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晓彤 崔瑶
摘要: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不但在美国风行一时,而且在全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理论和活动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教育界有重大影响,也可供当今中国教育界学习和借鉴。本文通过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影响,探究其教育思想对当下中国教育的启示及借鉴价值。
关键词: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传播与影响;教育启示;借鉴价值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以实用主义哲学和机能心理学为基础的教育思想,改良主义发展观是其教育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杜威是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是新教育的拓荒者,对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批判吸收他人的思想,并通过自己丰富的教育实践,以其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全面阐述了他的实用主义的教育观,对教育界和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中国的教育理论和制度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1.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
1.1时代背景
从时代背景来讲,那就是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美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杜威敏锐地意识到了他所处的时代,深入思索并充分认识到美国历史上的大转折年代对教育提出的新的挑战和要求。他所创立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反映了新的时代对教育的新刺激,从而用一种新的见识去唤醒沉睡中的美国学校。
1.2理论基础
从理论基础来讲,那就是实用主义哲学、机能主义心理学以及民主主义信念。在哲学上,杜威不僅继承和发展了实用主义,而且把它具体应用到社会事务和学校教育领域中。对于哲学与教育的关系,杜威本人是充分强调的,并由此出发对教育进行思考和探索。在心理学上,杜威不仅强调了心理学对教育工作的重要价值,而且把它应用到学校教育实践。
2.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2.1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教育就是要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由于生活就是生长,儿童的发展就是原始的本能生长的过程,教育过程在它的自身以外无目的,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
2.2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在学校里,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应该呈现儿童现在的社会生活。就“学校即社会”的具体要求来说,杜威提出:一是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二是校内学习应该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两者之间应有自由的相互影响。
2.3从做中学
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这个基本原则。由于人们最初的知识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因此,教学过程应该就是“做”的过程,如果儿童没有“做”的机会,那必然会阻碍儿童的自然发展。儿童生来就有一种要做事和要工作的愿望,对活动具有强烈的兴趣,对此要给予特别的重视。“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使得学校里知识获得与生活过程中活动联系起来。
2.4思维与教学
杜威认为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儿童的思维。教学过程中明智的经验方法。在他看来,学校必须要提供可以引起思维的经验的情景。思维过程,具体分成五个步骤,通称“思维五步”。分别是:创设疑难的情境、确定疑难的所在、提出解决疑难的各种假设、对这些假设进行推断和检验想法。由“思维五步”出发,杜威认为,教学过程也分成五个步骤:一是教师给儿童提供一个与现在的社会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情境;二是使儿童有准备去应付在情境中产生的问题;三是使儿童产生对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假设;四是儿童自己对解决问题的假设加以整理和排列;五是儿童通过应用来检验这些假设。
3.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影响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于中国近现代教育理论形成、教育学科建构科学化的影响。这主要表现为中国人自己编撰的教育理论著作的添增、教育研究的复苏及教育学科的建构和发展。二是对于中国近现代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思潮的影响。平民主义教育思潮、科学教育思潮等纷争涌现,使教育文化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三是对中国近现代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影响,在学制方面,采用了美国的“六三三学制”,奠定了现代学制的基本格局;在学校课程与教学方面,为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等教育教学改革大开方便之门;在教育教学方面,开创了近现代教育实验之先河,掀起了各种教育实验的热潮。
4.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当下中国教育的启示及借鉴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一个“学以致用”的过程,国人学习杜威教育理论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中国教育实践的发展。杜威教育理论在中国教育领域中经历了一个从主导思想到思想资源的转变过程。把这一过程与杜威教育理论的国外教育理论身份联系起来,便会发现,中国教育主体意识增强的客观必然性及其重要意义。杜威教育理论中国化的发展过程明示了中国教育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的必然趋势。这种必然趋势应该说在中国教育发展的中外关系上具有普遍意义。
总之,我国教育理论的发展既不能一味地借鉴国外教育思想,也不能因为对本国特色教育理论的渴求而排斥对外学习,恰当的策略则是在对外借鉴与自主创新之间的关系保持必要的张力,在借鉴的过程中实现创新,在创新中汲取国外教育思想的营养,并通过创新来增加中国教育理论的有效成分。
参考文献:
[1]布鲁纳著,伟俊,钟会译.杜威教育哲学之我见[M].外国教育研究,1985(04).
[2]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4]杜威著,赵祥麟等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5]杜威著,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第一作者简介:鲁晓彤(1996.8-),女,满族,籍贯:辽宁锦州,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院201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英语);
第二作者简介:崔瑶(1995.11-),女,汉族,籍贯:辽宁沈阳,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院201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沈阳师范大学 教育硕士研究生院 辽宁沈阳 11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