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今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教育出版也要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利用大数据、云計算的自动推送功能找准读者,精准提供服务;教育出版者应更新自己,形成互联网思维,打破传统出版和互联网融合出版的壁垒,早日找到“互联网+教育出版”的新模式,形成“互联网+教育出版”的新业态。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出版;互联网思维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8-0008-02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这不仅对传统的教育行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对教育出版者提出了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传统的教育出版人应顺势而为,努力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并积极探索出一条教育出版的新路径。
一、积极找寻“互联网+教育出版”的最佳结合点
2015年,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指出互联网在教育、医疗、金融等领域的融合创新,将会给传统行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纵观我国的出版产业,在类型上主要分为大众出版、专业出版和教育出版三大块。其中,我国的教育出版在传统图书出版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占了所有图书出版的60%甚至更多。[1]由此可见,出版业正面临着“互联网+”的巨大冲击和挑战,同时内部各领域的发展并不均衡。据调查显示,专业出版数字化程度最高,大众出版数字化程度最低,教育出版的数字化程度介于这两者之间。教育出版链接了教育和出版,因此要在技术浪潮中迎接自己的机遇和挑战。
教育出版如何才能在“互联网+”的新时代里“老树冒新芽”,它的最佳结合点在哪里呢?纵观目前林林总总的各种APP和层出不穷的线上教育,也许教育出版会在英语领域率先有所突破。以培生集团为例,其是全球排名第一的教育出版集团,主要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英语教育等领域的学习者、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提供教育内容、评测产品和相关的技术服务。2006年,培生集团的数字化收入占比仅为20%,但在2017年,其直接和间接的数字化收入占比已经上升为69%。为什么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培生的数字化收入会有如此惊人的增长?其实,培生集团很早就对集团的业务进行了结构性调整,主动拥抱数字化信息技术,将传统纸质教科书转变为传统纸质版本和在线版本并行的双线模式,将纸质书的一次性销售模式变为内容和服务捆绑在一起的订阅销售模式。[2]这种创新的“互联网+教育出版”模式的好处是在全球背景下,读者可以突破地域的限制,并能随时随地学习阅读。
在“互联网+教育”的影响下,教育环境已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这种改变不仅在于教与学的方式,更在于教育的理念、文化和生态。随着我国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互联网+教育出版”作为现代信息技术同教育、出版相结合的产物必将快速发展,市场规模必将呈现加速扩大的态势。面对即将到来的出版机遇,传统出版从业人员应该依托自身优势,向培生集团学习,努力找准“互联网+教育出版”的最佳结合点,做深做透“互联网+教育出版”市场。
二、深挖“互联网+”及教育出版,打造“互联网+教育出版”新模式
出版的本质是创新,创新是新时代出版的最大动力。柳斌杰理事长曾说,出版就是要有大局观、要紧跟新时代、要深化融合发展、要开拓市场。在“互联网+”时代,教育出版人更要有强烈的时代意识,紧跟人类技术的进步,努力发挥“互联网+”对教育出版的积极影响,打造新的“互联网+教育出版”模式。
(一)“互联网+”时代下教育出版的选题策划要有新思路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智能手机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用品。人们用手机下载各种APP,如微信、微博、抖音、喜马拉雅、哔哩哔哩等,玩小程序,订阅公众号,看各路大V(在新浪、腾讯、网易等微博平台上获得个人认证,拥有众多粉丝的微博用户)和网红的直播、教育类短视频,开启了“互联网+微教育”的新模式。如点赞率非常高的中国公安大学李玫瑾的语录、“一刻”里的青年自述、某老师的奥数题解或英语语法解析、某自媒体人的书法习字……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信息采集,为教育出版人的选题策划、对作者的找寻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二)“互联网+”时代下教育出版的内容和产品延伸需要创新模式
教育出版的根本使命就是为教育和读者提供优质的、安全可靠的内容资源和服务。在“互联网+”时代,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一方面对教育出版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也为出现教育出版新业态提供了发展机遇。
江西教育出版社总编辑桂梅曾结合自己在传统纸媒的工作经历,分享过她对数字出版的看法:“尽管不能说传统纸媒的现状就是传统纸书出版的明天,但若不主动拥抱互联网,未来发展再努力,都可能会面临困境。”为此,江西教育出版社在传统教育出版的基础上,开始了“互联网+教育出版”的摸索,创建了“我乐学习”和“我乐创客”两大互联网线上平台,力求在数字出版上赢得先机。
山东教育出版社社长刘东杰是一个特别注重创新的人。当新三科的统编政策落地后,他清醒地认识到,对教育出版而言,创新能力是短板,“教育出版社常年做教材教辅的出版,经年的做法、内容都是一成不变的,正是因为这样,当环境发生了变化,我们就会有跟不上时代的感觉”。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个痛点,山东教育出版社主动求新求变,开发并推出了适应数字化市场要求的纸电融合教辅《暑假生活指导》等一系列反响较好的图书。
(三)“互联网+”时代下图书营销方式的转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与内容的个性化推荐越来越多,如淘宝、京东、小红书、哔哩哔哩等,都有一套完整的基于大数据算法的个性化推荐系统。草根大V和UP主(指在视频网站、论坛、ftp站点上传视频音频文件的人)会定期在自己的频道讲述自己近期读过的书籍信息,以达到推送信息、刺激人们的购买欲的目的。另外,在原本的纸质书中加入二维码,为读者提供增值服务,并从中得到读者反馈,这也是目前很多教育出版者拉近与读者距离的创新方式。
总而言之,传统教育出版业在“互联网+”形势下,可以依托原有的政策、专业、资源、品牌四大优势,从选题策划、内容编纂、呈现方式、营销手段、产品线等环节下手,将传统的教育产品和出版方式与先进的互联网技术相融合,用互联网思维促进自身创新发展,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兴教育产品,提升自己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实现教育出版的跨越式发展。
三、“互联网+教育出版”中几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35年要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教师、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教育的根本变革指日可待。因此,教育出版必须重视这一变化,并根据“互联网+教育出版”的新需求,及早提出应对策略。
(一)重视编辑素质的培养,实现“互联网+教育出版”融合发展
人才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关键。互联网环境下的教育出版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要开发适合互联网环境的优质内容产品和服务,离不开掌握技术的专业研发人才、具有专业能力的运营人才以及既了解产品又懂得教学的专业教研人员。教育出版的领导者应该高瞻远瞩,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性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此外,虽然“互联网+”对传统教育出版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带来了诸多挑战,但纸质图书和数字产品带给用户的体验是不同的,传统出版在未来仍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未来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将共同存在、融合发展。教育出版者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将图书与数字产品、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以产生新的价值,实现教育出版的创新、快速、可持续发展。
(二)教育出版者应具备互联网思维
在如今云计算、大数据及移动互联网大幅度发展和普及的过程中,企业制作产品内容特别是营销手段要运用互联网思维,多个媒体出击,进行全媒体的产业链宣传。教育出版也是如此。教育出版要为教育、教师和读者提供优质的数字化内容产品和服务,那么教育出版者就必须将过去的产品思维转变为互联网思维。传统的教育出版注重内容创作、精品打造,在互联网时代,出版者还需要重视新技术的作用,注重对产品的全方位营销,为用户提供优质体验,用技术为出版赋能,利用信息技术研发适应教育需求的产品。
(三)教育出版者应为教育提供“内容+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
教育涵盖教学、评价和教育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互联网+教育出版”绝不应是将互联网和传统教育出版简单相加。教育出版必须从过去简单的提供图书和内容资源的角色,向提供“内容+服务”以及整体解决方案的角色转型。[3]教育出版者要根据数字化出版规律和互联网产品传播特点,使技术与知识内容、教育教学实现真正的融合,为学生、老师和家长提供真正需要和喜欢的优质内容产品。
(四)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出版”新业态,探索K12在线教育市场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教师、家长学习能力和个人教育素养的提升,与K12相關的教育数字出版需求越来越旺盛。据测算,在线教育市场规模目前保守估计为1000亿元以上,已超过传统图书出版的市场规模,且呈持续增长的态势。这对传统教育出版而言无疑是一个新的机遇。《2016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小学生对互联网的高使用率,教育和出版行业都不能置身事外。”[2]与此同时,教育出版者也要牢记发展新业态、研发新产品、开拓新服务不能盲目,要顺应“互联网+教育”的趋势,紧紧围绕教育信息化市场需求做好规划,推进落实。
四、结语
出版大业,以育人为本。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发展的方向,立德树人则始终是教育出版的核心命题。在“互联网+教育出版”的新业态下,每个教育出版者都要坚定信心,拿出创新创业的勇气,勇敢地立足于出版行业变幻莫测、波涛汹涌的浪潮,而我国的教育出版势必能继续扬帆远航。
参考文献:
[1] 王志刚.“互联网+教育”下我国教育出版的挑战与发展对策[J].出版广角,2019(01):6-10.
[2] 徐丽芳,王心雨,张慧.国外教育出版数字化发展对我国的启示——以培生集团为例[J].出版广角,2019(01):11-16.
[3] 肖勇.“互联网+”环境下教育出版的挑战、对策和机遇[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8(06):119-124.
作者简介:曾菲(1982—),女,江西南昌人,本科,编辑职称,研究方向: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