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浩然
【摘 要】本文在寻租视角下基于2002-2011年中国31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研究政府的相关情况对公职人员腐败行为的影响,主要关注政府规模和政府给予公职人员薪资对腐败的影响。研究表明,政府规模与腐败呈正相关,薪资与腐败呈负相关。基于此,我国地方政府应从反腐角度来调整政府规模与薪资待遇,从而减少寻租腐败的程度。
【关键词】回归分析;公职人员;腐败
一、引言
腐败问题的危害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有目共睹的。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在这样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也接踵而来,由寻租引起的腐败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根据透明国际公布的清廉指数,自1998年以来至今,我国清廉指数在3.5左右徘徊【1】,腐败问题十分严重且属于伴随性问题,即政府只要存在,那么政府官员的以权谋私的寻租问题就会相伴随而存在。所以,对腐败行为影响因素以及对策建议的研究迫在眉睫,本文从政府相关情况入手,在寻租视角下对行政腐败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二、寻租腐败概述
Tullock G【2】在1967年首次提出了寻租理论的基本思想,他提出了“互惠互助下的公共和私人互动”,他指出这里的利润是十分不寻常的,是一种试图增加获得垄断的可能性的行为。Shleifer和Vishny【3】提出寻租理论主要涉及的是拥有公共权力的政府官员和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腐败是一种寻租行为,腐败产生的前提就是存在着经济租金。在政府机关部门进行资源配的过程中,相关公职行政人员利用监管体制不健全、标准不规范等漏洞以权谋私,从而有机会“设租”“创租”,实施“权”“钱”交易,产生寻租行为。腐败常常被定义为是运用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的行为。可见,寻租与腐败是密切联系且相辅相成的。
之所以会产生寻租和腐败,是因为就寻租腐败个人而言,这是一种私人收益大于私人成本的行为活动,对其自身而言属于一种“正和博弈”,而就社会而言,寻租和腐败是游离于生产活动之外的,对既定财富量的分配,是一种不公平条件下的“负和博弈” 【4】,有害于社会。因而探索寻租腐败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十分重要。
本文的研究结构:首先通过对文献回顾整理以及对我国国情的认识科学选择政府相关情况对腐败影响因素,提出待检验的假设;其次对于每一影响因素的测度方法,所选变量和检验方法进行详尽说明;最后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并给予对策建议。
三、理论与假设
政府是国家的政权机关,政府需要发布命令,处理事务,其运行基础就是权力,而这些权力则会集中到某个人或者某些人组成的集体上,所以政府一定是由人组成的。而当政府作为一个整体时,它又表现为一种机构,因此政府具有双重性质【4】。首先是由人组成的政府,即“人合政府”,其次是作为一种机构,即“制度政府” 【5】。本文就是研究“制度政府”相关因素对“人合政府”腐败行为的影响。
通过文献回顾整理,研究政府规模和政府给予公务员薪酬两方面“制度政府”的因素对腐败的影响程度。
3.1 政府规模
对于政府规模对行政腐败的影响,现有文献研究可以得到两种不同的看法,即规模扩大“有利说”和规模扩大“不利说”。“有利说”观点认为政府规模的扩大伴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推动,可以有效提高行政效率并提高公共服务能力,降低有服务需求的人的行贿动机【6】。“不利说”观点所支持的文献较多。Shleifer A和Vishny R.W【3】认为政府规模的扩大,将不可避免的延长工作的过程,从而增大腐败发生几率。周黎安,陶婧【7】运用1989年-2004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认为控制地方政府规模的膨胀对于抑制中国行政腐败的程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支持“不利说”观点,认为政府规模的扩大会加剧政府官员的官僚主义作风,加剧行政腐败程度。
H1:政府规模扩大对行政腐败加剧具有正向作用。
3.2 政府给予公务员薪酬
对于政府给予公务员薪酬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对于薪酬对腐败的影响情况主要分为两种观点,一種观点认为公务员薪酬与腐败程度呈负相关,即“高薪养廉”,Klitgaard【8】运用公平理论模型分析研究了公务员薪资水平和腐败行为的关系,得出结论公平合理的薪资能够有效抑制公职人员的腐败行为。另一种观点认为公务员的薪资和腐败不存在关系。本文支持“高薪养廉”的观点,认为政府给予公务员薪资的提高,会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从而有效减少其寻租行为。
H2:政府给予公务员薪资的提高对行政腐败的加剧具有负向作用。
四、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4.1 变量选取
本文选取了2002年-2011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其中腐败程度的数据来源于《中国检察年鉴》和各地区检察院年度工作报告;城镇化程度数据来源于地方统计年鉴;网络监督的数据来源于《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其他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并进行了简单的计算得到。
4.2 变量的测度
关于本文被解释变量腐败程度,解释变量政府规模和公职人员薪酬,控制变量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程度和网络监督的测度方式在表1的变量说明中已做解释。
4.3 模型构建
本文选取2002年-2011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腐败程度为被解释变量,将政府规模和公务员薪资作为本文的解释变量,研究其对公职人员寻租腐败程度的影响,将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程度、网络监督作为本文的控制变量。利用stata进行模型构建。
建立如下静态面板数据模型:
该式中,curruption表示腐败程度,scale表示政府规模,ecolevel表示经济发展水平,wage表示公职人员薪酬,urban表示城市化程度,internat表示网络监督,i表示省份,t表示年份,ε代表随机误差项,u为个体效应。
五、实证结果及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
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对于腐败程度,其均值为6.75,标准差为0.93,可以看出腐败程度较高且各个地区差异较大。工资水平和经济水平的标准差分别是0.49和0.68,不同省市差异较大,经济发展不均衡。网络监督的均值是0.18,在2002年-2011年间我国各省市的网络普及程度普遍偏低。
5.2 单位根检验
在实证研究前,必须对总样本进行单位根的检验,以判断数据是否平稳,避免伪回归的出现,检验方法采用llc、ips、Fisher-ADF、Fisher-PP四种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方法,检验结果见表3。综合来看,scale、wage、ecolevel、urban、internat原值均为平稳序列。
说明:***表示 1%的显著水平,**表示 5%的显著水平,*表示10%的显著水平;单位根检验过程中的最优滞后期数按照Schwarz评价标准( SIC)确定的。
5.3 静态面板分析
最常见的静态面板模型有三种,即混合效应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通过BP检验和hausman检验后,选择随机效应(I)模型。
通过计量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关于政府规模对腐败的影响,模型(I)表5显示,政府规模的回归系数为-37.98502,在5%的水平上显著。这表明政府规模与腐败程度的对数负相关,即政府规模与腐败程度呈正相关,与假设1一致,政府规模的扩大会造成程序的增多从而产生寻租腐败的机会。关于政府给予公职人员薪资,模型(I)表5所示,薪资的回归系数为-.7165261,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表明政府给予公职人员薪资水平与腐败程度呈负相关,与假设2一致,“高薪养廉”说法得到证实,政府提高公职人员的薪酬,会减少腐败,促进廉洁。
六、结论与启示
6.1 结论
本文借助2002至2011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静态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政府规模与政府给予公职人员薪资同腐败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要解决我国公职人员腐败问题,离不开政府的参与。从政府规模角度来看,首先从客观讲政府规模的扩大,增加了冗员,会导致行政程序的繁多和复杂,进而给予了公职人员寻租的机会;其次从主观讲政府规模的扩大,加重政府部门的官僚主义气息,加重公职人员的官僚主义作风,从而产生寻租腐败的想法。从政府给予公职人员薪资角度来看,提高公职人员的薪资,充分满足其生活的基本需求,有利于抑制寻租腐败的产生。
同时,研究发现,经济水平发达的地区会产生更大的寻租空间,腐败程度增加;城镇化程度和网络监督未取对数,因此城镇化越高的地区腐败程度就越高,因为城镇化的提升会为公职人员提供更多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腐败机会;网络监督与腐败呈负相关,互联网技术越发达,网民普及率越高对公职人员的监督也就越高,可以减少腐败。
6.2 启示
政府针对我国严重的腐败问题,应当采取措施,笔者建议政府可以控制政府规模并适当提高公务员薪酬,在公务员遴选过程中,应当优中选优,给予更少的公职人员以更高的薪资报酬。
【参考文献】
[1]汪中山.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纪检监察机关查办案件的功能定位及其转变[J].河南社会科学,2011,19(04):47-51.
[2]Tullock G.The Welfare Costs of Tariffs,Monopolies and Theft[J].Economic Inquiry,1967,5(3):224-232.
[3]Shleifer A,Vishny RW.Corruption[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3,108(3):599.
[4]丁心海. 招投標廉洁风险防控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3.
[5]朱锡平:《腐败行为的形成机理和反腐败》, 载《宁夏大学学报, 社科版》, 1997 (2)。
[6]程琦. 政府规模对腐败程度的影响[D].安徽工业大学,2016.
[7]周黎安,陶婧.政府规模、市场化与地区腐败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2009,44(01):57-69.
[8]Landell-Mills, P., Klitgaard, R. Governance and the External Factor; Comment; Th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Governance; Comment; Floor Discussion [J]. The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 1991, 16 (7):10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