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凡
摘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2019年12月27日,泰州市五届第九次全会作出全市“一高两强三突出”的部署,将“突出城乡协调、一体发展”作为进一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振兴进程、提升泰州市民幸福感的民生工程,致力强化城乡空间规划引领,打破要素流动壁垒,推进城乡互促共进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城乡融合;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农村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加快制定有利于城乡发展的政策,并形成完整的体系,从而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让城乡空间形态布局更加合理、资源要素流动更加便捷、产业关联度更加紧密、生活环境更加优美、城市和乡村更加和谐共荣,推进城乡同步发展。
1.规划引领,优化城乡空间结构
城乡建设用地规划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城建提升还是乡村振兴都建立在规划的基础上,因此在十四五规划编制过程中,从泰州全市到基层农村,都要深入城市建设、产业规划、农村发展一线调研,把握好泰州城市和乡村未来发展的方向,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为泰州城乡一体化进程提供引領和方向。农村土地整合一直是泰州甚至全国城乡土地利用的重点,需要重点规划利用。2015年以来农村“三块地”试点改革取得明显成绩,但大多数地区闲置宅基地、闲置房屋和废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等“沉睡”资源尚未盘活。泰州农村多以自然村的形式集聚分布,一个行政村一般包含3个左右的自然村,这给农村土地利用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不便,推进农村集中居住有利于农村治理,提升农村地域空间综合利用价值。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过程中,要坚持共享理念,兼顾国家、集体、个人利益,既要提高农民分配比例,保障农民收入,也要提高土地增加值收益中用于农业农村发展的比例,支持乡村振兴。
2.结构调整,致力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地方政府,一定要积极考察,深入调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推动农业功能区建设的多元性和多样性,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城乡产业融合既要注重区域内的协调,也要注重泰州全市的协同,推动城区、兴化市、泰兴市、靖江市产业布局错位竞争、配套发展,在推动全市产城融合的同时,规避内部的恶性竞争,形成城乡产业良性发展。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打造“农业+旅游”、“农业+康养”、“农业+休闲”、“农业+教育”等产业,促进农业产业融合多元化,通过延长产业链、重构价值链,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现代化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的构建。同时,产业融合要以农民利益的增加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转型的基础上,着力推进经营性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壮大集体经济,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不断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确保农民在城乡产业融合过程中受益。
3.破除壁垒,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城乡融合不仅仅是空间以及产业的融合,同样要解决好泰州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追求,夯实乡村振兴的效果。城镇化率的提升背后是各种社会资源的提升,在处理养老、失业、医疗、教育等问题时,城乡居民仍然难以避开户籍划分,差别待遇依然存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首先要发挥政府之手统筹协调作用,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制度设计一元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尤其是在教育、医疗、养老、低保等与居民生、老、病、死息息相关的民生事业方面,要通过增加财政投入、改革农村金融市场等措施,增加农村资金供给,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统筹城乡公共服务资源,推动人才、技术、设施下乡,实现城乡养老、失业、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并轨。引领好市场之手的作用发挥,要打通金融服务进入乡村市场的壁垒,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乡村振兴,挖掘好、保护好农村生态、旅游和文化等潜力,吸引乡贤等社会资本投资。加速推进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农民居住相对集中后,有利于政府部门规划建设学校、医疗卫生、文化场所等公共设施,相同的建设标准需要的资金投入更低,有助于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4.保护生态,共建全域绿水青山
兴化东罗村、姜堰溱湖生态度假区等泰州特色生态旅游景点,依托水城水乡生态优势,实施里下河生态保护和长江生态走廊建设,推动医疗服务、养生养老、文化旅游融合,打造形成全市康养旅游特色的度假区,补齐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短板,不但让原有的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周边村庄的居民也由于度假区旅游业的辐射,得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真正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但是根据泰州地形分布和发展资源禀赋,实现全域旅游短期内不太现实,只有依托温泉、湿地、农业等生态文化资源,统筹全市大健康产业资源和基础条件、地理交通、地缘联系等,挖掘地方特色历史文化,按照龙头辐射、重点突破、集聚整合的原则,以点串线、以线带面、协同联动,实现城市和乡村之间功能互补、有机整合,以城带乡,提升村民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自治能力,深化全市践行“两山”理论的理念,从而推动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落实,促进城乡生态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