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芳
摘要:本文针对语文教学中的过度深入解读或者是浮于表面的课堂教学活动,以《猫》一文的解读为例,来探讨语文教学中如何把握深浅度的问题。从文本解读出发,从问题设计入手,针对教学的环节及教学内容来进行分析,同时提倡我们的语文老师做点深浅的语文研究,寻到语文的本真,寻到语文教学的成就。
关键词:素读文本;深浅教学;以大套小;深浅层次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本来是在唐朝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首游子思妇的离别愁绪诗中富含着哲理。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似乎飞也徒劳。鱼儿深水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似乎跃也无用。张若虚自有他的用意,而我认为,“鸿雁在云鱼在水”本是咱应在的舞台,何必要超越到自己不擅长的领域。“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畅快与自由是我所向往。教语文——就是我们的职责,语文课堂——就是我们的舞台。为什么我们不能在这片属于自己的领域,能自由出入,做到浅入深出,深入浅出,深浅自如,得心应手地教语文呢?
钱梦龙教我们“碧波深处有珍奇”素读文本,深入探究。肖培东老师的《我想浅浅地教语文》,名上说浅却是浅到妙处自然深,是教师自己的深入解读后的引领学生的浅入深出,是我们的典范。渊博的知识,深邃的解读力,是语文老师的教学能力的储备。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徜徉于语文知识的海洋,是语文教师教学技能的展现。同时,肖培东老师也强调:“语文教学不能过度的追求深度,忽略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脱离语文教学的规律和性质。语文教师要做到心中有语文,眼中有学生,把握语文的规律去思考,基于学生的发展去教学。”由此可见,关于语文教学深浅的问题还在于有度。
传统的语文课学习或考试给老师们是模模糊糊一大片,教学时大多都是浮光掠影,注重形式上的自主学习,少了教师的引导深入。这种现象这正是说明了语文课的深浅把握不足。随着部编教材的使用,中小学阶段的积累与运用、阅读与理解、综合与实践以及写作方法在单元目标、课文目标中的渗透,使得语文的学习更有法可依。同样也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阅读方法,写作技能等。打开部编教材很多老师会发现很多的学习目标清晰,但是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更高。如何把握语文教学的深与浅呢?
一、识记类知识点深深入,浅浅讲
我们所定义的识记类知识点不仅局限于字词,还应包括诗词默写、文言知识点、文学常识等。就以《猫》这一课来讲,生字逐个的讲解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不讲吧又担心学生基础差,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可以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大板块入手,做到深入浅出。教师教学的深可以从字词的渊源理解入手,解读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可借助《说文解字》进行查证。教师教学的浅,在于教学环节设计不宜太复杂,便于操作,可以引导学生从词性、字音入手,进行组词理解、具体语境理解等。学生的深入学习,就是紧扣学习目标,让学生课前的预习达到一定深度,形成一种对基础知识自觉完成的自我要求。学生学习的浅入,就是化繁为简,将系统庞大的生字按照结构分类,字音分类,同一类的挑选典型的或易错的,进行重点记忆,其他的可以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结合学过的识字方法进行记忆、组词、区分形近字、形声字等,学生在学习时就能更便捷。比如,《猫》一文中涉及到的生字词,需要重点记忆的,如:潜(qián)和惩(chéng)都是第二声,但人们的发音习惯易读成第三声,分别是(qiăn)(chĕng),对于此类就需要加强识记,可用组词法,并归类到“习惯易读错字”这类中。又如:“虐”字的书写,最后那一部分容易寫成“彐”,从说文解字上来看,虐:残也,从虍,虎足反爪人也。虎足面向人来抓人,就不会藏着它的爪子,必然会开口朝外。追溯字源,我们就可以很快记住这个字。如果学生掌握了分类学习,加强易错记忆的方法,这样的识记类知识点完全可以放手学生自主解决。
二、主旨解析浅浅入,深深讲
对于文本解读,要紧扣文体体式分析。《猫》这一短篇小说,毕竟是直指社会现象,直抵人性善恶的。主旨是我们必达的目标,而深入将主旨解读的过程就是我们素读文本的过程。这个让学生自主学习,未必都能达到理解的效果。这需要我们贴近文本,进而深入素读。教师素读是基于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独到理解,是对文本和文字的敏感度,是自己丰富阅历的一个集合体的展现。教师深入解读是学生达到理解的深度与广度的前提。但一来就深入主旨,肯定不现实。这要求教师能设置好教学环节问题,从相对浅显的问题,逐层带入,循序渐进。教学环节的设定需要我们找到一个载体作为切入点。部编版编排的每一个点都透露着教学信息,只要我们老师的细心解读,就能找到切入点。这个载体不仅仅是文章本身,还可以是单元导语、预习提示、课后习题、课文题目、文章开头或结尾等。
我们首先来看《猫》这个单元导语,不长的文字中提示读者读懂“人与自然的关系”,读出“人类自我的反思”,明显是让学生探究作者借《猫》这篇所要展示的反思是什么。只要有点解读能力的教师就不难发现,这篇两千来字的短篇小说是让我们反思人类主观臆断的弱点,进而懂得:无论是人或者动物,都应该抱有对生命的尊重之心,公平公正对待。我们可以将此作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理解主旨这样的目标很高,也是我们教学难点。如何化难为易,还在于我们设置教学环节的浅显与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单元提示中还告诉我们以默读的方式进行。默读中的圈点勾画信息筛选法,浏览法,跳读法、寻读法等,都是我们可以灵活设计在教学环节中的。再来看看预习提示:郑振铎善于写“平平淡淡的家庭琐事与脉脉温情中轻笼的哀愁”,这就为咱们的教学奠定了感情基调。同时我们也可以关注习题。我们利用课后习题一和习题二可以轻松地指导学生梳理文章,理解文章结构。特别是习题二,所展示的不仅仅是结构安排的精妙,还在于“我”及“我家”对待养猫这件事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我们还可以从题目入手,文章的题目简单明了,但它仅仅是一个文章题目吗?不然。我相信,在拟定时,作者是带着情感的。文字的温度,可以从题目开始。很显然,作者是带着伤感怅悔之情在写猫,怎可能读出欢快愉悦的情感呢?因此,读题也可带入文章解读。最后我们从开篇或者结尾找切入点。我们看到“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的开头句子,总括了事件及其结局。那具体是几次养猫经历呢?“我”家的猫又各有什么特征呢?养猫时我们的情感是怎样的?面对猫的亡失我们一家人的态度与做法又是怎样的呢?一连串的问题就可以架构课堂的教学环节。
三、品词析句,深深浅浅交织入
贴近文本,走进文本,还在于品词析句。这就要说到教学细节了。教学细节又在哪里呢?在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以及插图的品析中。《猫》中对“我”一听到笼中的鸟被死了,愤怒地叫道的语言描写,妻子听见后匆匆跑下来责难式的反问用到的标点“?!”张妈的“默默无语,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以及“妹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无不透出一家人的情感与态度。我们可以提出“谁爱猫?”这样一个看似浅浅的问题进行深入对比探讨。我们对第一只猫病逝的轻描淡写,对第二只猫被偷的愤恨以及对第三只猫被冤死的怅悔,都不及张妈的喂养与得知它有可能吃掉小鸟时欲辩无言。我们可以从“我家”对猫的称呼从“小侣”到“同伴”到“猫”的变化中,探知我们仅仅将猫看作是一个玩伴,而非平等对待的生命。当“我们的猫忽然死在了邻家的屋脊上”时的触目惊心,“我”才有良心的谴责,这猫也成了“刺我良心的针”。当我们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展示出猫的楚楚可怜眼神,所能映射到人的良知时,我们才会深深感知到人与猫命运的交织,身份低下所受到的漠视甚至冤枉,都是需要我们的要正视与反思的。一切在文本中深浅交织的探究,均在于教师课堂的把控与有效利用课堂生成的推进。这需要经验的积累,也需要勇敢地在课堂上的历练。
四、做点深深浅浅的语文研究
一味地埋头研究,而不抬头看路,终会迷失方向。教学亦如此。前方有目标,心中有方法,实践有策略,行动才无偏差。从教学实践中来的改变教学现状的研究才有意思。能从最初的教学反思、教学日志、教学案例、听评课稿等工作常态中,关注小现象、聚焦小问题、提出小策略、撰写小文章,以问题为抓手,以限定的方式,缩小聚焦,形成课题,解决我们工作的问题。我们可以将单元目标看作是大课题,将整单元的课文整合,形成知识点教学的小目标,用“以大套小”课题研究思路,将大问题大课题分解,找微小切口,以小课题的形式研究,既可以丰富和拓展主课题的内容体系,可以衍生出更多的新视角。“以大套小”也可以理解为化深为浅。语文教学研究是每一个语文老师要面对的宏观课题,但我们可以微观入手,化繁为简,但简而不略,小问题,浅切口,深研究才是我们真正走上研究之路的捷径。
《猫》在部编版第五单元,这个单元是以“人与动物”为主题组集而成。单元提示中就已明确表明的知识能力目标为掌握字词、梳理文章、把握中心;过程与方法是练习默读与摘录法赏析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达到增进对人与动物关系的理解,培养关爱动物、尊重生命的高尚情操。我们以“人与动物”进行群文探究,除本单元的课文外,我们还可以拓展课外篇目,比如,巴金的《小狗包弟》、法布尔的《昆虫记》、沈石溪的《斑羚飞渡》片段等。我们以“人性弱点的忏悔”为主题,将《猫》与《小狗包弟》群文教学,两篇文章都是将经历的痛苦拿出来反复咀嚼,有剖析内心的勇气,有正视自己的良知,以期通过教学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中的尊重生命的目标;我们以“拉近与动物的距离”为话题,将《动物笑谈》与《昆虫记》群文教学,引导学生体悟与动物的亲密关系,感受科学者的专注于忘我,学会观察动物,善待动物,建立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我們以《狼》与《斑羚飞渡》来辨析动物的智慧与狡猾,无私与贪婪,从而正确认知人与动物的关系。
除了单元教学深浅探究外,我们也可以在教学环节的深浅层次进行研究。
我们为提升语文教师课堂组织能力这个大课题找到一个小的切入口,如以“师生互动”这样常见问题来做深入的研究,我们得到如下的研究启发。
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是指师生为达到预期目标,在教学环节中所发生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这样的互动是有层次的,大致分为浅层互动和深度互动。浅层次互动是指学生在教师连珠炮似追问下,或者在花式的活动中,机械反应回答配合,思维一直被牵引着漫无目的地走。老师成了导演,学生成了牵线木偶。语文课堂没有文本深入的探讨,只有教学活动表面的热闹。而热闹的活动场面的指向也是模糊的。缺乏教师对学生的深入启发,也缺乏学生对教师问题的深入思考,没有思维碰撞,没有矛盾激化,也没有情绪激动,整个课堂成一单线条乏味地前进,浮于表面的形式主义。这种浅层互动大量地充斥我们课堂。而在深度互动则不同。老师借助精心的问题设计或情境设计,不断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对学生“愤而启之,悱而发之”,既会有活跃的对话互动,也会有沉默的屏神凝思,更会有“真刀真枪”的思维交锋。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求知欲望激活了,学习习惯培养了,心灵世界充盈了。互动层次不同,教学效果不同,对学生的教育意义也不同。深浅的互动层次也体现教师的课堂的驾驭的功底与能力。
教学上的深浅艺术也是源于我们对教学深浅不同的研究。教书,因反复教同样的知识点而觉腻烦,会产生职业倦怠感而失去追求。研书,就会发现散落在字里行间的惊喜。语文老师对课文的解读,是带着我们阅历的印记的,常教常新,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常态。只要我们能保持对语文的尊重,保持对语文的深刻理解和准确定位,找到语文的本真,很多时候,我们就能发现语文教学中的深浅。
平静的死水需要风暴挽起狂澜,需要暴雨敲打几近滑向深渊的思想,需要闪电黑夜直击到深海,照亮着通向海平面的路。我们要做一条能引领学生在语文知识海洋中遨游的鱼,无论深浅,均能攫取到珍奇。“鱼龙潜跃水成文”,有了触底的深入,才有领着学生一跃而起过“龙门”的欣喜。
参考文献:
[1]肖培东.我想浅浅地教语文【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122
[2]刘光文.“研训一体”促进区域教师专业发展【J】.师资建设,2015:3
(昆明重工中学 云南昆明 65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