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实证分析

2020-09-10 03:53郁岩
商业2.0-市场与监管 2020年8期
关键词:综述大学生

摘要:本文从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相关问题出发,梳理前人对网络语言暴力的研究成果,以求能对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研究的关键因素给予全景式的铺垫,提出对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定义、未来的研究方向的独特见解。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综述

目前学界关于网络语言暴力的学术成果已有相当数量的积累,从不同视角对网络语言暴力的定义、类型和治理方式提出了见解。对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网络语言暴力现象的专门研究并不普遍。本文从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相关问题出发,梳理前人对网络语言暴力的研究成果,以求能对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研究的关键因素给予全景式的铺垫,提出对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定义、未来的研究方向的独特见解。

1.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定义

1.1关于网络语言暴力界定的争论

争论的焦点在于网络暴力包不包含网络纷争延伸到线下的暴力行为和事件。有学者认为尽管网络暴力主要以语言攻击和舆论压迫的形式,对当事人造成心理或生理的恶劣影响,但这种暴力伤害并非直接的肉体伤害,其衍化的现实的行为暴力也应该归因为现实的矛盾,网络冲突只是一个导火索。甚至应该反其道而行之,网络暴力是现实暴力在网络上的投射,是社会暴力的延伸。也有学者认为,网络暴力既包括线上的语言攻击、传谣等行为,也包括延伸至现实中的对当事人或其亲友进行侵扰的行为。

1.2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定义

笔者将网络语言暴力定义为在网络中通过侮辱性的文字攻击对方,试图使对方屈服,对他人造成心理压迫或精神伤害的侵权行为。既包括在意见表达中使用侮辱、谩骂、诋毁、嘲讽、造谣、人身攻击等带有压迫或暴力色彩的语言,也就是俗称的“键盘侠”,也包括利用舆论压制对方意见、迫使对方屈服的“多数人暴政”;但不包括非恶意的网络低俗惯用语、表情包等,也不包括超越网络空间而涉及现实生活的一些侮辱、攻击性行为。当被非理性控制的网民把持着“语言”这一武器,在网络环境变得冷漠和苍凉的同时,网络暴力就有了向“现实”渗透的趋向,尤其是对还未形成完备“三观”的大学生而言更容易遭到网络不良文化的荼毒,便陷入对于现实环境和人生价值的认知偏差之中。鉴于此,笔者认为在对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研究中应该将网络语言暴力视为具有危害的网络失范行为。

2.研究现状

2.1法律视角下的网络暴力

侯瑞雪(2011)从公民法律意识的视角分析了网络社会、公民社会和公民法律意识的关系,指出我国公民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缺乏是导致网络暴力泛滥的深层次原因。因此,治理网络暴力必须要将公民现代法律意识的培植考量在内,培养公民正确的权利意识、牢固的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网络语言暴力作为一种名誉侵权行为就应当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从主体、客体、内容和责任方面进行有效规制,在拓宽法治的空间、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同时,威慑和预防网络语言暴力侵权行为,净化网络环境。

2.2社会学视角下的网络暴力

侯玉波、李昕琳(2017)认为网络暴力是现实暴力在网络世界的体现。伴随着 web2.0 时代的到来,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力影响着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与传统媒体的影响方式不同,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在现实生活中给人微言轻的边缘化群体提供了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成为他们获得信息和宣泄情绪的主要途径。也正是由于网络的草根性和低门槛性,使得网络暴力日益泛滥,并成为具有极强杀伤力的工具,极大地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民众的心态。网民参与网络暴力的动机主要有两个 :道德审判和宣泄式的攻击。而对网络暴力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 : 社会环境、网络环境和网民心理因素。

2.3德育伦理视角下的网络暴力

安丽梅(2016)认为网络暴力是一种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它反映出网民在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方面的偏差。加强网络思想道德建设,培育网民道德,可以依据网络暴力反映出来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一是澄清“虚拟”认知偏差,培养网民责任意识;二是发挥网络思政平台作用,引导网民道德情感;三是加强网络管理與监督,培育网民道德行为;四是发挥法律惩戒作用,约束网民行为失范。

3.研究前景分析

目前学术界对“网络暴力”的产生机制的学理性分析有“技术异化说”“素质低下说”“道德审判说”等较有影响力的观点,对网络暴力这一伴随互联网发展而日益凸显的也有多角度。然而对大学生的网络语言暴力状况的研究却并不充分,对于大学生的网络语言暴力滋生的归因分析与时代环境、大学生心理特征密不可分,同时也与大学生个人经历和兴趣偏好有很大关系。因此,对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研究不仅要打破网络暴力游戏、网络不良信息传播等狭窄的范畴,同样可以在充分挖掘大数据资源的基础上,展开全景式的网络文化研究,同时可以结合定量研究、个案研究等研究方法,在校园文化、青少年语言特征、网络舆论事件等微观维度进行中观或微观领域研究。总之,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研究是一个有巨大潜力的研究领域,随着网络化的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拓展,将衍生出更加多样的、有效的研究工具,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青年文化的更新也为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现象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术空间。

参考文献:

[1]侯瑞雪.公民法律意识视角下的网络暴力[J].河北法学 ,2017(06).

[2]张瑞孺.“网络暴力”行为主体特质的法理分析 [J]. 求索,2018(12).

[3]邱业伟.网络语言暴力法律规制的必要性和立法构想 [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2016(09).

[4]姜方炳.“网络暴力”:概念、根源及其应对——基于风险社会的分析视角 [J].浙江学刊,2018(06).

[5]姜方炳.空间分化、风险共振与“网络暴力”的生成——以转型中国的网络化为分析背景 [J].浙江社会科学,2017(08).

基金项目:2020年江苏省高校哲社科学思政专项 “基于网络语言暴力治理的高校思政教育研究”(课题批准号:2020SJB0539)”。

作者简介:郁岩(1981.8-),男,江苏徐州人,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研究方向:数控技术

猜你喜欢
综述大学生
SAPHO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综述
基于迁移学习模型的小样本学习综述
知识追踪综述
共指消解技术综述
面向自动问答的机器阅读理解综述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施工机群配置优化研究综述
施工机群配置优化研究综述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