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礼德模式”的语言观与生态城市的和谐话语建构

2020-09-10 07:22:44沈静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生态城市

沈静

摘 要:韩礼德一直追求的长远目标便是马克思主义语言学,提出的学习理论是以语言为基础,他认为语言就是学习其他知识的重要学习工具。而韩礼德的研究实践与语言思想是以马克思语言观为基础的。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逐渐突显,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话题就是生态城市的和谐问题。生态语言学也因为各界不同角度对生态问题的研究产生,生态保护工作也应该有语言学家的参与,文章从韩礼德模式的语言观为出发点探讨语言的社会本质属性、社会功能以及生态城市的和谐。

关键词:韩礼德模式;语言观;生态城市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7-0110-02

基金项目:2018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生态城市的和谐话语建构”(2018SJA1909)

一、“韩礼德模式”的语言观

韩礼德先生是英国当代的语言学家,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而系统功能语言学则是世界两大主要语言学派之一,他的语言学对当代世界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界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韩礼德从业于国际汉语教育,他与汉语之间的联系特别紧密,17岁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学习汉语,20岁成为汉语教师,与罗常培、王力两位先生成为师生。韩礼德通过系统观察、记录分析将语言的学习者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原型语言、原型语言向成人语言过渡的语言、成人语言,并且提出了把语言作为基础的学习理论,依据是语言特征。

二、语言的社会本质属性、社会功能

(一)语言的社会本质属性

韩礼德从一开始研究的主要问题就是语言的社会本质属性和社会功能,这两个问题在他的语言哲学思想中根深蒂固。由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发展而来的欧陆语言学主流知识传统给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奠定了基础。伦敦学院的研究包括欧洲的语符学派、美国的人类语言学、美国的现代和传统现代语言学,还有中国传统和现代语言学等成了韩礼德研究思想的主要来源。

视语言为关系网络、强调语言的功能本质、视语言为不同层级的子系统构成的系统、视形式为功能的衍生物这四条宗旨是韩礼德语言研究的理论根源,也是早期和当代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与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学派有着颇深的渊源,Firth的研究继承了布拉格学派的理念。在Firth的理解中:语言解释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具体意义,因此意义成为语言描写和分析的主要组成部分。实际使用中的语言功能重要性特别高,根据具体语境不同话语的意义也随之发生变化,因为任何机体日常语言活动的意义联系着特定景象和声音环境的同时,还与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活动过程紧密相连。

Firth的意义理论深深影响着他弟子韩礼德的语言研究。对于韩礼德来说,Firth将语言置于社会语境中的研究方法完全和他眼中的研究方法相吻合,使他在其中領悟到了语言和政治是完全不能分离的。韩礼德继承了Firth从社会的角度研究语言,从而强调了语言的社会功能。通过与同时代的社会学教育学家互动,并且韩礼德语言研究的社会理论中借鉴了语言系统、语言功能和文化传递等多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将Firth的语言思想发展成为具有连贯性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韩礼德在《功能语法导论》一书中表明,对设计目的主要语言使用的方法做出了解释,随后在《通过意义解释经验:认识的语言分析》中对这个思想做出了重申,认为意义才是人类对世界的体验、沟通交流的基本手段。他认为建立在社会语境基础上的语义系统才能完成人类体验世界的任务。

(二)语言的社会功能

韩礼德在论述他发表的生态语言学思想时明确指出,揭露阶级主义就是资本主义存在的前提,并且严重威胁了现在的社会秩序,这就是哈桑对不同阶级家庭的研究以及伯恩斯坦的语码理论不被接受的主要原因。伯恩斯坦提出的语码理论,将导致教育不公平的阶级差异揭示出来。语码影响着思维结构和社会结构,并且在阶级结构中根深蒂固。语码有两种形式,分为精致型语种和限制型语种。精致型语种比较复杂,常用于对抽象概念的表达,在中产阶级家庭中使用比较广泛;而限制型语种相对于精致型语种有着较为简单的结构,不适合用于抽象概念的表达,在工人阶级中运用广泛。在学校中使用的语种比较偏向于精致语种,表明当时教育的一种不公平性,失败教育会一生伴随着工人阶级的孩子。

20世纪60年代,哈桑曾在伦敦大学伯恩斯坦所创立的“社会学研究中心”担任研究员时见证了语码理论的诞生。对伯恩斯坦来说,这对他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以及教育社会学理论之间的对话至关重要。哈桑从两个维度研究了孩子与母亲之间的对话,通过孩子性别与家庭阶级两个维度证明母子间对话语义的差异性。母亲与不同性别子女之间的对话使用的语码是不相同的,同样处于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的母亲使用的语码也是存在差异的,这一点足以证明伯恩斯坦的语码理论。但是由于他们的社会背景同样是资产主义制度,造成没有人能够认同伯恩斯坦研究教育不公的原因以及哈桑研究的语码在不同阶级之间的差异。关于这个问题,韩礼德认为这是因为处于资本主义社会背景的情况下揭露资本主义,会对资本主义的社会秩序造成损害。资本主义的存在主要就是由于阶级歧视造成的,若是改变了阶级歧视,就会改变资产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的社会秩序会受到哈桑对语义差异研究以及伯恩斯坦对语码理论研究的威胁和影响。这就是韩礼德模式所研究的生态语言学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紧紧联系着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与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性极高。经典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深度剖析了人与自然、与自身、与社会的关系,出发点在于劳动实践,对劳动理论的框架进行了异化,使唯物主义人化自然观形成,找出造成生态问题重要原因的同时也在对其解决途径进行不断探讨。

三、生态城市的和谐

(一)生态系统存在的秩序

生态城市的和谐是指系统各部分存在的秩序,除了表现在人与自然共生共荣、人回归自然、贴近自然以及自然融于城市的关系上,还与每个人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人类的活动虽然让经济不断增长,但却忽略了人类的共同发展。人类进化需求的环境是需要生态城市营造满足的,而生态城市并不是用自然绿色点缀的人居环境,而是充满爱、被人陶冶的生存环境。

人们通过语言交流的方式建立人际关系,把自己所认为的主观判断或评价表达给其他人,运用语言方式来影响别人的行为,主要涉及交际者的角色、言语功能、语调、情态等。语气就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人际功能。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就是人际功能的主要表现形式。其中,情态系统表达的是说话者个人的观点、判断或者态度等。

(二)生态话语分析

生态话语分析主要目的就是表达出语言与生态的关系以及人类对待自然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方式的不合理,并且唤醒人类的生态意识,最终的目的就是使生态危机得到缓解和消除。目前我国正准备进入坚攻时期,目标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以目前最大的议题就是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自然的关系,建立良好的生态环保意识。

韩礼德明确说明,语言学家的任务就是找出威胁、颠覆现有社会秩序的影响语言。换句话说就是要颠覆资主义的制度,从而让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让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景。韩礼德模式下的生态语言学研究目的是将隐匿在语言中破坏性的词汇语法资源找出并揭露。韩礼德认为生态的破坏不仅仅是社会问题,最主要的问题出在语言上,并且与阶级主义和人类的增长主义有着密切联系。阶级主义构建出一种人类比其他物种更加高级的人类中心主义,就像语法系统中的他、她、它把世界上的各种现象进行分类区分。而增长主义就是把增长形容成好的,增长得越多就越好,就像是人们收入有多高而不是有多低或者是这个事物有多好而不是有多坏。增长主义和阶级主义就像是语言中隐藏起来的灾患一样,严重程度不低于臭氧层破坏显性的灾难,因为这种隐患是不容易被察觉到的,语言不知不觉就会对城市生态带来严重污染。

生态话语的研究分析就是韩礼德模式下的生态语言学研究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其中还包括了话语的生态分析以及对生态话语的分析。话语的生态分析主要研究对各种不同类型话语中的生态因素,而对生态话语分析的研究对象是与生态有关的话语。生态话语分析是通过将语言的潜在意义揭示出来,对人类的生态意识进行相关分析,因此此类分析的语言学理论基础是存在功能取向的。其用意就是让生态破坏性语篇得到有效抑制,将生态模糊型语篇加以改良,将生态保护型语篇积极推广出来,将人与人、其他物种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提出来,让人们得到警醒并且加以重视。

四、结语

本文对韩礼德模式的语言观和城市生态的和谐进行了探讨,使人们对韩礼德模式的生态语言学得到更好理解,并用于城市生态和谐的发展。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语言观在韩礼德生态语言学下得到了秉承和发展。韩礼德将语言置于社会学角度,并处于社会情景中进行研究。在他看来语言是一种行为方式,而不是一种意识,是属于停留在意识表面的物质外壳。语言是物质世界创造意义的前提,所以他们之间的联系密切相关,物质存在和意识存在之间矛盾体产出一个新的东西,这就是语言。新马克思主义中的语言建构观和韩礼德生态语言学有着密切联系,语言在反映现实的同时也建构现实,生态系统中不仅包括语言,语法也包含在其中。语言学家通过语法的运用将语言所构建的经验显示揭示出来,在系统功能语法的框架中研究韩礼德模式的语言观,发挥着推动城市生态中人与人、自然、其他物种之间和谐发展的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妍,于晖.韩礼德生态语言学研究模式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4(6):10-17.

[2]阮琳.中国智慧生态城市案例的生态语言学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9.

[3]胡人英.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生态城市案例的话语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7.

[4]冯锵,杨建新.生态城市的生态话语分析[J].东南传播,2020(2):38-42.

[5]时保国,等.生态城市的研究进展与热点——基于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34(3):76-84.

[6]何森.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区域治理,2019(50):69-71.

[7]董保华,石明明.韩礼德语言研究取向之哲学溯源——《韩礼德的新马克思主义语言研究取向》评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69-71.

[8]谢明阳.西方传统城市与生态城市可持续性对比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9(7):213-214.

[9]谢凯,赵彬.生态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规划要点分析[J].居舍,2019(20):88.

(責任编辑:李凌峰)

猜你喜欢
生态城市
城市规划中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探讨
城市建设中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思路构建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与中国城市发展
浅析生态城市指标在规划设计中的转换
关于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思考
海绵城市理念在园林工程中的应用
浅析生态城市法制建设的思路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探讨与思考
关于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探讨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