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死活下去 (评论)

2020-09-10 07:22刘亮程
绿洲 2020年3期
关键词:老友文字微信

刘亮程

防疫居家期间,辛生发来怀念我们共同挚友张景祥的文章,留言:“用情太深,写得很累。你给看看。”我读完这篇万字长文,回复:“深沉的人间挚情中,透露着对生命的终极思考与解脱。景祥九泉闻之,当含笑矣。”

景祥是我和辛生长达三十多年的文友,去世后我也时常想起他。一个人在的时候,因为经常能见,反而不想。突然走了,却想起得勤了。有时候,那个熟悉的笑容浮现在脑海,不知是我在想他,还是他在念我。但我却没想要给景祥写一篇文章。总觉得人没走远。怀念应是遗忘尽头的事。待到都淡忘了,事也远旧,那时候忆起来,野草荒路里,应是沧桑两世,无有分别的感受。

辛生却把自己的怀念先写了出来。他写得如此深情、仔细。我在阅读时,完全沉浸在他的文字里。他写的所有事,我几乎都熟悉,自己也是其中参与者。他替我和熟悉景祥的人,完成了一场刻骨铭心的纪念。这些文字的节奏犹如哀悼乐般沉缓。斯人已逝,再没什么可着急,怀念和追忆,本来就是缓慢又漫长的事,只消沉下心来,与被怀念者达成一种情感的交流。逝者有知。对逝者的倾诉从来不是自言自语,它在我们传统纪念文化里,期许有生死两界的倾听。

辛生的文章从“疫灾裹挟着死亡四处游走”的日子写起。作者于“生活脱离了惯常轨道”的居家隔离中,阅读“关于死亡的科学和哲学”的书籍。早想给去世老友写一篇文章的许愿,也在此时逼迫到眼前。外界的压抑环境和内心的阴寒感受,将写作者的心沉到了土里。那是養育生最后又收留生的累累厚土,如此温暖又令人绝望。文章也从景祥重病到去世,“那些死亡一步步逼近的日子”缓缓展开。

作者在与景祥的一场聚会中,得知其身患重症。自此,景祥便进入作者长达半年多的无声关怀中。作为景祥的朋友,他深知在这个时候,对其罹病的任何关切都可能成为一种暗示,使他陷入被同情甚至怜悯的另一重痛苦。为保持与他之间的平静与祥和,“我格外留意他的微信朋友圈,品读他发在圈里的文字和图片,以及研习书法的临帖墨迹和书法作品,从中领悟他彼时的心迹,以一种不同过往的方式,与这位老朋友达成心灵与情感的交集。”

微信成为作者看望罹病老友的窗口,成为文章中关照理解对方的渠道和线索。

景祥或许不会知道,在他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有一位朋友在以这种方式,无声地关注着他的每一天。我也是在最早知道景祥身患绝症,也留意他每天发的微信,有时点个赞,有时只是看一眼。我承认,看这样的微信,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你已经知道他时日无多,他自己也知道,但依旧跟往常一样发微信,晒自己的作品。一个生命的不屈与不甘,在那些每日推出的微信里,被我们默默阅读。

辛生对景祥的关注更深也更仔细。从文章中,我读到他抓住的那些生命细节,他从景祥微信中一张龙吐珠的照片、一幅纳兰词的书法、一段回想家人的文字中,感受和体会着老友最后的生命状态,仿佛剩下日子的每一个瞬间,对于作者都珍贵无比,值得他用文字挽留并记住。在对景祥最后时光的追忆中,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也一步步展开。

“当我通过微信里景祥的情感流露,一点点领会他面对生命困境的心绪,我才逐渐对他有了新的发现。景祥罹患病痛之后,对自己‘内在生命’的意识变得异常清醒,他为认真而坦然地活在当下的每一天所做的一切,令我对一个有尊严的生命肃然起敬。对他的这些新发现,也使我渐渐意识到,自己的那些惶惑,焦虑,不安,抗拒,无奈,无助,迷茫,揪心,连同那些所谓的希望和期待,原来是那么的肤浅和苍白。”

这是辛生对疾病和生命的发现。那种看着别人无助自己也无助的心境,在此获得了救赎。他对死亡的理解与思考,也成为个人的,支撑起这篇文章的精神骨架,使其不同于一般怀念文章单一的情感表达。尽管文章用情已然“太深”,但情感指向的不仅仅是感动,更多的是对终极生死的深刻感悟。

文章中最令我震动的是辛生去景祥家看望那一幕,那也是作者和景祥最后一次见面。文字是以对话完成的。因为景祥颈部肿瘤的位置不好,做手术“可能损伤脑部神经,造成失智或瘫痪。”景祥坚持不做手术。

“瘫在床上,成了一个没有意识的废人,那样活着有什么意思?还拖累她们两个(妻子和女儿)。”

“再说,活多长才算是活?我觉得,那个决定是对的。下那样的决心,我也挺佩服自己的。”

“活到这个年岁了,也是读了一些书的人,生死的事情看了不少,也经历了一些,能想明白。”

“人这一辈子,会在许多时候面临艰难的选择,这就是生活的残酷。”

这是一个读书人对自己生命的清醒安排,也是他最后的人生态度和艰难选择。我们都没到过生死关头,不知道那时会是怎样的一个自己。一生所学所思,一生积累沉淀,到那一刻即将归无。生的世俗意义将被收回,此时升腾起的将是一个人真正的精神吧。

景祥最后的精神塑像,在文章中竖立了起来。那个“死去比活着时教给我们更多东西的人”,已经活在这些文字中。“生死之间,他对生命的尊敬、坦然、诚恳、通透,于我,仿佛听见生命本身的声音,使我此时此刻为疫灾搅得忧惧不安的心,感到一缕缕直抵肺腑的安慰。”是的,死亡教会我们的,永远是如何活着。死亡是家乡。我们都在路上。而从死亡中生发出的生命思考,当是那“阴寒”中的一抹新绿了。

几年前,辛生写过怀念已故母亲的文章,发表在《人民文学》2013年第7期。那是一个儿子对母亲的无尽思念。多年后的这篇怀念文章,是写给一位挚友的,也是写给所有人的,他对生与死的理解已然天宽地阔。生命的意义在辛生这里,已经从个体延伸为整体的悲悯与关怀。那个“内在生命”的复苏,使人同时拥有了生与死的双重生命。让有限之生,认领并拥有无限之死。死生都是自己的。让死活下去。这是每个生者要做的,也是此文最终想表达的。

2020年4月12日于木垒书院

责任编辑 王 晖

猜你喜欢
老友文字微信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情深读《老友》
我爱《老友》
梦中的文字
微信
初二相会老友
微信
微信
老友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