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崩离析的家与国

2020-09-10 09:23刘露露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5期
关键词:阶级

摘要:《纳敏与西德:一次别离》是由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执导出品的,蕾拉·哈塔米、佩曼·莫阿迪、萨蕾·巴亚特主演的,《纳德与西敏:一次别离》(以下简称《别离》)在2011年上映之后共获奖14次,提名6次。继在柏林电影节上将最佳影片金熊奖、最佳女演员和最佳男演员银熊奖之后,又在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亚洲电影大奖、法国凯撒奖、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多个奖项,也击败了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而获得了金球奖的最佳外语片奖,同时也获得了2012年第8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大奖。

关键词:《纳敏与西德:一次别离》;别离;家与国;阶级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主人公西敏希望一家三口移居国外,让女儿得到更好的教育,但是丈夫纳德坚决反对,原因是纳德的父亲患有老年痴呆症需要照顾。西敏很着急,因为他们的签证还有40天就无效了,两人为此对薄公堂,准备离婚,但是法院驳回了她的请求。西敏很生气,回到家之后她开始收拾回娘家的行李,因此纳德雇佣了保姆瑞茨来照顾自己的父亲。有一天纳德接特梅回家时,发现瑞茨不在家,开门进去发现父亲摔倒在了地上,手还被绑住了,纳德发现抽屉里的钱少了,认为是瑞茨偷的。纳德看见瑞茨回来,更是气愤,将瑞茨推出门外,可没想到瑞茨因此流产失去了自己的孩子,瑞茨将纳德告上了法庭。随着影片的推进两个家庭都陷入了无尽的麻烦之中。这部电影名为《一次别离》,但实际上“别离”这一主题在影片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别离”主要展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纳德和西敏的“别离”。这一点是十分显而易见的,影片一开头就是纳德和西敏的矛盾,他们坐在一位法官面前(他没有露面)。这名妇女正在申请离婚,声称经过全力的努力,她终于拿到了签证,这样她、丈夫和11岁的女儿就可以离开伊朗,让女儿过上更好的生活(不是说他们在伊朗的生活是那么寒酸——但自由和所有西方国家的承诺都是诱人的,尤其是对母亲)。丈夫拒绝搬家,因为他觉得他需要照顾他生病的父亲,他患有严重的阿尔茨海默症。妻子对丈夫说“要讲道理,他甚至不认识你了”,丈夫回答说“但我认识他”。

第二,宗教与现实的“别离”。伊朗是一个以什叶派为主的国家,宗教至高无上,对美国充满敌意,由此给人产生了一个神秘的印象,在许多情况下,这个神秘的伊朗应该比伊拉克更好。事实上,它也确实比中东大多数逊尼派国家开放。伊朗是一个开放并举行了多党和议会选举制度的国家,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个人的自由,大量电影的上映也证明了这一点。电影中每一个角色都在讲述他们的真理,并根据他们的信仰行事,法哈蒂熟练地编造了一个故事,法律与人类正面对抗,每个主要角色都负责任地行动,然而所有的一切仍然是一个混乱,每个人都反对其他人,甚至反对他们自己和自己的最大利益。如此多的浪费是由于顺从宗教和它所坚持的社会习俗,一个贫穷家庭的妻子不能作为一个照顾者工作,因为不会有另一个女人在场来确认她的圣洁(女 人不应该被单独留在一个房间里和一个男人在一起)。但最终,他们的真诚,还是有悲剧、损失和误解,尽管每个人都在说话,但没有人能理解。这是一部非常给力的电影,当它把镜头对准这个11岁的女孩时,这部影片让我们有时间思考这个聪明的年轻女性是如何被困在一个僵化的社会中的,就像她的父母和其他主要角色一样被困在了一样。法律是绝对的,当它被基本的宗教信仰所形成和巩固时,它的僵化对公民是有害的。

第三,社会阶层的“别离”。“在萨珊王朝时期,社会分为特权者和平民两个阶级。”在现代伊朗,类似的阶级观念依旧存在,这两个阶层间的隔阂和互不信任,表现了社会下层人民和中产或精英阶级的“别离”。这样的分离和矛盾,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普遍存在,是最为常见的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这部电影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改变我对角色的看法,而不会完全重写他们。《分居》中人物的性格从来没有改变过,但每次有更多的东西被揭露出来,我都会重新考虑我对涉案人员的感受。在这个故事中没有明显的恶棍或英雄,因为它感觉像真实的生活。相反,每个角色都在做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情,他们到底是对是错都要看旁观者的眼睛。

一部伊朗电影《别离》在第6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创造了三只熊的纪录,是一部社会宗教道德剧,它将引人入胜的叙事与激动人心的表演结合起来。在这个混合体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它的完美。它的奥斯卡奖当之无愧。在阿斯哈·法哈蒂执导下,使《别离》更特别的是,它似乎讓所有复杂的问题都变得简单化。一方面,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对伊斯兰信仰的完全忠诚,以及怀疑如何能把事情搞得一团糟。另一方面,它也是对阶级冲突和真理脆弱性的深入研究。看了《别离》,我不禁想起了《十二个愤怒的男人》和《罗生门》,它是如何在感知和偏见的基础上对真理的主观性进行了细致的探索,同时也让我想起了菲律宾的一部名为《最后的晚餐3号》的独立电影,这部电影对法律制度的现实描绘。但话说回来,“别离”有太多的东西伴随着它,它不能仅仅被冠以对真理的沉思。这部电影部分地通过一个小女孩的眼睛看到,这部电影不是对婚姻破裂的观察,而是对随之而来的多米诺骨牌原则的观察,以及它对周围人的影响。甚至没有人问你站在哪一边(丈夫还是妻子)。相反,这些深刻的道德问题并不是主要针对我们,而是针对女儿本人,这导致了最近记忆中最平静有力的结局之一。

当今世界,沟通失败是普遍现象,电影的作用从未像现在这样重要。“别离”正是媒体存在的核心原因。

作者简介:

刘露露(1995—),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山东省莱阳市,学历:研究生在读,青岛科技大学,出版硕士。

猜你喜欢
阶级
社会阶层理论浅探
汉魏晋族群与阶级集团的反复及对政治文化的影响
拉克劳早期对意识形态还原论的批判
还原真实
接爱与流变:《大堰河—我的保姆》
论周立波《暴风骤雨》中阶级伦理的建构
马克思的个人、阶级和人类关系探析
赖特的剥削与中间阶级理论评析
现代性的身体话语
略论公民身份与阶级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