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
摘要:素质教育理念下,在初中体育教育活动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与体育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渗透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在具体的体育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借助于体育训练,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价值观与人生价值观,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训练习惯,让学生拥有较强的终身体育意识。
关键词:初中;体育;立德树人;教学;方法
初中生正处于健全价值观、人格的重要阶段,在初中体育教育活动中,教师不要只关注体育运动技巧的讲解,更多的是要借助于体育教学素材来渗透德育教育内容,让学生在锻炼身体过程中,拥有一个积极的学习心态与生活形态。同时,教师也要注重思想道德教育理念的渗透,增强初中生的意志力与纪律性,端正学生的体育运动态度、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本文主要是针对立德树人理念下的初中体育教学展开探究,希望对学生的成长有一定的帮助。
一、借助体育教育内容渗透德育理念
在以往的初中体育教育活动中,教师通常都是在室外场地中,结合体育教材内容来开展训练活动,体育训练内容较为单一、枯燥,学生对于参与体育训练缺乏一定的自主意识、积极性,部分教师较为关注学生的体育运动成绩,没有意识到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针对以上问题,教师需要借助于体育教学内容来渗透德育教育理念,比如,在体育田径运动中,很多学生对于田径运动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因为在田径运动中会耗费大量的精力与体力,很多学生经常通过逃课、请假的方式来逃避田径运动,针对以上问题,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田径运动技巧,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勇敢挑战自我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田径运动热情度,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让学生拥有较强的意志力,学会勇敢面对、解决生活中的困难。除此之外,教师要不断丰富体育教育内容,不要把体育训练局限于课本之内,而是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运动水平,对课内知识进行拓展与延伸,让学生拥有良好的锻炼意识与习惯,比如,教师可以引入健美操体育活动,让学生结合音乐来律动身体,不仅能够让学生锻炼身体,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表现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制定体育教学规则,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
初中生的好奇心、好动性非常强,在初中体育教育活动中,无法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体育课堂活动中,缺乏一定的学习自律性,由此,教师一定要科学制定体育教学规则,以此来规范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加强对学生的约束与监督,结合学生的真实课堂表现来开展评价,借助于激励性的语言,增强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自主性与积极性。首先,教师需要制定课堂秩序方面的制度与规则,特别是在一些体育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遵循课堂秩序,不要让游戏活动单纯成为学生休闲、娱乐的场所,而是要真正展现出游戏活动的德育功能。同时,在开展一些难度比较大的体育训练活动的时候,学生不要请假、逃课,而是要勇于去面对困难。其次,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制定小组合作规则,让学生向着同一个体育训练目标前进,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比如,在接力跑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掉队、不放弃,从中掌握接力跑的规则,在所有学生的共同努力之下,取得优异的成绩。除此之外,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体育明星的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体育竞技精神与规则,为之后的体育运动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
三、定期开展课外体育实践活动
在初中体育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定期开展课外体育实践活动,实现课内体育训练和课外体育训练的融合,以此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拥有更为广阔的个性化体育发展空间。同时,在课外体育实踐活动中,教师一定要设定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素质教育等理念,科学设计课外体育实践活动内容,比如,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一些篮球比赛、足球比赛、健美操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借助于碎片化的时间来展开训练,学生只有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才能够更为专注投入到学习中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设定课外体育实践活动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对学生展开全面、深刻的调查,掌握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运动水平都能够,以此来设定相关内容,遵循“以学生为本”的体育训练理念,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获得更多的成长。
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体育教育活动中,教师要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个性特征,科学设定体育训练活动,让学生在锻炼身体过程中,增强自我意志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情感价值观,从而能够更加专注投入到学习中去,在体育训练中获得更好的成长、发展。除此之外,教师一定要注重体育教学活动的趣味化、多元化,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引入体育的德育素材,这样才能够真正渗透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健. 初中体育德育现状与对策研究——以立德树人为研究视角[J]. 当代体育科技,2019,9(25):141-143+145.
[2]马凌波,杨清风,张中印. 立德树人视域下初中体育课堂 德育渗透效果的纵横比较研究[J]. 运动,2017(11):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