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晓卉
摘要:当前的高职院校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而且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往往难以快速融入就业岗位,并发挥出相应的作用。高职院校需要针对各行业对各类岗位人才需求力度不断加强的社会形势,以及当前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正确应对高职院校在课程设计、教师水平、学生能力方面的不足之处,积极改进现有的教学模式,结合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实现对高职课程的改革创新,将基础类、专业类、核心类、创新类课程合理设计,通过优化教学方法、更改课程比重、合理评价等方式逐渐提升应用类课程的教学效果,为电子商务等行业持续推送高素质的实战人才。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院校;应用型课程;电子商务
产教融合是国家在面对现阶段人才供给、需求不匹配形势而推行的一种新政策,旨在人才、教育、产业、创新等多方面的元素联合,有效解决人才培养及需求供给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行业对于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力度逐渐加强,高职院校需要针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和企业岗位人才需求力度,加强对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开发,將产教融合的政策要求融入到课程开发工作之中,实现对学生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和全面提升。
一、高职院校应用类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问题分析—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
高职院校需要基于市场行业的需求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确保学生在毕业之后可以快速适应工作岗位,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为了满足相关要求,高职院校需要从课程方面入手,利用专业化、实用化的课程体系提升培养效果。然而,高职院校在电子商务专业的应用类课程开发期间,依然存在较多问题。
(一)课程内容缺乏创新,课程种类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各行业当前正处于快速发展的事情,技术更新换代、行业形势瞬息万变等促使各企业对工作人员能力的要求也日益提升例如,电子商务行业在极短的时间内发展壮大,并逐渐取代传统零售行业成为社会上的消费主流。市场格局的动态变化促使企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也持续变化。部分高职院校长期使用固定、传统的课程体系,导致学生所掌握的学习内容往往与行业动态存在脱节情况,固化的教学内容难以为学生带来新的技艺和知识,导致学生在参与工作过程中难以快速融入岗位,存在与市场严重脱节的隐患。
(二)课程结构不合理,难以突出学生的技能优势
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结构难以与人才培养的目标相适应,在安排课程的过程中往往会存在内容重叠、繁复等情况,未能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不同种类的科学进行合理设置,存在拼凑、敷衍等情况[1]。此外,高职院校在开设应用类课程的过程中,未曾加强对实践类课程内容的重视,往往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理论课程之中,导致学生的技能水平难以得到锻炼和提升,影响了学生核心技能优势的发挥。
(三)教师缺乏发挥课程效果的能力
电子商务是当前高职院校中的热门专业,学校通常会招收大量专业学生用以为快速发展的电子商务行业输送充足的岗位工作人员。然而,课程教学期间,部分高职院校难以为全部的学生配备足够的专业教师,为了满足课程教学要求,高职院校往往会选择营销及商务类专业的教师授课,这类教师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往往只能局限于表面,无法结合企业实际将理论的知识点化作学生可以应用的专业技能,影响了课程教学效果的发挥。
(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难以在课程体系中得到锻炼
应用型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而不是单一地开展实践技能培养教学。部分高职院校为了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往往会进一步压缩核心课程的时间,导致学生难以为后续的创新能力提升打下相应的基础。理论知识基础薄弱、学习内容浅薄的学生往往难以在实践课程中表现出充足的学习和创新能力。例如,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虽然学习了网站维护、广告设计、销售等相关实践技能,但是在实际应用时却与相关专业的学生相差较远,往往难以在就业或工作中展现出足够的竞争力。
(五)教学评价形式单一
高职院校在开发应用类课程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引导,通过合理的评价对学生能力进行准确的判断,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教学工作。然而,部分学习往往选择基于课程标准评价的单一方式,对于电子商务等专业的应用课程缺乏全面性,纯理论形式的评价难以对学生的综合实践应用能力进行客观的评定,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部分实践技能较差的学生也难以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为后续就业工作埋下隐患。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类课程开发路径
(一)课程建设的基本流程
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需要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并结合方案要求对课程体系进行开发和完善,具体建设流程如下:
首先,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课程相关行业的调研工作,通过深入企业一线吸取相关的工作经验并了解岗位的技能要求和相关人才需求情况,同时组织企业管理及技术人员开展交流会或报告会,对学生后续需要掌握的课程内容和岗位发展方向进行评估分析,实现对课程目标的重新定位。例如,在电子商务相关课程开发时,高职院校需要基于网店运营综合开展文案策划、店铺装修、网店推广、物流配送、美工运营、网店客服等一系列相关课程的建设工作[2]。
其次,在课程开发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通过各种手段邀请行业内的专业及相关委员会成员参与其中,结合课程设计原则对应用类课程的具体岗位能力培养要求进行核对和改进,确保后续的课程开发工作可以基于核心能力的培养需求开展。例如,电子商务相关课程在设置时,高职院校需要重点考虑开发培养学生掌握网络营销、商品定价、信息挖掘、客户沟通等相关能力的课程。
最后,为了避免所开发的课程体系缺乏使用效果,高职院校需要组织教学及相关管理人员深入企业开展岗位工作内容的调查工作,进一步核对课程内容的教学效果和实际范围,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改善,有效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
(二)课程具体设置方式—以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为例
高职院校需要始终坚持产教融合的教学理念,将电子商务类岗位工作的标准要求作为课程教学的关键目标,充分提升学生核心技能的培养效果[3]。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订单培养、校企合作、工作室、岗位实习等模式,合理设置通用类、专业类、核心类以及能力类的课程内容和结构体系,如表1所示。
在通用类课程方面,高职院校需要将培养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等基本素养作为目标,通过政治与社会、历史、体育与健康等课程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在专业类课程设置方面,学习需要将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创业思想等作为目标,将企业岗位和行业的最新专业理论教授给学生,确保学生具备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在核心课程方面,高职院校需要将其作为课程开发工作的重点,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加强专业与企业的交流合作,将企业中的项目或行业中的竞赛活动引入到课程教学之中,积极为学生打造贴合市场现状的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实战和模拟演练来提升学生应对电子商务相关业务能力的能力,中的培养学生的网店运营等相关能力。在创新创业能力课程方面,高职院校需要著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和创业能力,在具体设置过程中可以通过搭建电子商务平台或基于淘宝等第三方平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一般而言,高职院校可以先组织学生通过软件模拟的形式,多人合作共同组建相应的电子商务店铺或企业,并在过程中不断应用营销、店铺装饰、信息搜集、货源寻找、物流配送、客服管理等相关专业技能,让学生在演练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通过提供平台、资金鼓励等形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促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类课程的开发要求
高职院校需要从素养、技能和知识三个方面入手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优化,加强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加强校企合作,将理论教学、文化教学以及实务教学融合起来,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积极改进课程教学内容
随着互联网相关行业和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相关的工作要求、知识技能持续更新换代,高职院校的传统课程内容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为此,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对产教融合理念的重视,通过沟通行业和相关企业来及时准确地了解市场现状,确保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开展课程内容的改进工作。在集团操作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与企业合作来引进经验丰富的实践类课程讲师,并督促教师参与企业调研与实习工作,将最新的各种实践类技能教授给学生,以此提升教学效果,从而更快速地实现课程教学的目标,为行业持续输出充足的综合类人才[4]。
(二)适当增加技能操作课程比重
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职教能力,结合应用类课程的培养目标,为学生创建实践训练室、项目工作室、双创人才孵化基地等良好的实践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实际的业务工作中领悟课程理论的具体应用方法,切实感受应用类课程的实用效果。在开发课程期间,学校需要适当增加实践类课程的时间比例,确保学生具有充足的经验累积时间,为后续的就业工作奠定基础。
(三)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创新
在课程教学期间,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实战能力的锻炼提升,通过加强对课程体系相关规律的研究,实现对教学方法的优化创新。在具体教学期间,教师可以采用内容体验以及任务驱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组队解决某个项目难题,驱使学生自主学习掌握解决难题涉及的各个知识点。此外,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关注,避免出现教学内容难度无法被大多数学生理解的情况,尽可能贴合学生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工作。
(四)产教课程评价方法的优化
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难以对学习应用类课程学生的能力进行准确的评价,往往只是局限于理论方面的评价,在实践类课程方面缺乏实用性。为此,高职院校需要参与企业用人标准与课程标准建立全面、实用的课程评价体系,确保评价工作更加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和企业及行业的需求。为了避免出现教师实践经验不足,难以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有效评价的情况,高职院校可以邀请企业的指导教师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展评价工作,确保可以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准确的评价,及时准确地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优势,为后续教学方面和课程内容的优化改进提供依据。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需要在开发应用类课程的过程中始终贯彻落实产教融合的发展方向,加强对当前行业内人才需求情况的重视程度,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流程和内容组成,为学生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通过调整课程结构、改进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及评价方法不断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为相关行业持续输送高素质的岗位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发林,张存芬,张毅春.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深化产教融合的对策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19):17-18,32.
[2]汪志晓.浅谈电子商务专业产教深度融合的问题与对策——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经贸实践,2018(13):230-231.
[3]李志宏,林珍平,李如姣,等.产教融合阶梯式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电子商务专业“网店客服”课程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08):88-92.
[4]夏焘.基于电子商务视觉营销岗位产教融合应用型课程开发的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18(20):157.
[5]叶华杰.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应用型课程开发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A1):196-198.
[6]贾建宇.学徒制财税激励政策的国际经验借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6):81-88.
[7]王璇.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0(04):121-123.
[8]黄卉.高等职业院校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改革——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J].经济管理文摘,2020(15):177-178.
[9]刘彩霞,李伯伟,王文永.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以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20(02):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