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春苗
摘要:逆向思维是初中生必须具备的一种数学能力,它可以带动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能有效强化学生的独立思维,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就需要在数学教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問题,思考问题,这样才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鉴于此,本篇文章将探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逆向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逆向思维的重心在于“逆向”二字,即是指让学生学会从结果推导问题,这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因此文章就将从创新教学方式、结合理论实践、设置专项训练等多种方式去深究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模式。
一、创新教学方式,训练数学思维
目前许多初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都不太高,因为他们不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而他们之所以不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则是因为教师没有着重培养初中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这就导致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只能从教师讲过的固有的角度和方式去看待问题,对数学知识的运用程度不高,无法有效实现数学知识的迁移。教师就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要积极创新现有的教学方式。
比如在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相反数》中,教师可以先大致一下相反数的概念,然后再利用一些经典的例题去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不同数值的相反数。比如根据相反数的定义来看,它是指在数轴上原点的两旁,距离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数,可以简单理解为只有符号不同的一对数。故而教师在引导学生求相反数的时候,就可以着重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助学生理清数学思路,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语清晰明确的阐明求解相反数的过程。
二、结合理论与实践,激发学习兴趣
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教师就要强化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并有意识地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学生才能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印象,才能有效激发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1]。
比如在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有理数》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构建思维导图,将有理数进行分类,可分为整数和分数,整数可以分为正整数和负整数以及零;而正整数和零又可以称之为自然数;分数则可以分为正分数和负分数。如果利用其他不同规则来分类,还可以分为正负有理数以及零。而后,教师就可以分别列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正有理数和负有理数的相关案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或是给出一些案例题,让学生逆向反推题目的要求,对案例题进行分类。这样就可以创新数学教学形式,促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加活跃,使学生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
三、利用证明题锻炼逆向思维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都说明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道理。教师要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就要放平心态,要学会利用数学证明题这种特殊的题型去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强化自己的逆向思维能力[2]。
比如在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相交线与平行线》中,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交与平行的定义,知道垂线的性质,以及相交之后所产生的角的关系和它们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途径,教师就可以给出一个题目,引导学生逆向推理论证。如假设在一个平面中,两条平行线相交,那么它就应该符合相交线的性质,但通过逆向推导,发现这两条线并不会相交,不会产生公共顶点,与相交线的定义相悖,所以由此得出这两条线并不相交。
四、设置专项训练增强逆向思维能力
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不可能“一口吃成一个大胖子”。要帮助学生发展一项能力,这是极其漫长又艰巨的任务,需要持续不断地努力。故而初中数学教师就可以把握住学生逆向思维发展的最佳时期,积极为学生设置对应的专项训练题,让学生在不同的训练内容中稳步提高自己的逆向思维能力,从而带动学生其他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中,教师可以先着重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让学生深入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具体性质。比如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如果两个图形全等,那么它们的形状和大小一定相等,两个图形能全部重合。当学生掌握了具体性之后,到时就可以设置对应的综合专项训练题目,以三角形全等性质为基础进行变形,在其中渗透其他数学知识点,这样就可以有意识的培养并提升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能力的发展也是一个漫长而持久的过程。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课堂中有意识地融入逆向思维的培养理念,并将其融合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同时为学生设计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数学证明题以及实践专项训练内容,这样才能有效落实逆向思维的培养目标,才能高效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秦绪佰.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9(35):26-27.
[2]孙菁菁,孙文秀.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直觉+证明”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师,2019(S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