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下双大庙位于下双乡下双村。据省、市有关专家对用料、做工、建筑彩画及少量壁画的考证、推断,该庙最早建筑应为明代中期修建,以后屡次添建,至清光绪年间全面完成。大庙的建筑由南往北排列。下双大庙中保存有不少的壁画,分布在不同的建筑中,寓意及壁画内容又以所处建筑的功用及名称为主。
关键词:下双大庙;壁画;民间信仰
一、地理环境与坏境
下双乡地处武威市凉州区城北武民公路十八公里处,东靠腾格里沙漠,西连石羊河,地貌属井泉灌区。建筑共有十三座。下双大庙位于下双乡下双村。占地面积3094平方米,院落南北长89.7米,东西宽34.5米,建筑面积712.48平方米。下双大庙整个院落座北向南,修建在高1.20米——8米的夯筑土台上,平面呈三级阶梯状的长方形。院落南北长约89.7米,东西宽约34.5米,占地面积3094.7平方米,建筑面积712.48平方米。1993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大庙的建筑群
据省、市有关专家对用料、做工、建筑彩画及少量壁画的考证、推断,该庙最早建筑应为明代中期修建,以后屡次添建,至清光绪年间全面完成。建筑共有十三座,除魁星阁有明确记载为清嘉庆年间添建建筑外,其它建筑年代因史料无记载,且建筑在原有基础上加固重建,因此只能从残存建筑风格上推断。大庙的建筑由南往北排列。
(一)山门
山门位于大庙中轴线上,座北向南,面闊三间(明间面阔一丈二尺,象征一年十二个月;次间小),进深一间,歇山顶,挂素瓦。山门外,东西各有两棵大杨树,喻守门之“四大金刚”。
(二)灯山楼
进入山门,沿中轴线有一鼎式煨炉,供香客焚香。煨炉西侧为灯山楼。灯山楼分上、下两层。据说,从“山洞”中钻过,就可以“燎”(方言俚语,专用于描述迷信活动成功的动作。)去各种毛病。另外,每年灯山摆起时,当地人还在灯山下搭起戏台,由艺人们演出根据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改编的皮影戏、木偶戏。
(三)魁星阁
魁星阁在煨炉东侧,与灯山楼相对,且比灯山楼略高。魁星阁为二层八角式圆顶建筑,自下而上有覆钵、露盘、圆光构成,顶部为绿色琉璃构件,上有葫芦形宝瓶,保存完好。阁内有清嘉庆年间八角藻井匾额一块,上书“笔点青云”。魁星阁是大庙中唯一保存较完整的建筑,也是整个大庙的主体建筑。
(四)大殿
过煨炉,沿中轴线再往北,通过一个45°斜坡道,上第一台基,即是大殿。大殿沿庙宇中轴线修建,是进入山门后除魁星阁外的第一座主体建筑,座北向南,原有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前后出廊,明间前后各开槅扇门,次间前后施槛窗,檐下施麻叶踩斗拱,木构架绘有彩画。大殿明间前廊悬挂有蓝底金字匾额一块,上书“万古英灵”;明间前廊里侧悬挂有当地人赵士致书写的“墨甫锦运”匾额;明间正中悬挂“古今圣神”匾额。
(五)土地祠与十王殿
大殿两侧,各建有扁门。西侧为土地祠,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座西向东,有土地塑像。东侧为十王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座东向西,与土地祠相对。十王殿正中并排塑有传说中的阴曹地府十王像。十王殿南侧,为道房,是庙内人员的起居生活场所,现已空置。
(六)娘娘殿与三皇殿
过大殿,沿中轴线继续向北,为第二台基。阶梯中央亦有鼎式煨炉。沿阶梯中轴线两侧,为娘娘殿和三皇殿(又称三观殿)。娘娘殿在西侧,原塑有女娲人面蛇身像,后被破坏损坏,现只剩损坏遗迹。三皇殿在东侧,塑有天皇(伏羲青帝)地皇(神农炎帝)人皇(轩辕黄帝)像。
(七)药王殿与财神殿
药王殿位于三皇殿北侧三级台基上,座东向西。药王殿前檐原有六抹槅房门窗,支柱上雕有一银色蛟龙,盘虬在柱上,呈张嘴状。殿内塑药王像。药王面向蛟龙,一手持药瓶,一手持勺,似正在给蛟龙喂药治病。药王身后,侍立着药童,一男一女。财神殿位于娘娘殿北侧三级台基上,与药王殿对称修建,结构形式均与药王殿相同。
(八)人娃娃殿与猪娃娃殿
人娃娃殿修建于药王殿北侧,为上下两层的阁楼,平面呈方形,座北向南。殿内原有许多儿童塑像,千姿百态,活泼可爱,栩栩如生。此殿建于药王殿一侧,意喻着一生平安,无病少灾,香火旺盛。猪娃娃殿修建于财神殿北侧,与人娃娃殿对称,结构形式与人娃娃殿完全一致。殿内原有各种造型的猪仔塑像。此殿建于财神殿一侧,意喻六畜兴旺,家业发达,蒸蒸日上。
(九)无量殿
由第二台基迈上第三台基间原为踏垛。第三台基是三面有建筑的院落。沿中轴线向北就是无量殿。无量殿是庙宇的另一主体建筑,座北向南,原有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前为硬山正脊,后带卷棚,正殿前檐六排青筒板瓦屋面,檐下施麻叶踩斗拱,所有木构架均绘有地方旋子彩画。无量殿内原塑有道教无量天尊神像,左右两侧各有两名侍立道童。无量塑像座北朝南,手执拂尘,呈静坐状,面容安详。
(十)三教殿
三教殿也叫“三清殿”,是庙内第三大主体建筑,位于无量殿向北,沿中轴线修建,座北向南,体量宏大,平面呈方形,原有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四周出廊。正脊砖雕有二龙戏珠,雕刻精美,工艺精湛。翼角原有风铎。三教殿后墙里侧原设有神台,神台上塑有道教三老金身像。现已彻底毁坏,只剩下原来泥质底座基底。
三、壁画
下双大庙中保存有不少的壁画,分布在不同的建筑中,寓意及壁画内容又以所处建筑的功用及名称为主。大庙中现有壁画的建筑按照由南及北的方向排列有魁星阁、大殿、十万殿、人娃娃殿、猪娃娃殿、三教殿,共七座建筑。分层作画,笔法娴熟,从墙壁的色泽沉淀来看,应为同一时期完成。绘笔由上至下,由左及右,结构分明。其所使用的颜料精细饱满,所摹绘的人物形象生动。
魁星阁中的壁画在魁星阁一层的墙壁上,也是毁坏最为严重的壁画。大殿内墙原绘满壁画,题材皆为三国故事,且以关羽为主角。计有“桃园结义”、“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 “千里走单骑”、“古城会”、“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刮骨疗毒”、“玉泉山显圣”等。十王殿内绘制的主要是十殿阎王的壁画。人娃娃殿与猪娃娃殿中的壁画保存较为完善。三教殿殿内绘有大量壁画,除北墙绘制三尊侍奉的人物形象图以外,其余各面壁画内容均为道教传说故事。
四、相关民间信仰
下双大庙中的魁星阁与别处的“魁星阁”或“魁星楼”略有不同,主要体现在葫芦形宝瓶形状上。从远处观望,这个宝瓶又像是一支直立的牛角,仿照传说中魁星的长相所制。阁内,始建时曾塑有魁星像:金身青面,赤发环眼,头长独角;右手握朱笔,左手持墨斗;右脚呈金鸡独立状,踩着鳌头,左脚扬起后踢,脚上有北斗七星。
下双大庙原为关帝庙,以后逐渐融入了道教的内容。关帝即汉末刘备集团的大将关羽,初镇守荆州,后中计兵败,为东吴孙权所杀(人多讹传关羽为“三国时蜀国大将”,此说与史实不符,因为三国是在关羽死后才建立的)。在中国民间传说中,关羽是勇武忠义的化身,称之为“关圣”,后又被历代朝廷谥封为“公”、“王”,至明清时,被奉为“忠义神武大帝”。
下双大庙大殿的中央,原塑有关羽像,丹凤眼,卧蚕眉,绿袍覆体,美髯齐胸,气宇轩昂,面南背北端坐于斯。左有周仓,手执青龙偃月刀,右有关平,一手按剑,二人分立于稍后。大殿往北,塑有倒坐观音像,略小于关羽塑像。观音端坐于莲台之上,左右亦各塑有小像,呈侍立状,左为牛王,右为马祖。佛教与道教共用同一庙堂,这在凉州地区是常有的现象。如武威市凉州区南营镇新华乡金刚亥母洞,再如南营镇莲花山乡莲花寺亦是如此。
参考文献:
[1].胡鼎生. 浅谈武威下双大庙古建筑风格[J]. 丝绸之路, 2014(6):14-16.
[2].赵继洲.武威市文物志[M].凉州区文化体育局,2004(12):342-351.
作者简介:
赵策(1994-),男,汉族,甘肃武威,在读硕士,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方向:文化/文艺美学。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