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剖析核心素养,助力《道德与法治》教育

2020-09-10 06:53林长新
高考·下 2020年5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林长新

摘 要:基于核心素养为初中政治教学提出的新要求,《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更需要凸显“三性”的特征,分别是整体性、实践性、主体性。作为教师,应有效整合各学科与政治学科之间的联系,丰富学生课外与课内的实践活动,真正将学生置于课堂主体地位,以提高学生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得到各个学科教师的一致认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也成为各学科教学的重点任务。《道德与法治》是初中政治教育的主要学科,结合初中生成长发展视角,教育者将《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定位为: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方面。伴随着核心素养目标的改变,《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工作也应做出适当调整,以更好地凸显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地位。

一、树立教育大局观,变“单一学科”为“课程整合”

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生政治素养培育的主要学科,课堂教学工作也仅围绕教材内容开展,很少与其它学科建立起联系。但从核心素养内涵角度出发,教师应树立起教育大局观,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其它关联学科之间架起桥梁,灵活整合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丰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优化教学的质量。

以七年级教材中“交友的智慧”为例,该篇课程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互联网为生活与学习带来的便利,同时又可以看到互联网为现代人们生活带来的种种困扰,能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互联网”。该课程集中培养的是学生“科学精神”的核心素养,强调学生能够用理性、批判性地眼光看待事物,要富有勇于探索的精神。七年级学生刚迈入初中门槛,与小学阶段相比已经具备了一定抽象思维的能力,同时思维方面又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正是逻辑性思维形成的最佳时期。教师在课堂中并没有照本宣科的讲解,而是将政治学科与计算机学科相联系,结合课本中“探索与分享”中的题目—“互联网是否能够让人们之间关系更密切”为题,展开班级内部的辩论。教师将班级学生分成正方与反方两个小组,并且提出建议:正反方可以课下与计算机老师交流,收集关于互联网发展的相关资料,并且整理总结与自己论点相匹配的论据,在下节课中双方展开辩论,以下为学生优秀论点与论据节选:

正方:(1)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使我们的学习更加方便、轻松。(2)互联网在全球各国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我们可以跨越国界结交更多的朋友。(3)21世纪就是网络化的时代,互联网技术为各行各业发展都提供了帮助。

反方:(1)互联网虽然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学习资料,但是也使我们养成了坏习惯:遇到问题就上网百度而不是动脑筋思考。(2)互联网确实让我们收获了许多伙伴,但是也减少了我们与家人沟通的时间。(3)互联网是“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反而会为我们带来许多困扰,而不是推动行业发展。

二、增加教学实践性,变“理论传播”为“素养汲取”

基于培育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课堂教学的目标,转变以往“理论传播”的教学方式,细化课堂教学设计,增加学生在课堂课外的体验感,使学生能够从大量的文字理论中获取相应的“核心素养”,将外在的理论知识消化为内在素养。

公共参与是《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在公共生活中的参与感,而这种参与感仅靠课堂理论知识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师与学生的课堂提问中,教师发现当提及到“爱国主义”的时候,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表述爱国主义的内涵,但当提问“他们生活中有哪些爱国主义典范?我们应如何表达对祖国的热爱?”许多学生出现了迟疑。同样,在提及“如何参与社会生活?如何奉献?”等问题的时候,许多学生也无从应对。可见,理论知识的讲解虽然能够让学生理解某些具体的概念,但身体力行的實践才是培育”公共参与“素养的主要途径。以“服务社会”为主题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借用了看望敬老院老人的课外活动,组织大家交流探讨如何去敬老院“送温暖”,收集汇总学生的各种看法,在周末的时候带领学生一起去实现自己的计划。以课外实践的方式,教师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公共生活之中,而不仅停留在口头表述上。这次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白了自己对于社会的价值,对如何实现自我价值有了更深刻了解。

三、凸显学生主体性,变“被动接受”为“交流共享”

在传统的政治课堂中,教师处于课堂主导地位,以“单向传输”的方式向学生传播理论知识,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在核心素养理念之下,课堂教学活动应当更加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主动汲取素养为教学目的。作为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出更加轻松的学习氛围,构建开放自由的课堂,推动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更多参与感,教师可以增加课堂小活动的时间,以丰富的课堂活动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做守法的公民”主题学习中,教师借用了“探索与分享”中的题目,组织了一场模拟法庭。案件内容为:朱某在学校操场上拾到了一块手表,当遗失人王某前来索要时,朱某拒绝返还,因而王某将朱某告上法庭。教师按照学生意愿选出被告、原告、法官、书记员、诉讼代理人等角色,组织其他同学旁听本次审判,并且对法官的判决结果表达自己的看法,说明法官的判决是否公正并且说明法律依据。

课堂中,教师以“模拟法庭”的小活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实现学以致用效果,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分享各自的法治理念,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法治素养。

综上所述,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指导之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应适当调整,教师需要更加凸显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实践中探索培养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将课堂真正地归还给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马燕萍.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8(02)

[2]袁亚洲.追本溯源:思想品德的密义——写在思想品德课程即将“退隐”的日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29)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