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晓彤 崔瑶
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文化教育学经由日本传至我国,成为20世纪上半叶我国重要的教育学思潮之一。教育学思潮从人文科学和文化哲学的高度,以精神科学理论为基础,注重从历史文化和生命的诠释入手研究教育。文化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不仅在传播的性质、传播内容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并对中国教育学体系、内容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对文化教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极其核心思想作比较详细而全面的述评,探讨文化教育学对我国教育学的影响启示以及借鉴意义。
关键词:文化主义教育学;中国教育;教育启示
20世纪初产生于德国,并逐渐影响欧洲和美国,又影响到日本和中国。文化教育学思想是一种从文化或精神科学的角度来探索人以及人的教育问题的教育思想。其主旨在于,从人文科学和文化哲学的高度探讨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教育与文化、教育与生命体验等问题,主张以文化财富陶冶学生,追求个性的养成和人格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以文化哲学和精神科学心理学为基础而逐渐发展的德国文化教育学开始传入中国,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进而对中国教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德国文化教育学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及启示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是必要的。
一、文化教育学的发展背景极其特点
(一)文化教育学的发展背景
文化教育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教育背景。当时,一战及经济大萧条使西方社会危机四伏,人性、自由倍受践踏,社会的发展按照理性逻辑及理性高于一切的信念受到了挑战,同时,自然科学发展迅速,心理学与哲学分离,人们普遍感到以黑格尔为代表的传统哲学已不能解答现实社会危机因此各种哲学思潮应运而生,狄尔泰精神科学理论、胡塞尔的现象学等都成为文化教育学的重要思想渊源。
在中国20世纪20年代以前赫尔巴特学派占据主流,主要原因是当时我国教育学取道于日本向德国学习,其次是在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以经验论为哲学基础的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以马克思哲学为基础的唯物史论的教育学,以及以文化哲学为基础的文化教育学派三种思潮并存。因为我国教育学界由向日本学习转向美国学习等诸多因素影响,杜威的教育学说迅速兴盛,与此同时,新文化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宣扬、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促进了我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研究[1]。
(二)文化教育学的主要特点
理论基础积极吸取了其他哲学思想的精华,除生命哲学外,德国胡塞尔的现象学、谢勒尔的哲学人类学,李卡尔称的新康德主义中的价值哲学等都是文化教育学的理论源泉[2]。文化主义教育将研究重点放在教育哲学上,作为一种哲学——教育学思潮,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对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教育与文化等问题进行系统阐述,要从历史的文化立场研究教育的问题,提出新的哲学范畴,使其成为陶冶人心灵的教育哲学。
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一)对我国教育学范畴的影响
文化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种理论范式,基于文化哲学、生命哲学、价值哲学、人类学以及现象学等哲学思想,从人文科学和文化哲学的高度审视教育现象和问题,从人角度出发观察人的问题,用体验、表达和理解的方式寻找陶冶的目的和意义,为实现完善的人提供理论支持[3]。文化教育学将生命哲学思想和精神科学的核心范畴广泛运用于文化教育学,从思辨的传统中探寻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提出体验、理解、陶冶等范畴丰富了教育学的概念体系,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探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审视教育问题,丰富了中国教育学研究范畴。
(二)对我国教育学方法论的影响
文化教育学的在方法论上使得教育研究摆脱了科学主义实验研究的局限,丰富了教育理论探索。文化教育学根源于生活,为后来的现象学教育学、解释学教育学、人类学教育学的发展都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理解是将经验与直观相结合的体验,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对历史性个人的生命表达的理解扩大,逐步形成对生命客观化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发现各个共同体之间的结构联系和意义。人的深入体验,明晰表达,循环理解都是自身本质力量拓展的重要方面。虽然文化教育学的方法还没有达到最完善,但其所倡导的“了解的方法”成为德国教育学的一个侧面,并影响到中国教育方法论。
(三)对我国教育学内容的影响
在教育本质方面,文化教育学认为教育对象是人,人由历史规定存在于自然和文化环境之中,人作为有灵动生命体需要追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文化教育学将教育、文化和人连为一体,将教育与人相联系,注重生命体验,教育是教育者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来传递文化。
在教育目标方面,文化教育学认为教育目的具有相对性和历史性,教育学的任务是理解历史—社会实际中的教育对象,教育的意义只能在历史背景下体现强调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辩证联系等在内的文化教育学问题。
三、文化教育学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我国教育处于改革的阶段,新课标的改革的价值取向要朝着体验、理解、陶冶和唤醒的方向发展。体验、理解、陶冶和唤醒是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体验是理解的前提,理解是体验的深化;体验主要是情感体验,理解是具有强烈的理性取向[4]。人在教育中因体验、理解而达到感觉与理性、知觉与思想的统一,并在知情意方面得到陶冶。文化教育学强调教育是要促进人的发展,因此在我国教育改革阶段要为了每一名学生的向上发展进行改革,为了我们国家的繁荣复兴进行教育改革。
在教育過程中的教育资源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目前我国的教育资源以校内资源为主,校外资源为辅,课堂上的信息化资源运用广泛,多媒体运用很广泛,但对社会文化资源的利用很少,根据文化教育学中的要将教育与社会进行广泛的联结。因此我国教育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要结合多种教育学派,我国的教育才会越发展越好。
参考文献:
[1]蒋红霞.(2017).中国文化教育学的起步与发展特征——基于文化教育学早期著述的文本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1.9-14.
[2]冯青来.(2005).文化教育学思潮及其当代价值之探求[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8(3).29-33.
[3]侯怀银,王俊琳.(2016).德国文化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J].外国教育研究.315(43).47-59.
[4]何娟.(2007).文化教育学派的主张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10.76-78.
(沈阳师范大学 教育硕士研究生院 辽宁沈阳 11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