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圣长
摘要:中国古代声乐理论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本文对古代声乐发展初期、成熟期以及古代声乐理论成熟期进行梳理,进一步探究中国古代声乐理论在现代声乐教学与演唱中的体现,以及中国古代声乐理论对现代声乐的意义,以期对现代声乐的教学和演唱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声乐理论;声乐教学;演唱
中图分类号:J616-4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国古代声乐理论的发展
(一)古代声乐发展初期
中国古代声乐发展的初期,乐舞为其主要表现形式,此时声乐艺术未形成,因此并未存在于声乐理论之中。对于声乐理论的有关记载,最开始出现于秦汉时期,此时该理论尚未普及,只是以散论的形式出现。自《乐记》起,古代声乐相关的论述开始不断涌现,此时出现的部分声乐理论也推动了之后的声乐发展。纵观古代整个声乐发展历程,汉朝乐府的建立对声乐的发展影响最大。许多声乐理论被合理的收集、整理起来,为后序建立音乐机构打下坚实的基础,建立音乐机构后,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音乐,到了汉朝时,人们已经开始关注音乐与个人的联系。
(二)古代声乐发展成熟期
根据整个古代声乐发展历程可以得知,古代声乐在魏晋、隋唐时渐渐进入成熟期。在魏晋南北朝时,人们愈渐加强声乐之中情感的表现,例如该时期的流行声乐相和歌辞、清商大曲等。至隋唐时,由于经济等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因此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声乐艺术的历史地位,该理论也开始走向成熟。隋唐时期是古代声乐发展的主要时期,此时人们已经注重对气息和情感等方面的处理。
(三)古代声乐理论成熟期
声乐理论完全成熟于宋朝以后,在此过程中,声乐的地位不断攀升。此时,人们开始重视声乐配词,重视歌词所表示的含义。宋朝时声乐的发展达到了更高层次,逐渐产生了音乐审美。至宋朝起,从事声乐行业的人员已经开始关注歌唱者的发音,并对其发音进行理论总结。古代的声乐歌唱理论要求歌唱者在歌唱过程中,吐字清楚、发音圆润。元朝时,人们开始注重将文字与声音结合,此时中国第一部声乐演唱方法的专著《唱论》产生了。《唱论》的产生对该时期的声乐产生了很大程度的影响,对现代声乐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明清时期,声乐理论更加完善。
二、中国古代声乐理论在现代声乐教学与演唱中的体现
我国古代声乐理论素来讲究“依字行腔”“字正腔圆”,汉语声乐艺术则完整继承了这一观点。《曲律》一文中就有道出:“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此外,在口形如何变化,字音是清是浊,咬字是否清晰准确等要求上,著名的南宋文人陈元靓的《事林广记》中就有明确记载:“腔必真,字必正……抑分轻清重浊之声,必别合口半合口之字。”汉语言的“四呼”“五音”的音韵规律,声乐语言的“归韵”“出声”“收音”咬字的规律都是后人引经据典总结出来的。在收音技巧上,王德晖书写的《顾误录》道出:“一字唱完,须交代清楚,再唱下字,方是本字之音。如出而不收,张而不闭,是仅有上半字,无下半字,欲其入听,不亦难乎?”。很显然,字正腔圆,吐字清晰,感情丰富,语气得当的追求在中国古代声乐艺术中就有体现。意大利是美声唱法的发源地,就意大利语来看,其只有“a、e、i、o、u”五个元音,在发声上一样有着需要元音脆亮,辅音短促有力的要求。语言是声乐传播的媒介,有自己独一无二的魅力和优势。“依字行腔”和“字正腔圆”的发音标准越来越被现代声乐教育者所关注,在我国高等院校的声乐教学中更是被列入重点训练内容。
三、中国古代声乐理论对现代声乐的意义
从秦朝算起,我国的声乐理论已经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夏禹治水时期,中国古代声乐
还只有节奏和音高,后经周、商、元、明等时期的发展,古代声乐理论得到完善,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到了元、明时期,古代声乐理论已经开始以曲艺和戏曲作为表现形式和内容,中国古代声乐的核心理论在该时期形成。“依字行腔”“字正腔圆”的现代声乐标准,正是继承了中国古代声乐中“收音、归韵、出声”的理论。根据“四呼”“五音”的发音方式彻底展现出韵母的共鸣作用。声乐理论的发展是符合客观规律的,现代先进的声乐技术正是在历史的潮流中不断发展的结果。古代声乐理论是我国历史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我国现代声乐理论的基石,其在声乐艺术品德、声乐艺术标志、声乐艺术情怀等方面的沉淀更是现代声乐需要继承的瑰宝。
四、结论
歌唱艺术产生于社会经济活动,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艺术体现形式,也是人类适应社会环境,不断求取生存的结果。随着人类生存竞争的不断发展,声乐艺术理论也不断得到完善。现存的声乐艺术理论典籍不但记载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也记载着我国的优良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中国古代声乐理论不但是中华民族发展几千年的见证,也是我国声乐艺术品德和价值观的体现,它不仅在声乐理论上对现代声乐技术有借鉴意义,而且在思想品德,人生哲理的指导上也有着重要意义。
參考文献:
[1]朱惠华.道可道,非常道:辨析中国古代声乐理论的现代意义[J].艺苑,2011(4).
[2]余虹.中国古代声乐理论的研究述评[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增刊).
[3]乔新建,冯建志,何军.声乐艺术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杨洛.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声乐艺术[J].大众文艺,2010(01):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