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外侧和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应用于股骨头坏死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

2020-09-10 06:53刘思法
康颐 2020年7期

刘思法

【摘要】目的:探讨前外侧和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应用于股骨头坏死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在2019年3月—2020年3月选择140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股骨头坏死患者,将其随机进行分组,为观察组(n=70)与对照组(n=70)作为本次研究样本,对照组采用后外侧入路,观察组则采用前外侧入路。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结果:观察组治疗前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功能评分较高,差异(p<0.05)。结论:股骨头坏死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在临床上采用前外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有效促进患者预后的恢复率,改善髋关节功能,安全性高,具有临床的推广与应用价值。

【关键词】前外侧入路;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股骨頭坏死

【中图分类号】R277.7 【文献标识码】A

股骨头坏死是由于病理的演变而成,早期多发生于患者股骨头的负重区域,主要是在受力的情况下坏死的骨小梁结构受损,由轻微的骨折,然后针对患者骨组织受损的修复过程。如果对造成骨组织损伤的因素不消除、消除不彻底等,那么损伤的过程会进一步延续,从而造成股骨头结构发生变化,例如,股骨头变形、塌陷、关节功能障碍等[1]。股骨头坏死是有很大的几率会导致患者残疾,也是现在骨科中最重视的骨类疾病。目前,临床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就是人工关节置换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该技术所用的材料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因此被广泛应用临床。该技术常用的入路方式分为前外侧与后外侧,为了全面分析两种入路方式的有效性,未临沧提供参考依据,本次研究主要探讨了前外侧和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应用于股骨头坏死治疗的临床效果,详细探讨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在2019年3月—2020年3月选择140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股骨头坏死患者,将其随机进行分组,为观察组(n=70)与对照组(n=70)作为本次研究样本。其中对照组男性38例,女性32例,年龄为36—78岁,平均年龄(62.34±8.56)岁。观察组男性37例,女性33例,年龄为37—76岁,平均年龄(62.19±8.75)岁。本次研究两种患者的疾病病例资料相比无明显变化,差异(p>0.05),具有可比的意义。

1.2方法

手术前,常规检查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心电图和免疫力。为患者清洁皮肤,处理肠道并保留导尿管,手术前半小时静脉注射抗生素以防止感染。

观察组采用前侧入路,患者接受连续硬膜外麻醉,将患者置于仰卧位置,并将髋关节置于手术台上的可移动位置,以较大粗隆的尖端为核心,暴露股骨的末端,并在前上颌进行手术脊柱。 约10厘米的切口,切开阔筋膜张肌筋膜,观察股外侧动脉,暴露股外侧肌,将拉钩放置在股内侧颈和外侧、股骨的大粗隆和髋臼的前壁,伸展内侧和外侧肌,沿顺时针方向切开关节囊,使其与切骨术平行,并分别取出截骨块和股骨头。截骨术完成后,将外侧拉钩移除,消除髋臼周围的骨赘,根据预定的杯状方向测试模型,牵拉患处的髋关节并向外旋转,股骨暴露,股骨假体安装,刮匙用于探查髓腔,测量其活动性和稳定性,然后放置并复位假体股骨头。

对照组采用后侧入路,将患者置于侧卧位,患侧朝上,在较大粗隆的顶点后约1 cm处居中,在外侧7-9 cm处形成弧形切口,切开后骨、浅筋膜和臀部大肌筋膜,将臀大肌与外旋转肌分开,并将关节囊切开。沿截骨线截断股骨头以暴露髋臼。 根据患者的骨骼状况,选择合适的假体进行安装。屈曲并收起髋关节,使脚平面与地面平行,使用髓腔钻头从小到大打通骨髓腔,将骨髓腔调整至适合位置,然后安装股骨柄和股骨头并进行复位。

1.3观察指标

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以100分为评定的标准,对患者的关节功能、畸形、疼痛、关节活动范围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7.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arris评分

观察组治疗前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功能评分较高,差异(p<0.05),如下表1。

3 讨论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目前是临床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最佳治疗技术,该技术常见的入路方式为前外侧和后外侧。这些年来,前外侧入路方式已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它利用了股直肌、阔筋膜张肌之间的解剖间隙来规避对髋关节周围的肌肉组织损害,并降低了患者有移位的风险[2]。后外侧入路需要切断外部旋转肌群,这破坏了髋关节的原始稳定性,手术后容易造成患者上楼梯无力或跛行。由于手术过程中对血管的沉重牵引,很容易引起术后四肢的血管损伤、肿胀和血栓形成,因此,前外侧入路被世人认为是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最佳的入路方式。

本次研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观察组治疗前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功能评分较高,差异(p<0.05)。与郝立波[3]等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说明在运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时采用前侧入路的方式更好。

综上所述,股骨头坏死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在临床上采用前外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有效促进患者预后的恢复率,改善髋关节功能,安全性高,具有临床的推广与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福顺, 王志奇, 焦晓虎,等. 前外侧和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 004(031):90-92.

[2]赵世阳. 微创直接前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对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比较[J]. 河南医学研究, 2018, 27(023):4330-4331.

[3]郝立波, 魏玺, 张卫. 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J]. 中国民康医学, 2019, 31(011):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