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倩
在黔东南这片秘境中,有着不计其数的苗乡侗寨,每一个都有独特的美——要么恢弘壮观因民族建筑闻名,要么小家碧玉以山秀水美而迷人。在榕江县栽麻镇,就有这样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侗族村寨,这里依然保留着传统的侗布织染技艺。手工布纺织、植物染色,古法织染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在这里亲见和体验,这就是丰登侗寨。
从榕江高铁站坐上榕江至九潮的农村客运公交,大约二十分钟就到达丰登侗寨寨门口。整个寨子坐落在一个山谷里,四周青山连绵,一条蜿蜒乡间的公路把这里跟外面的世界连接起来。在寨子里,提起杨成兰这个名字,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不仅是村子里第一个走出去的大学生,还是传统侗布织染技艺的守艺人,更是创立倚山人手造工作室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走出大山,圓梦都市
杨成兰1986年出生于丰登侗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有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全家靠着父母耕耘的一亩三分地维持生计,日子过得紧巴巴。因为地处偏远闭塞,寨子里的大部分孩子早早辍学回家务农或者外出打工,杨成兰的哥哥姐姐也不例外。对于这些大山深处的村民而言,走出大山是祖祖辈辈世世代代的梦想,杨成兰的父母也期盼着她能靠知识改变命运,走出去。
杨成兰比较幸运,念高中时获得了好心人的资助。刻苦努力的她没有辜负家人的期望,于2004年考上了贵州民族学院法律专业,成为这个侗寨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大学生。然而,临近开学还凑不齐学费,让她一度面临失学的危险,进退两难之际,恰逢学校音乐学院成立首届民族特色班,面向各大院系招考少数民族特长生,考上之后,四年的学费全免。“学费全免”的消息让杨成兰感到喜从天降,她毫不犹豫就报了名。侗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在侗寨长大,从小就喜欢唱歌的杨成兰,在这次招考中以第二名的好成绩,成为一名特长生。减免了学费,杨成兰才没有后顾之忧,顺利完成了4年的学业。
毕业后,她先后在学校当过老师,还到温州做过早教培训,并成了家。丈夫吴方俊和她是同乡,从事着高薪互联网工作,小两口的日子过得稳定又安逸,也让很多村民羡慕。
然而,城市虽繁华便利,抹不去的乡愁却始终缠绕在杨成兰的心中。2016年春节回家,杨成兰看到寨子里冷冷清清,感到很难受。在杨成兰儿时的记忆里,侗寨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印染作坊,侗族妇女们种植蓝靛、纺纱织布、染布晒布,“以前穿的衣服有温度,有植物的香味。”杨成兰说。随着时代的变迁,大部分年轻人走出寨子外出打工,年轻一代的侗族人都不会织染侗布了。传统的侗布制作技艺正逐步被机织布代替,侗族的传统手工艺正在慢慢消失。不仅如此,外出打工也是赚辛苦钱,杨成兰很心疼村子里的妇女们。
经过一番思考,杨成兰毅然决定放弃城里的工作回到家乡,通过手工布纺织、植物染色、天然织染再造产品创业,为贫困的家乡织染出一片云霞。
返乡创业,创建品牌
家人反对、人手短缺、资金紧张、市场遇冷,是杨成兰创业之初面对的重重困难。
只有4万元的启动资金,杨成兰把一栋民居改建成了织布工场,把猪圈改成染坊,成立了倚山人手造生活工作室。她开始挨家挨户的找织娘和搜集织布机,可是村子里大多数妇女都不愿意织布,认为制作土布工序繁琐复杂又赚不了几个钱,少数年纪大的老人家愿意做,但又担心织出来不给钱。为了解决寨中妇女的后顾之忧,杨成兰只能先给钱,不管织成什么样都要。但此时如何打开销路,杨成兰还没半点儿眉目。不仅如此,染布原料的供给也是很大的问题,村民不愿流转土地给她种植蓝靛。长时间受挫、没有盈利,和她一起创业的两位合伙人都撤股了,但这都没有动摇她坚持下去的决心,“只要饿不死,我就要做下去。”杨成兰性格里的韧劲再次被激发。
杨成兰决定一家家的走访,做通村民和村干部的思想工作,让大家重新认识土布的价值。功夫不负有心人,村支两委干部在了解传统侗族织染技艺的价值后,帮忙协调流转土地。杨成兰率先在流转的土地上种植蓝靛,2017年下半年,村民们亲眼看到种植蓝靛有收益,都主动加入到种植蓝靛的行列里来。与此同时,杨成兰把大部分的经营利润分给织娘,让她们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从而充分调动起织娘的积极性。不光是丰登侗寨,就连周边村寨的村民都被吸引,纷纷加入她的队伍中。
染织侗布离不开植物染料。近年来,杨成兰一直潜心研究,力图不断拓展植物染料的范围。从蓝靛、柿子、红花、枫叶到杨梅树叶,杨成兰发掘出一二十种植物染料,将原来侗布单一的颜色变成了丰富多元的色彩。倚山人侗布因其独特的手艺和染制方法,逐步赢得市场青睐,订单不断增多。
为了打开销路,杨成兰和爱人在淘宝上开了名为“倚山人手造生活”的网店,把纯手工制作的侗布以及工艺品拍照放在网上。图文并茂的展示,引得订单纷至沓来,其中不乏来自日本、韩国的海外订单。2018年,倚山人工作室销售收入已达200余万元,带动当地200余户村民脱贫。同年,杨成兰被评为黔东南州脱贫攻坚先进人物。
在杨成兰的带动下,村里电商销售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乡人收到了来自黔东南这片土地的礼物,收到了来自侗族同胞的那一抹蓝。
杨成兰自喻为是“倚山人”,意思是从小生活在大山里,依赖着大山生活,她常常给人一种弱不禁风的印象,但是谁也没想到这个姑娘身体里却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因为她的坚持,传统手艺频临失传的丰登侗寨,又恢复了织布、染布、晒布的场景。
木屋为伴,传承手艺
如今,杨成兰有了自己新的工作室,是在旧工作室对面的山坡上修建的,这个周边面积加起来超过10亩地的工作室,集种植、染坊、织坊、晾晒、体验于一体。在她的新工作室里,随处可见织染的侗布——身穿蓝色土布的姑娘,室内挂着的土布窗帘,桌台上铺着的土布桌布……简简单单的蓝白两色,质朴的色彩,素雅的风韵,却创造出了一个淳朴自然、千变万化的艺术世界。这个美丽的姑娘就扎根在这几栋木屋里,编织着她的侗布梦。
选棉、轧花、搓棉;绞纱、排纱、捡纱;染布、捶布、蒸布,手工土布纺织工艺极为复杂繁琐,所有工序一步不落,织出来每一卷布都是时间与智慧的交融。
染布时,要加入蓝靛膏,反复浸染后再清洗晒干,布匹才能最终上色。“倚山人”始终坚持传统自然发酵过程,拒绝还原剂蓝染。市场上的蓝染大部分采用蓝靛精与化学助剂,整个过程不需要时间的发酵,上色快、成本低,染出的色彩效果与传统蓝染相比更加鲜艳,但是这样染出的布料对皮肤和呼吸道都有一定的刺激性,不利于人体健康。
采用自然发酵的蓝染,在进行蓝染前需要在起缸时采用多种中草药材、米酒、草木灰、蓝膏按照一定比例在适当温度下让染缸自然发酵,这个过程大概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贵州地区通常在春季末期夏季中期起缸,冬季由于温度低不染色还要封缸;自然发酵好的染缸会散发出一股清香迷人的气味,染出的色彩自然淳朴,染出布料留有植物的余香,也不容易褪色。只是染色后每天都需要养缸,整个过程十分繁琐。
除了传统的蓝靛草,杨成兰还将柿子皮、密蒙花、朱砂根块等原料蒸煮或捣烂挤汁,用以染成褐色、浅黄色等颜色的布匹。“倚山人”的植物染始终秉持着追求环保的理念,在选择植物时也是尽量挑选固色牢度佳的无公害染材,如苏木、红花、艾草、茜草、杨梅、栀子、柿子、枇杷树等。天然草木染不添加有害化学剂,淳朴自然、无公害,受到很多大都市人的青睐。
在杨成兰心里,蓝染不仅是一项技艺,更是艺术,她在传承古法织染技艺的同时,更是把技艺与现代生活元素融在一起制作出符合现代人欣赏水平的文创产品,这也成为了她工作的不竭动力。
秋高气爽,晴日甚多,是晾晒侗布最好的时节,每到这个时候,丰登侗寨的田间地头都飘荡着侗布,这一匹匹布,是时光的载体,是岁月的传承。
(责任编辑/孙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