“ 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就是以“ 朝露 ”晶莹剔透却倏忽易逝的特点,比喻生命、人生。值得注意的是,同样用作对“ 人生短暂易逝”的比喻,《万叶集》中亦有:“朝露一时消,我身容易老,青春可再来,我定待君早。”“奈何玄夜中,明月浓云罩”。
夕暮时分,大地将暗不暗,一切笼罩在不明朗中。当夜月升起来,看起来大地明朗了许多,实则反衬地周围更黯淡了。这个时候“个体”就突出了,越发感觉自身的渺小,像“朝露”般脆弱。“朝露”与“夕暮”,一朝一夕;“朝露”与“夜月”,一日一夜;正如诗中所言“朝思暮想慕丽容,竟如朝露与夕雾”。
三、“时空意识”与“登高自卑”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一个“忽”字,如风轻盈也如风般残酷,吹黄青叶,吹残红花,吹皱容颜。人生因为时间才有其意义,又因为时间而失去了意义。因为人生时间有限,人生被迫做着很多事,所以当好男儿凌云壮志碾作尘时才有那么多振臂高呼、慨当以慷的豪放不羁,也有许多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达观释然,更有李广难封、怀才不遇的悲愤痛苦!在大好年华的女子们却无悦己者的愁闷郁郁,知心人远在天涯的相思入骨,不幸女的痴心错付的悔恨交加。这一切情感的源头正是因为时间意识的觉醒,时间的不可逆性,时间的悄然流逝让个体生命恍然。一个“客”字更显悲凉,每个个体都是客居在“天地”之间,天地悠悠,过客却匆匆。阔达的“天地”,因为古代不发达的交流方式,此时成为恋人、亲人间最大的阻隔。比如《万叶集》中有一首母亲送独生子去唐朝的诗歌“旅人如野宿,大陆降寒霜;愿倩长空鹤,白羽覆儿行”,人在天地间就是“旅人”“客人”身份,当有家人在身边时,还有“根”扎在土地的感觉,远离亲人时更觉的如“浮萍”一样在世间流浪漂浮无垠。同样《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比起死别,生离更令人绝望!会面安可知?《行行重行行》抒情更加的含蓄,承接了我们传统的“温柔敦厚”的诗风。
时间意识的觉醒的同时伴随着人的意识的觉醒,《古诗十九首》成于汉末时期,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标志,表达的是人类的朴素情感,却也有了追求与幻灭、觉醒与痛苦的思考,全诗自然浑然天成、温柔敦厚。与此同时诗人登高望远却会产生“登高自卑”的意识,看起来是两种矛盾对立的意识,归根到底还是“时间”作祟,登上高处,愈觉得人生渺小,好像天地间的一只漂泊的沙鸥,甚至是沧海间的一粒小米。这是悲观的,也是达观的。
四、结语
日本在奈良时期,随着与中国交流日益深入,中国文化对日本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通过对比《古诗十九首》和《万叶集》中诗人意象选取、意境营造、意识萌发和传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说日本诗歌方面受到中国文学的影响是颇为明显的。通过与《古诗十九首》比较我们还可以发现,《万叶集》长达本半个多世纪的创作,到了中晚期时的诗歌创作已展示出相当广泛的创作题材和相对成熟的表现形式,它的快速成长正是得益于对中国文学的集中学习和吸取。由此也可知《万叶集》在对我国汉末魏晋六朝文学进行兼容并蓄吸收的同时,也结合本民族生产、生活的实际,完成了对汉文化的接收和再创造。
参考文献:
[1]古诗十九首集释[M].中华书局,隋树森 编著,1955
[2]万叶集[M]. 湖南人民出版社,杨烈 译,1984
[3]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M]. 贵州人民出版社,万绳南,2006
[4]孙华.从歌风、体裁和修辞看《万叶集》汉译[D].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2.
[5]沈和.关于《新古今和歌集》羁旅部夕暮诗的意境分析[D].吉林大学,2013.
[6]温龙珍.日本古代时间意识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7]赵姝博.对和歌中夕暮相关表达的统计研究[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6.
[8]陆晶菁.浅析《万叶集》“咏露歌”与六朝文学的联系[J].语文建设,2017(26):45-46.
[9]曹嘉偉.《万叶集》中秋季冬季的节日文化与审美阐释[J].戏剧之家,2019(14):21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