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短视频营销的抖音传播效果研究

2020-09-10 04:23周雅娟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内容营销传播效果

摘 要:“互联网+”时代为内容营销方式带来了新天地。作为社会化新媒体,短视频的传播形式越发受到大众喜爱。本文把抖音账号分为颜值类、才艺达人类、兴趣生活类、名人类、教学类、虚拟IP(网际互联协议)类、政务类、影视类,用视频点赞数、评论数、转发数分别表示视频内容的传播效果,对部分账号类型建立模型回归分析,认为对于不同类型的视频内容,其权威性、互动性、是否直播会对其传播效果产生不同影响,以探究短视频的传播效果影响因素。

关键词:内容营销;抖音短视频;传播效果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5-0065-02

一、研究背景

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7.59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6.48亿,占网民整体的75.8%,用户规模呈现持续扩大趋势。[1]此外,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处于短视频平台第一梯队的抖音用户活跃数量维持在2亿左右。

短视频新媒体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内容营销的形式,凭借较强的趣味性和可视性、多样化的使用场景引领了新媒体时代的潮流,其社交影响力已深入人们的生活领域。不同类型的账号也追求凸显个性,创新视频内容,创造更大的商业价值。

《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10(2019)》指出,未来几年,网络视频将持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并会不断发展一些新的业务形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要结合新媒体发展新理念,传播中国文化。

本文以此为背景,对抖音传播效果进行探究。

二、研究准备与假设

根据青瓜传媒,本研究将抖音账户划分为颜值类(依靠颜值吸引“粉丝”)、才艺达人类(具备手工、表演等特长)、兴趣生活类(记录生活)、名人类(明星账号)、教学类(教授学术知识、技能等)、虚拟IP类(赋予虚拟人物情感创造价值),并添加了政务类(新闻传播)和影视类(为影视节目宣传造势)8个主要类型。短视频的传播效果可以反映在视频获得的点赞量、评论量和转发量3个维度上,本研究将以不同的视频账号类型作为控制变量,分别针对3个维度建立回归模型。

(一)研究假设

在短视频营销过程中,视频发布者的专业性和参与度是影响视频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2]显然,官方认证账号比起个人对受众更具说服力。对于专业、学术性水平要求较高的作品,受众更倾向于采纳专业人士的意见,而娱乐性作品则对主体的专业性没有过高要求。[3]

发布者的参与度主要体现在其在平台中的活跃程度,比如发布视频数量,视频时长,是否与“粉丝”互动回复评论。兴趣生活类账号主要依靠与“粉丝”的互动赚取流量,吸引用户点赞、评论或者转发。然而,明星类账号作者很少回复评论,仍可以获得很好的传播效果。

当下直播平台,以其时效性和面对面交流的优势,具有较强活力。好的互动会引起更高的好感度,从而增强传播效果。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假设:

第一,视频发布者身份的权威性对短视频的传播效果产生积极影响。第二,视频发布者直播对短视频的传播效果产生积极影响。第三,视频发布者与“粉丝”积极互动会对短视频的传播效果产生积极影响,且不同类型账户的影响效果之间存在差异。

(二)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研究以抖音APP、清博指数平台为数据来源,获取清博指数抖音榜单中某周内前100名数据,包括发布作品数、“粉丝”总数、点赞数、评论数、转发数、是否官方认证、是否直播、与“粉丝”的互动性等信息。

一是短视频发布频率,即账号主体在研究期一周内发布的作品数量。二是账号“粉丝”数。三是发布者的权威性。将抖音平台中用户主体身份划分为“认证账号”和“非认证账号”,分别使用编码“1”和“0”表示。四是发布者的参与度。通过与“粉丝”的互动程度,即作者回复评论情况和是否加入直播表示,采用二元编码“1”和“0”。五是视频类别。根据前文所述,将账号主体分为颜值类、才艺达人类、兴趣生活类、名人类、教学类、虚拟IP类、政务类和影视类8个主要类型。

(三)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根据前文,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对于不同类型视频内容,视频发布者的权威性、互动性以及是否有直播行为,对短视频传播效果的差异性。据此,构建以下多元线性回归[4]:

三、数据分析与处理

(一)数据搜集整理

共收集到100条数据,根据视频内容分类,分别对应颜值类(1)、才艺达人类(5)、兴趣生活类(38)、名人类(5)、教学类(17)、虚拟IP类(4)、政务类(20)、影视类(10),括号数字表示对应数目。

由于颜值类、名人类、虚拟IP类数据较少,构建模型误差较大,暂时不作考虑。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才艺达人类视频内容多为展现个人生活能力等,与兴趣生活類相似性大,因此将两类数据合并处理。而政务类和影视类,大多为官方认证,无直播,数据相似,因此只考虑政务类,对影视类提供参考。

(二)分析结果

首先对全部数据,分别以短视频点赞数、分享数、评论数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从回归结果看,用点赞数作因变量时,发布短视频数量和“粉丝”数在置信水平99%上显著性明显。视频发布者是否认证、是否与“粉丝”有较强的互动性以及是否直播对短视频的传播效果有显著影响,但置信水平较低,是否直播在90%的置信水平上显著性明显,由此可以说明假设H1成立。

以短视频分享数、评论数作因变量时,自变量的显著性相对较低,且R的平方较小,因此在后续分析中将以作品点赞数作为其传播效果的主要表现方式。

表2是分别针对教学类、兴趣生活类、政务类的回归模型结果。从中可看出是否直播在95%的置信水平上显著性明显,直播的形式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对受众的感官产生刺激,减少与受众的陌生感,更易产生情感共鸣,因而增强视频的传播效果,由此说明假设2成立。

认证身份对教学类短视频传播效果产生不显著的正向影响,一方面是具有认证资格账号的教育信息更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另一方面是信息的泛化也使得其认证身份影响力有所缩减。对于兴趣生活类,是否官方认证并无明显影响。

兴趣生活类,与“粉丝”的互动性在99%的置信水平上显著性明显。此类视频核心内容是分享作者日常生活、个人才能表演以及自制视频。如果缺乏与受众互动,则很难引发共鸣和关注,良性的互动有利于增进和“粉丝”之间的情感交流,也强化“粉丝”黏性,因而对视频的传播效果有较大且积极的影响。而教学类和政务类,互动性对传播效果产生影响并不显著,说明假设3成立。

四、结语

通过对不同类型短视频传播效果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视频发布者的“粉丝”数和发布作品的频率对传播效果呈正相关,是其主要影响因素。第二,视频发布者的权威性对传播效果产生影响,对于不同类账号,其影响效果不同。第三,视频发布者的直播行为会对短视频的传播效果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第四,视频发布者的互动性对其传播效果产生正向影响,其中,兴趣生活类的影响效果最为明显。

根据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希望对相关行业有所参考:第一,适当增加视频发布数量或频率,同时注重视频质量,形成良性循环。第二,教学类、政务类等账号,应申请身份认证,以增强对受众的说服力。第三,开通直播功能,加强与“粉丝”的沟通交流,塑造正面形象。第四,各类型账号加强与“粉丝”的良性互动,尤其兴趣生活类,以此亲近“粉丝”,增加粉丝“粉丝”。

本文也存在一些局限性:第一,变量选择上,本文将账号类型分为8类,对其中3种进行模型回归,事实上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多种分类结果,未来可以对其进一步划分探究。第二,对于研究方法,本文仅基于有限数据回归分析,未来可以通过大量数据挖掘结合问卷、访谈等,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 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9-08-30.

[2] 冯锐,李闻.社交媒體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63.

[3] 马红岩.基于内容营销的微信传播效果研究[J].商业研究,2014(11):122-129.

[4] 李明德,张园.政务短视频内容生态的评价维度与优化策略[J].电子政务,2019(10):4.

作者简介:周雅娟(1998—),女,北京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电子商务。

猜你喜欢
内容营销传播效果
基于内容营销的APP推广策略探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传播的渠道与效果研究
线索与议程设置:提高党报传播力引导力的切入点
明星微博在社会公益活动中的传播功能与效果研究
企业微信生态圈的信息传播机制及效果分析
浅谈“内容营销”实例及对玩具零售的启示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个人微信公众号的内容营销策略分析
基于社会化策展的内容营销
企业微博矩阵虚拟化运营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