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水琼
摘要:信息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原理之外,熟悉基础操作步骤、实践技巧,还需要具备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是初中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具备简单操控计算机的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成长意义重大。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应如何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有效课堂
引言
在当今社会中,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新理念、新软件、新技术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而出。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做不到将所有的知识点详细、全面的传授给学生们。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引导、点拨,重视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发散性思维,善于思考的探究品质以及孜孜不倦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借助各种教育手段、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才能切实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1、课堂导入
相比较其他课程而言,信息技术更具有多元、灵活的属性,无论是从视觉、触觉、听觉等感官感受方面来说,信息技术的教学、学习都十分的丰富多彩,而这也决定了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应是多姿多彩的。反之,如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课堂导入阶段,依然以传统的开门见山或机械的照本宣科开展教学,不仅会极大阻碍教学效率的提升,还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甚至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产生抵触情绪。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学生们学习兴趣降低。教学工作中,兴趣是甜蜜的牵引,通过趣味化的课堂导入以明确每一个主题的教学目标非常关键。教师除了传到授业解惑的教学职责外,以自身的教学手段打开学生求知的心灵,让学生怡然自得的畅游于知识探索的海洋,从中逐渐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品质。以办公软件教学为例,课堂导入环节,可以通过视频、图片、动画、声乐等方式开展,结合初中学生活泼好动且好奇心强烈的年龄属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们的参与度,为后续的教学工作开展做好铺垫。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一首歌曲、一段小视频、一个小故事等为课堂导入,因而上课的时候学生们兴趣昂扬,充满期待。此外,课堂教学效率与课堂氛围息息相关,而轻松、愉悦、活泼的课堂氛围,无疑是保障教学产出的关键成因,以多元手段创新课堂导入,从而设计出生动的教学情境,即是最为便捷且高回报的课堂导入方式[1]。
2、小组合作
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有效性,可实施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但需要教师明确并把握好小组合作的“度”。不可否认,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如教师介入“度”过重,无疑会导致小组合作紧密度降低,失去合作学习的意义;相反,如教师不适时的参与,则一方面难以保障课堂教学纪律,另一方面会导致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为此,在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正确的指引和适当的参与,是确保合作学习高效开展的重要保障。事实上,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摒弃传统、僵硬的教学手法,凸显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确保学生真正意义上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合作學习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教师是合作学习模式下,学生学习的重要参与者及组织者。笔者在教学“制作Flash动画作品”,为了引导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促使学生发散思维,因而不给予学生具体的题目,只是大范围的说出了几个关键词“家庭生活”、“篮球比赛”、“春游踏青”,学生们反应敏捷,一下就猜到了笔者的意图。于是,在小组成员中,有的学生开始负责动漫的绘制,有的学生开展思考字幕的组合,有的学生开始导入音频等。在小组一番忙碌以后,形态各异的Flash动画作品大功告成。在学生合作完成作品时,笔者穿梭于各小组之间,为存有疑惑的学生解答问题,并在观察是否有学生没有参与到合作学习之中,以确保每一位学生都成为真正的参与者。
3、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乐教乐学。因材施教是“以人为本”的具体教学思想体现,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因材施教,顾名思义,即是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学习能力、学习特点等,针对性、指向性的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于学生们的学习。对于初中生来说,学生们的信息技术基础各不相同,映射到课堂教学中,则能直接反映出学生们参差不齐的信息技术水平。基于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其一,掌握学生情况。应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从学生学习心理出发,结合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发挥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了摸清学生信息技术的基础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的第一节课中,教师就可以举行一个摸底考试,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掌握情况的了解。对学生基础能力有了一个大概了解之后,教师就可以游刃有余的开展教学工作。其二,实施多元教学。我们不能一成不变的使用某种教学方法,应在每堂课的教学中留心记录学生们的学习状况,在课后进行反思总结。总的来说,在感受到学生们学习热情下降后,应及时的调整教学方法,如课堂氛围沉闷,是否应有意识的增大课堂上的互动环节?课堂教学过快,是否应调整课堂教学节奏?等等,从而让更多的学生能有效参与到课堂学习中[2]。
4、鼓励创新
学而不思则罔。我们要重视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发言,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学无定法。对于学生们来说,只要适合于开展信息技术学习,都可以积极的加以尝试。而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脱离了教师事先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我们不应马上将学生的思路强制拉回自己的思路之中,而应该耐心倾听学生,尊重学生所言,让学生放松自我,能够大胆的质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学生营造出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们能够自由发言、讨论,畅所欲言,为学生提供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此同时,教师也应该努力营造一个与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的创新教育的大环境。对于计算机发展的最新动态,教师应予以充分的重视,并应在日常教学之中及时反映出来。为了使学生的创新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学校也必须采取适当的方法构建创新的教育环境。例如,对于学生的创新行为要采取适当的奖励措施,从而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创新创造环境;为学生的创新创造适当的心理氛围。总之,对于学生的创新行为,教师应该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及时发现、予以引导,学校应采取适当的措施,鼓励支持,共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5、结语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应学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留心记录学生所创新的新方法、新思路。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分享经验,从学生的见解、观点中,可有效反馈出课堂教学状况,还能举一反三,优化教学工作,促进教学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赖亚琴.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新课程,2017,12(8):98-98.
[2]李瑛.论如何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J].考试周刊,2020,13(5):130-131.
(曲靖市富源县黄泥河镇黄泥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