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字传奇:语不惊人死不休

2020-09-10 07:22郭翠翠
阅读时代 2020年8期
关键词:红杏炼字林则徐

郭翠翠

此“炼字”并非彼“练字”,它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法,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杜甫有诗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表达了诗圣刻苦炼字的非凡精神。我们在语言交流与文学写作中,应当学习这种精神。如果炼字成功,一字出则境界顿生;如果炼字失败,一字生则全篇失色。请看下面几个“炼字”小故事:

王安石炼字

一年初春时节,北宋诗人王安石从扬州到了瓜洲渡口,打算坐船横渡长江,到对岸的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上岸,然后连夜赶路回钟山老家。

渐近黄昏,马上可以上岸赶路了,诗人归心似箭,不禁往远处眺望,只见峰峦重叠,伸展到远方,最后被云雾所遮盖,看不到夕阳外的钟山。船一靠岸,王安石第一个跳上岸,忽然一阵春风吹来,夹带着一阵令人心醉的花香,远处也升起了一轮明月,王安石诗兴大发: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他反复吟诵着、思考着,总觉得第三句中的“到”字太平庸,也不够贴切,后来改为“过”字,然后又改为“满”字,改了又改,总是找不到一个妥帖的字眼。

忽然,王安石想到在船上望见的绿色山水,何不用一个“绿”字呢?顿时豁然开朗,立即把这首诗抄录在自己的稿本上。

与其它字相比,“绿”字把春风吹来,大自然发生的可喜变化描绘得更为贴切,使全诗增色不少,这个“绿”字就成为后人说的诗眼。

“红杏尚书”拜见“张三影”

北宋文学家宋祁写过一首传唱一时的《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闹”字,运用通感手法,打通了视觉和听觉界限,新鲜活泼,为人喜爱,当时就有人称宋祁为“红杏尚书”。同时代的潮州词人张先,写过一首《天仙子》,词中有“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也是传诵极广的名句。

有一天,任工部尚书的宋祁去拜访任都官郎中的张先,命人通报说:“尚书欲见‘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张先听说后,急忙跑到大门口去迎接客人,问对方说:“您莫非就是大名鼎鼎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宋祁也打趣地说:“我正是那个‘闹’尚书!”两人相视而笑,一见如故,谈得很投机。

宋祁对张先说:“现在,京城里的人都称呼您为‘张三中’,不知是何缘故?”

张先说:“我的《行香子》词中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几句,大概即据此而来吧。不过,我对这个称呼并不满意。”

宋祁问:“不知为何?”

张先说:“还不如称我为‘张三影’更为贴切。”

宋祁大惑不解:“哪‘三影’?”

张先扳着指头说:“‘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风絮无影’,这些都是我平生的得意之句,其中都有一个‘影’字。所以说,称我为‘张三中’还不如称为‘张三影’!”

其实,张先平生所写佳句又何止“三影”?其它如“隔墙送过秋千影”“无数杨花过无影”等均属名句。

大俗大雅,一“有”之差

苏州有个狮子林,峰石峻峭犹如雄狮,曲径通幽令人怡然自得,是个游览的好去处。此处有个真趣亭,据说是乾隆当年游览时所题,这其中还有个典故。

乾隆皇帝是个书法高手,但是,题字既要有书法运笔功力,也要有构思巧妙的雅兴文思才行。乾隆当时已经游览了不少雅园名山,身心有些疲乏,竟一时想不出更好的词语,于是挥笔写下了“真有趣”三个大字。

“真有趣”书法虽漂亮,但词句俗气又无韵味。若将“真有趣”镌刻在狮子林名园,岂不让天下人耻笑吗?周围的官员们心有所虑,可是谁也不敢公开说出来,怕得罪了皇上。

此时,有位叫黄熙的状元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既不冒犯皇上,又帮皇上将题字改得高雅得体的办法。他叩头道:“奴才斗胆,皇上,‘有’字实在好,请圣上赏赐给奴才吧!”乾隆一听,马上明白了黄熙的意图,立即将“有”字賞赐给他。去掉了“有”字,狮子林的题字变成了“真趣”二字,由大俗变大雅,至今留给游人无限美妙的遐想。

一“呆”一“怔”尽显大师风范

《红楼梦》中,宝玉、黛玉、宝钗是三个形象鲜明、个性突出的人物,他们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

第三十六回中,有一段描写的是宝钗来到怡红院,正值宝玉午睡,袭人坐在床前,一面给宝玉赶蚊子,一面绣兜肚。袭人要出去走走,宝钗只顾看袭人绣的兜肚,心生欢喜,也坐在袭人方才坐的地方,替袭人做针线活。恰好黛玉、湘云也来到怡红院,看到了这一幕。书中写道:“黛玉见了这个景况,早已呆了。”黛玉等人走后,宝钗刚做了两三个花瓣,忽然听见宝玉在梦中喊道:“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金玉姻缘?我偏说木石姻缘!”书中又写道:“宝钗听了这话,不觉怔了。”

黛玉眼中看到的是活生生的一幅“金玉姻缘”图,她联想到自己的不幸遭遇,看到眼前令人伤心的现实,当然是“呆”了。而宝钗耳中听到的却是宝玉对“金玉姻缘”的抗拒,她联想到和尚道士的预言,听到的却是如此相反的话语,当然是“怔”了。曹雪芹准确地选用了两个不同的动词,写出两人不同的心迹,不同的身世处境,不愧是巧于炼字的语言大师。

忍痛改“人”为“时”

清朝末年,国势渐衰,西方列强用鸦片和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支持林则徐焚烟抗英。在英军攻打虎门时,关天培率领官兵血战,终因孤立无援,壮烈牺牲,虎门失守。

消息传来,林则徐十分悲痛。他完全清楚这是朝廷内投降派的恶政造成的悲剧,便奋笔疾书了一副挽联:

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空教躬尽瘁;

双忠同坎凛,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送面如生。

林则徐派人将对联送往江苏淮安关府。关天培母亲接到林则徐的挽联,十分感动,也十分重视。但因尺寸太小,便请周木斋重抄大幅,准备悬挂起来。

周木斋是淮安府第第一流的书法家。他读完挽联吃了一惊,待在一旁不落笔,关母见了,遂求教。周木斋小声说:“林大人的挽联,有一字我不敢写,就是‘何人’的‘人’字。”

关母点头称是,那些投降派的人都是皇上的重臣,谁敢得罪呀?两人思前想后,忍痛将“人”字改为“时”字。

“问何人忽坏长城”,林则徐此处直接指斥投降派琦善及其幕后的道光皇帝。改“何人”为“何时”,是怕林则徐以后被人抓住把柄,遭人陷害。而这一改,批判的力量就大打折扣。

“支援”改“志愿”,师出有名

1950年6月,美国纠集了十五个国家的军队,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在仁川登陆,入侵朝鲜,而且不顾中国政府的一再警告,把战火引向边境,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安全,保家卫国,抗美援朝,迫在眉睫。

党中央制定了援朝的决策,后又着手研究以什么名义出兵,开始建“支援军”。征求民主人士意见时,黄炎培先生提出:“支援,那就是派遣出去的,我们是不是要向美国宣战?”

毛泽东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便提笔将“支援”改成“志愿”,并加以解释说:“我们不是跟美国,不是国与国宣战,我们是人民志愿的嘛,这是民间的事情,人民志愿军去朝鲜帮助朝鲜人民,而不是国与国的对立。”

黄炎培先生点了点头,满意地说:“这样就师出有名了!”于是就有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这个光荣的称号。

“支援”是支持帮助,“志愿”是志向与愿望,“志愿军”有实现志愿而自愿参军的意思。改“支援军”为“志愿军”,变国际争端为民间交往,这是明智的改动。

责编:马京京

猜你喜欢
红杏炼字林则徐
林则徐奖“错”
燕山深处红杏香甜
红杏
忆春
忧国忧民沉雄博大
真实、大众化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炼字”
一字一词总关情
灵猴争霸
家乡的世界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