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玺 余宏
核心阅读:喝水难,他穿密林、爬悬崖寻找水源,让村民喝上了自来水;
没公路,他四处奔走筹资金、找项目,打通了昔日的断头路;
住房差,他拉下老脸挨个“化缘”,一栋栋新房拔地而起;
产业少,他请来专家搞培训,教大家种出畅销又高产的水果……
2015年,巫山县人大常委会专职委员易光文主动请缨,来到巫山县曲尺乡最穷的村子锁龙村担任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并立下“三年不脱贫,绝不回单位”的军令状。
三年后,锁龙村如期脱了贫,易光文却留了下来,他说想和村民们一起迎接全国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
Core Reading: When there was no drinking water here, he walked through the jungle andclimbed the cliff to find the water source, allowing the villagers drink tap water;
When there were no roads here. he rushed around to raise funds and find projects to build roadsfor the villagers;
When he found that the housing of the villagers was poor, he put down his face to requestsupport everywhere, and new houses were built up from the ground;
When he found that there were few industries here, he invited experts to train the villagers andteach everyone to grow the best-selling and high-yielding fruit...
In 2015, Yi Guangwen, a full-time member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National People'sCongress of Wushan County, volunteered to come to Suolong Village, the poorest village in QuchiTownship, Wushan County, as the first secretary and team leader, and make the pledge of "Neverreturn to the unit unless getting out of poverty in three years".
Three years later, although Suolong Village got rid of poverty as scheduled, Yi Guangwen stayed.He said that he wanted to join the villagers in welcoming the decisive battle against poverty.
7月7日上午10点,巫山县曲尺乡锁龙村村口公路旁,摆放着几十筐青翠新鲜的巫山脆李。
十几个村民坐在箩筐旁,一边“捡进捡出”给筐里刚摘下来的果子分级,一边乐呵呵地摆着龙门阵,等待商家前来采购。
“公路修通了,果子畅销了,我们的腰包也鼓起来了。”村民张佑彬说,从当初烂在地里卖不出去,到如今足不出村就把李子销售一空,短短几年里的巨变,他连做梦都没想过,“这一切,多亏了我们的易大哥。”
张佑彬口中的“易大哥”,名叫易光文一一巫山县曲尺乡锁龙村的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
挨家走访摸实情
找出解锁金钥匙
Visiting from Door to Door to Find out the Truth
Finding the Gold Key to Unlock
快到中午12点的时候,易光文走出村委会,沿着院坝的菜园子走了一圈。在“视察”完西红柿、四季豆等蔬菜长势后,他摘了些油麦菜交到伙房:“来,中午煮个汤。”
这样简单的生活,易光文很满足。来到锁龙村的第一年,整个驻村工作队就他一个人,他在村委会独自住了一年,守了一年的办公室。“那时,我既是‘第一书记’,又是‘第一保安’,还是‘第一菜农’‘第一厨师’。”易光文打趣地说,他每次从县城回村里,都不忘采购些粮食和肉菜,但菜放久了容易变质,后来就干脆自己种,“要是村民来办事遇到饭点,我还会煮饭给他们吃,大伙儿都夸我手艺好。”
不过,第一天进村时,他可没这么淡定。
2015年8月25日,52岁的易光文从巫山县城颠簸了两个半小时,总算来到距县城50多公里的锁龙村村委会一一几位村干部、几张旧座椅,还有一个煤气炉,这几乎就是村委会的全部家当。
“睡哪里?吃什么?洗澡、洗衣服又咋整?”看着眼前的景象,易光文脑子里冒出了一连串的问号。但更让他揪心的,是村里的情况,“全村就一条机耕道进村,路况还差。不少村民靠天喝水,住的多是茅草房和土坯房,种的果蔬质量不高卖不出去……”
那一夜,把座椅当“床”的易光文彻底失眠了。望着漆黑的窗外,这个倔强的中年人暗下決心,一定要解开锁龙村的“贫困之锁”。
第二天,易光文把村里的情况和自己的想法向巫山县人大常委会领导作了详细汇报。很快,一批闲置的办公桌椅和锅碗瓢盆等生活物资送到了锁龙村村委会。这阵势让大家看到了易光文扎根的决心。
在易光文看来,驻村工作队就是要住在村里。他坚持周一到村、周五返城。白天,他带着村干部走村串户,晚上独自回到村委会,汇总情况。村里务农的、县城打工的,全村的贫困户,易光文一个都没有落下。
大半个月后,易光文摸清了村里的家底:全村9个社、521户、1602人,其中贫困户59户232人、低保户23户29人、五保户10户10人。其中,哪家因病致贫、哪家因灾致贫、哪家吃水困难、哪家没房住……易光文也摸了个“门儿清”。
走访过程中,易光文梳理出了锁龙村致贫的原因:吃水难、没公路、危房多、产业差。
很快,易光文主持召开了党员会、村社干部会,并结合村情村貌,商讨制定出了“公路通畅到社、引水供应到家、住房改善到户、产业惠及到民”的三年脱贫实施方案,作为解开锁龙村“贫困之锁”的“金钥匙”。
一位村民得知这个规划后说了一句话,“我们锁龙村脱贫致富有指望了!”
四处奔走求支援
引水修路解民难
Rushing Around to Request SupportSolving Villagers' Difficulties through Water Diversionand Roads Building
缺水,是锁龙村致贫的一个重要原因。
村里的6、7、8社位于中高山地带,当地200多户村民靠“挖水塘、接雨水”过日子。要是碰上干旱,村民们只能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
易光文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在一次和村民的交谈中,他得知铜鼓镇葛家村古墙洞有一股山泉水,水量大、水质好、可饮用。只是距离远、道路险、投资大,想要将山泉水引到锁龙村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办法总比困难多。走,我们先去实地看看。”第二天一大早,易光文和几名村干部一起,带着柴刀、绳索和干粮出发了。穿密林、爬悬崖,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跋涉,一行人终于来到了水源地。看着从百米悬崖上哗哗流下的清泉水,年过半百的易光文高兴得像个孩子,又跳又叫“这水好,这水好”。
回村的路上,走着走着,大伙儿突然发现易光文不见了,喊他好一阵也没应答,赶紧原路折回找人。走回几百米发现,易光文正蹲在地上,脸色苍白、满头大汗。一问才知,他的肾结石发作了,刚吞下几片止痛药,还没缓过劲儿来。村民打开他的背包一看,里面全是药和零食。原来,易光文不仅患有肾结石,还有糖尿病和胃病。
从古墙洞回来,易光文多次跑到县水务局求援。最终,这项引水工程被纳入全县供水方案。半年后,一条6公里长的水管铺设完工,6、7、8社的村民从此喝上了“自来山泉水”。
引来了泉水,易光文开始费心思为村里新建、修整水池。2017年8月,易光文住院治疗肾结石,仍每天打电话关心村里修水池的事。手术结束没几天,还插着管子、流着血尿的他就赶回村里继续工作。
近五年来,锁龙村新修水池15口2220立方,整修水池11口5050立方,整修山坪塘2口5500立方,铺设管道53000米,购置抽水机、电动机各两台。水龙头一开,自来水哗哗就来,彻底解决了全村人畜饮水问题。
交通闭塞,是锁龙村致贫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6社村民张佑彬是村里的种李能手,他种的李子品质好、产量高,可每年都有很大一部分因为交通闭塞烂在了地里。
2016年前,锁龙村全村竟没有一条公路,唯一一条3米宽的机耕道也年久失修、垮塌严重,要是遇上场大雨,个把星期无法通车。由于村外的商家进不来,村民若是想把水果卖出去,只能靠肩挑骡子驮。
“要想富,先修路”。为了修好“脱贫致富路”,易光文多次带着村干部、驻村工作队队员到乡政府、县交通局、县移民局、县扶贫办等单位,筹资金、找项目。
在大伙儿的不懈努力下,村里协调下来资金1300多万元,新修村级公路15.8公里,整修村级公路15.6公里,硬化13.5公里,硬化人行道10.5公里,打通了昔日的断头路,实现了社社通硬化路的目标。
路修好了,不仅李子卖出去了,而且村民买的车也越来越多,全村新增农用车20多辆、摩托车20多辆、大货车5辆、小轿车10多辆。
想方设法建新房
村容村貌人变样
Building New Houses by all MeansChanging the Appearance and Environment of VillageGreatly
从茅草房到小洋楼,从拾荒流浪到成为脱贫先锋……这几年,李永华的人生简直就像“开了挂”。
这一切,还得从他和易光文的那次谈话说起。
年过六旬的李永华是锁龙村1社村民。五六年前,由于家中东倒西歪的茅草房年久失修、无法居住,他只得到县城拾荒。
2016年的一天,易光文找到了正在一间偏僻的小屋里数饮料瓶的李永华。
“老李,跟我回村吧,回村建新房。”
“我连肉都不敢多吃,哪来的钱修房子哟。”
“村里有兜底搬迁政策,驻村工作队也可以帮你筹钱。”
那一天,易光文和李永华聊了好几个钟头,最后,李永华同意了易光文的提议。没多久,易光文就四处“化缘”筹款、找人画图盖房……不到半年,一栋二层小楼拔地而起。
新房修好了,李永华回家了。易光文又帮李永华筹资购置了900株柑橘树苗。
没多久,打了大半辈子光棍的老李娶上了媳妇,养起了大肥猪。如今,仅养猪种柑橘,老李家的年收入就有52000多元。
昔日的贫困户成为了村里的脱贫先锋,李永华逢人便说,享了共产党的福,不忘易光文的恩,自己也要更上进。最近,李永华正谋划在自家小楼开个农家乐,“名字都取好了,就叫‘锁龙人家’。”
不光是李永华,这些年,锁龙村通过落实生态扶贫搬迁、土地复垦、宅基地收储、金土地工程和危房改造政策,让全村185户643人搬进了新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因地制宜抓特色
水果托起致富路Developing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Acquiring Wealth Depending on Fruits Planting
锁龙村的土壤、气候特别适合柑橘、脆李等小水果的生长。但是以前由于交通闭塞,果子卖不出好价钱,很多人对果树疏于管理,还有人抛下果树外出务工。
“水引来了,路修通了,房盖好了,接下来就该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了。”在易光文看来,锁龙村要想脱贫致富,必须得有产业支撑。
从2015年至今,易光文发动群众新栽柑橘树53000株、脆李5000株,枇杷及其它水果10000多株,增加种植面积1300多亩。
与此同时,他还邀请县农委技术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村民改良果树、科学管理,利用电商、引进商人到村到户收购,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
2019年,锁龙村全村水果收入达到700多万元,人均收入12000多元,这个当年曲尺乡最穷的村子,如今成了乡里数一数二的“富裕村”。
村民嘗到水果种植甜头后,不少外出打工的乡亲都回乡种起了果树。如今的锁龙村,房前屋后、沟边坎边都栽满了果树。花开果熟时节,全村花果飘香,热闹非凡。
扎根大山的一千多个日夜,易光文和驻村工作队用心用情,解开了锁龙村的“贫困之锁”,带领村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