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青少年奇幻文学的电影改编策略

2020-09-10 07:19孙甜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电影改编

摘 要:奇幻文学作品一直是好莱坞电影的重要取材来源。随着文学改编电影的深入实践,从小说到电影的转化过程早已不是单纯的照搬,而是在继承与创新中灵活转化。创作者的创作目的、创作方式不同,产生的审美效果也不同。本文以《饥饿游戏》系列的改编为例,对近年来好莱坞青少年奇幻文学的电影改编策略进行分析,了解其原著小说文本与电影改编文本之间的继承、跨越与创新。

关键词:奇幻文学;电影改编;《饥饿游戏》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7-0107-02

2001年,由J.K.罗琳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和由托尔金的奇幻小说《魔戒》改编的电影《指环王:魔戒再现》上映,分别获得了这一年北美票房成绩的冠亚军,收获了无数好评,掀起了好莱坞对青少年奇幻文学的改编热潮。随后上映的《暮光之城》(2008)、《爱丽丝梦游仙境》(2010)、《饥饿游戏》(2012)等由奇幻小说改编的电影也都在青少年群体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那么,这类影片在改编过程中采取了什么样的改编策略来吸引观众呢?我们以《饥饿游戏》系列电影为例,探析这部影片中编剧和导演是如何实现从文字到影像的转化的,进而了解这类影片的改编策略和规律,为同类型影片的改编和研究提供参考。

一、故事与主题的还原

由于时长的限制,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过程中免不了大段的删减和改动,但必须注意的是要保留原作的精髓。对于一部奇幻作品而言,最吸引人的地方往往就在于对其中奇幻世界的想象。主人公往往在艰难险阻中获得成长并取得成功。因此,在这类文学作品改编的过程中,基本的叙事框架和成长的主题往往是予以保留的。

(一)遵循原著基本叙事框架

一般来说,能够被选择改编为电影的文学作品往往本身已具有比较高的艺术水准。尤其是在奇幻文学作品中,原著作者已经构建出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奇幻故事世界,并且对其中的时间节点、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等都有了十分精巧细致的安排。[1]因此,在这类文学作品的改编过程中,改编者往往会选择遵循原著的基本故事情节和叙事框架。

《饥饿游戏》改编的成功与原著作者苏珊·柯林斯亲自担任编剧不无关系。除了必要的删减之外,影片基本上遵循了原著的叙事结构。惊险刺激的游戏环节、残酷的战斗场景、女主人公和两个青年之间的感情线在电影中基本得以保留。电影与原著的叙事手法也基本一致,即设置悬念,环环相扣,以一个个悬念的解开来推动情节发展。

影片在叙事上的细微改动主要体现在叙事视角的变化。原著中采用限知视角,以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来体现凯特尼斯的内心成长。而电影采用了第三人称来讲述故事,展现凯特尼斯视角以外的环境事物。例如,除了凯特尼斯在游戏中的经历之外,我们还能看到游戏之外游戏设计师与国王之间的阴谋对话、工作人员对游戏的外部操控、观看游戏的人民的暴动等,更能体现出凯特尼斯在整个游戏中的孤独与渺小、整场游戏的残忍荒诞,这些都得益于电影采取的“上帝之眼”般的全知视角。

(二)再现成长与转变的母题

与青少年处于成长和转变的年龄阶段相类似,青少年奇幻小说中一般都蕴含着成长的母题。一般体现为主人公由弱者成长为拯救世界的英雄。这契合了当代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渴望成长和转变的心理诉求。

在《饥饿游戏》中,成长与转变的母题自始至终都体现在整个系列中。主人公凯特尼斯原本是一个出身于贫苦阶层的普通女孩,在压迫面前只能选择沉默。在经历了游戏中的种种遭遇后,凯特尼斯看清了统治者的虚伪和残忍,因此在赢得游戏后不再逃避,而是勇敢地带领人民站起来反抗,推翻暴政,成长为一名勇敢的战斗英雄和起义军的精神领袖。

凯特尼斯推翻暴政、建立新秩序的过程,也是青少年排解压力和自我认同的过程。凯特尼斯在故事中面对的亲情、爱情、友情的丰富情感世界也极易引发青少年观众的共鸣。故事中作为一名青少年的凯特尼斯,她的内心成长和自我转变无疑对青少年有强烈的吸引力。因此,一般来说,在青少年奇幻文学改编的电影中,成长与转变的母题被保留,并始终贯穿于整部影片中。

二、视听风格的创新

“文学艺术与电影艺术有着各自的书写方式和表达技巧。”[2]电影一方面在叙事上尽力还原奇幻文学原著所构建的奇幻故事世界,继承原著的聚焦人物内心成长的精神内核;另一方面,凭借电影技术的不断革新和日益完善,将原著中文字所描绘的五彩纷呈的虚幻场景具象化,带给观众视觉上的享受。

(一)奇观化的视觉呈现

在奇幻文学作品影像化的过程中,导演往往会在影像风格处理上选择奇观化的视觉效果,将原著中的人物形象、场景等夸张化。这与青少年群体注重感官体验、追求视觉刺激的行为偏好是分不开的。电影特效技术的日趋成熟,也使大量奇观场景和瑰丽想象得以完美呈现。例如,李安在改编《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时,就大幅删减了马特尔原著中漂流之前的生活内容,将大量的篇幅用来展现漂流时的奇异景象。

《饥饿游戏》小说中对于色彩、形象等元素的描写本身就带有夸张化的风格,在把小说搬到银幕上的过程中,导演将这些情景更加奇异化。例如,电影中当凯特尼斯第一次来到都城区的时候,见到人们全都头戴艳丽的假发,脸上涂着夸张的妆容,身着造型奇异、色彩艳丽的服装,甚至头上都戴着造型夸张的帽子,他们身处的聚会场景也是光怪陆离、奇异绚丽。这既是凯特尼斯主观上对都城区居民的第一印象,也使观众在脑海中快速联想到贫民区的灰暗色彩和“贡品”们身上朴素的灰暗色调的服装,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样的人物形象和场景设计除了让观众产生视觉震撼之外,也在向观众暗示这个国家严酷的集权统治和森嚴的等级制度之下不同等级之间的差别之大。

(二)游戏化的场景设计

青少年奇幻文学改编的电影作品在影像风格和场景设计中都凸显出一种游戏化的风格。

《饥饿游戏》第一部和第二部的主要内容都是凯特尼斯在竞技场中参与游戏的过程。紧张刺激的猎杀与逃亡,不断获得的装备和技能,时刻充满危险与变化莫测的环境,都是游戏中的常见元素。快节奏的剪辑和晃动的镜头增添了逃亡过程的紧张感。第三部和第四部的主要对立阵营从竞技场内的“饥饿游戏”转移到了竞技场外反叛军和国会区政府军的对峙上来。而残酷的起义斗争也带有强烈的游戏感:国王在市区内布下陷阱,起义军每前进一步,都有可能掉入各式各样的陷阱中。用各种新奇怪诞的陷阱来代替千篇一律的战争场面,这样的设计毫无疑问增加了战争的趣味性,避免了枯燥乏味之感。

另外,在电影改编过程中,导演会放大以动作元素为核心的竞技场景的比重,增加打斗、搏杀的场面,发扬电影在视觉效果上的优势,獲取更多票房回报。例如,在《饥饿游戏4》电影中,增加了凯特尼斯一行人在地道里与变种人打斗后逃往一个隧道的情节,在奔跑过程中,头顶的天花板射下追光灯一样的激光武器,大家一边奔跑一边躲避,像是在进行某种特殊的游戏。[3]这种剧情添加强化了剧情的游戏感和紧张感,在视觉呈现上更具吸引力。

三、结语

通过分析《饥饿游戏》的改编策略可知,创作者是在对继承和创新的兼顾中完成奇幻文学到影像的有机转码的。一方面尽力还原原著所构建的奇幻叙事框架,继承原著聚焦人物内心成长的精神内核;另一方面则凭借电影技术的不断革新和日益完善,给观众带来奇观化的视觉享受。

影片极大程度地迎合了青少年受众的审美心理与趣味,体现出好莱坞电影对市场的精准把握程度。但是,这种类型化的表达也容易呈现出同质化倾向,在热潮过后失去票房神话的魔力。因此,在奇幻小说影像化的过程中,我们理应作出更多的积极的探索与尝试,使文本改编朝着更灵活有机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于慧莹.英美奇幻文学的电影改编略论[J].电影文学,2017(16):99-101.

[2] 吴玲.《饥饿游戏》电影改编的文本转码[J].电影文学,2016(24):79-81.

[3] 娄逸.类型、人物与观众的新变:当代好莱坞泛奇幻类IP改编的策略——以《饥饿游戏》系列电影为例[J].创作与评论,2017(04):102-107.

作者简介:孙甜(1996—),女,山东淄博人,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影视编导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电影改编
好莱坞动画电影改编中国文化资源研究
多维视野观照中的矛盾与张力阐释
从英美哥特文学电影改编看文学的影像化
以《归来》为例探讨文学电影改编艺术
《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改编模式研究
论影片《铁皮鼓》对原作思想艺术价值的保留
网络小说《鬼吹灯》系列的电影改编研究
审美文化视域下莎士比亚悲剧的电影改编
鬼狐的淡隐与现世的凸显
莫言小说电影改编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