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婷
核心阅读:方竹笋,南川金佛山五绝之一,既可鲜食,也可制成干笋。普通竹笋多在春季抽发,而方竹笋却生于秋。每年八月到十月,潮湿多雾的金佛山里,方竹笋就会从高海拔处向低海拔处渐次萌发。万笋涌动的时节,竹林里总能见到笋农佝偻的身影。采笋虽苦,但背篓里的方竹笋,却是金佛山这片金山银山赋予笋农们最好的丰收之礼——目前,南川方竹笋种植面积达23万亩,年产量约3万吨,带动近5万笋农脱贫增收。
Core Reading: Square bamboo shoots, one of the five featured products of Mount Jinfo in Nanchuan, can be eaten raw or made into dried bamboo shoots. Ordinary bamboo shoots usually sprout in spring, while square bamboo shoots begin to bud in autumn. Each year from August to October, square bamboo shoots sprout from high altitude to low altitude in the humid and foggy Mount Jinfo. At the time of harvest, figures of bamboo shoots farmers can be seen everywhere in the bamboo forest. The square bamboo shoots, though hard to pick, are the best gift given to the farmers by Mount Jinfo, which is hailed as a silver and gold mountain by local people. At present, the area under square bamboo shoots cultivation in Nanchuan is 230,000 mu, with an annual output of about 30,000 tons, bringing income to nearly 50,000 bamboo shoot farmers and driving them out of poverty.
9月10日,清晨五点半,闹钟“叮铃铃”响起,将任其学从睡梦中叫醒。
金佛山海拔1700米的高山上,淅淅沥沥的秋雨打在屋顶,带来阵阵寒气。任其学利索地起了床,小声嘟囔道,“下雨了,还不小哦,冷起来了哟!”
在灶屋生火做好早饭后,任其学叫醒了老伴程连书。像多数笋农一样,老程的早饭也是面条——“顶饿”,面上还泼了油辣子,撒着山里采的野葱花。
吃过早饭,不到六点半,老程就已经套上了雨衣,穿好了黄胶鞋,戴好了手套。背上背篓临出门前,老程又喝了碗油茶,当地称之为“干劲茶”。
九月,正是金佛山方竹笋采摘的黄金时节。上山采笋路上,总能碰见三三两两的笋农,相互之间打个招呼,开几句玩笑。偶尔也有拉笋的电动三轮车和小货车往山里驶去。
四十分钟后,老程来到了他家的“地盘”——公路旁一片陡坡上的竹林。
秋雨下了整整一夜,竹林里泥泞湿滑,每走一步都要格外谨慎,稍不留神就会打滑摔倒。有经验的笋农,每走一步都会用手抓住身边的竹子,手脚并用左右开弓,即使在湿滑的陡坡上也能走得稳稳当当。老程说,在竹林里,竹子是不能离手的,沿路的每一根竹子都是笋农的“第三只脚”。
“合适”的方竹笋“Suitable” Square Bamboo Shoots
挖方竹笋不仅是个体力活,还是个眼力活。
虽然天已大亮,但茂密的竹林里仍一片幽暗。方竹笋毛壳与地上的枯叶颜色相近,要想又快又准找到方竹笋,老程也得弯腰俯身。“尽管年纪大了,视力差了些,不过一旦看准了,就绝对不会错。”老程边找竹笋边说,“笋不能采太小的,不然还没长起来,挖了可惜,也不能采太大的,那些太老了,要找合适的。”
哪些才是“合适”的?从13岁开始进山采笋,采了43年的老程卖起了关子:“这个要凭感觉,采多了自然就晓得了。”
说话间,老程看中了一根“合适”的方竹笋。只见老程左手拉住一根竹子,左脚踩稳,上身稍稍前倾,右脚一个箭步往竹笋底部轻轻一踢,竹笋应声而断,老程右手顺势提起笋尖向身后一抛,竹笋在空中翻了几个转,便直接进了背篓。整个动作一气呵成,干净利落。
在竹林的一块空地上,有一根看起来“合适”的方竹笋,但是老程摇头说,这根笋长得好是好,但是采不得,“竹笋合不合适,除了看大小,还要看它生长的位置。”
金佛山的笋农,一直遵循着祖辈传下来的“三续三不续”传统。“续”即为“留”的意思。方圆1.5米空地上的竹笋,要留;嫩竹边上长的竹笋,要留;方圓3米空地上要是长出4根竹笋,也要留。反之,在河边、大石块边、大树下长的竹笋,就“不续”,可以直接采摘。
“要有采有续,竹林才一直有笋可采。”老程的话语中,透露着笋农质朴的哲学。
一上午的收获A Morning’s Harvest
一路采笋,老程的背篓越来越重,走路也愈发吃力。雨衣之下,汗水混着雨水,他的衣服也打湿了大半。
但笋不等人,眼下正是采笋的最好时节。无论每天有多累,老程都会在竹林里走一遍,挖回那些长好的笋。
一颗方竹笋的生长期一般在20天左右,头两个星期生长缓慢,只是冒个尖,后面一个星期,方竹筍会迅速生长。“有时候,一个晚上就能长十多公分。”老程说,“错过最后那几天,笋就老了,卖不上价。”
背着满满一背篓方竹笋回到家时,已是上午九点半。家门口,已经有笋商在等了。近年来,山里的路修好了,笋商会直接开车上门收购,鲜笋不愁销,笋农也不用背着背篓翻山越岭到山下去卖了。
见到老程回来,妻子任其学赶快迎了上去,帮忙将鲜笋卸下来,然后分装上称。老程的这一背篓有近140斤重,除掉7斤的背篓,剩下的132斤鲜笋根据品相、大小,分为4元一斤和3元一斤,一共卖了400元。
过不了多久,老程和其他笋农的收获就会被运下山。稍晚一些,这些早上还浸润着金佛山雨露和泥土的新鲜方竹笋,就会出现在千家万户的餐桌上。
稍稍歇了口气,老程带着收获的笑容,再次返回竹林。
一上午,老程一共来回两趟,两背篓笋总共卖了846元。
“我家有30多亩竹林,其中20多亩的方竹笋还没有成熟。”老程说,这个秋天,预计能有2万元采笋收入。
高山上的希望Hope on the High Mountain
忙完所有“活路”,已经是下午1点。老程总算可以坐下来好好喝上一碗茶、抽根烟、烤烤火。
屋子中央的小火堆,正对着大门,火塘上方用铁丝高高地挂着一根腊猪脚和三块腊肉,再往下,还悬着一口铁锅。
吃铁锅饭,是金佛山村民的传统。只要把米和水倒进铁锅,挂在火塘上,十分钟就能煮熟。这对于赶时间的笋农来说,方便又快捷。
当天中午,程连书家的铁锅里,炖的是竹笋腊肉,香气四溢。
“从每年采新笋的第一天起,之后每天都要吃方竹笋炖腊肉、方竹笋炒腊肉……”老程端着碗,吃了一口方竹笋,笑着说,“方竹笋炖腊肉,这是最美味的菜。”
老程两口子的这间屋子,其实是为方便进山挖笋而搭建的笋棚。屋子就地取材,用的就是金佛山的竹子。30年来,每到挖笋季节,老程和老伴都会在这里住上两三个月。
金佛山上,每家笋农基本上都有这样的笋棚。对他们来说,笋棚虽然简单,却是他们的第二个家。
每年秋天,各家各户的笋棚开始冒出袅袅炊烟。雨水之后,金佛山竹林深处,方竹笋争先恐后破土而出,承载着笋农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拔节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