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遗与非遗互动中的活化及其应用研究

2020-09-10 07:22任俊龙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古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任俊龙

摘 要:本文记录了象山溪口粮站修缮工程的保护利用过程,梳理了文物建筑(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历史沿革、现状勘察情况,提出保护与利用的策略,结合建筑本体的文物特色,引入竹根雕艺术(象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业态,新的非遗功能融入传统文化建筑要素,使之再现传统生活体验,用粮仓这个遗产建筑,让竹根雕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生根发芽,让非遗在物遗中煜煜生辉。

关键词: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建筑;保护;活化利用

中图分类号:G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8-00-02

一、项目背景

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文物古迹作了重要论述,让文物古迹“活”起来。象山县早在2016年第十四次党代会中就提出,要把象山建设成为全域旅游的示范区,并成为象山的主导产业,实现民富县强的城市。在此背景下,象山县茅洋乡人民政府积极探索在保护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物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同时,如何让这些文化遗产“活”起来。象山溪口粮站的修缮与展示利用,就是物遗与非遗空间的活化,成為茅洋乡文化创意园。

象山溪口粮站始建年代不详,从象山县同时期粮站和圆桶型粮仓建筑风格判断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担负着粮食储存任务。目前由个人租用作为化工材料仓库。2009年第三次文物大普查时为资源登录点。2014年12月被公布为象山县级文物保护点。该文物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和社会价值,自然环境及历史环境优美。

象山县因其竹子较多而发展起来的竹根雕艺术特别出名,被评为中国民间艺术(竹根雕)之乡。人们就地取材,用毛竹制成了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和工具,除了体现了其功能的实用性,也体现了其艺术性,特别是一些艺人的再创作与加工,使得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竹根雕由于其材质的特殊性,保存性较差,因此优秀的作品存世较少。

二、项目概况

象山溪口粮站项目内有4个粮仓,由2个圆仓、2个方仓、管理用房和附属用房组成。

2个圆仓:文物建筑,穹窿顶,砖石结构。屋顶为攒尖顶,小青瓦屋面。粮仓屋顶是双层结构,双层圆顶外层顶部为砖瓦,主要用于隔热和防水,内层圆顶为水泥,主要起到密封作用。青瓦屋顶层呈外挑设计,可确保屋面雨水均匀分流不被滞留。直径分别为9米,屋檐高5.4米,间隔3米,每个库房均北面辟门,上部开三个方形窗户,砖石墙厚54公分,外墙刷白灰。在北边有台阶通向粮仓中部高度,两个圆仓屋顶通过弧形券相连,形成两仓的过渡空间,并开有两扇门供储存粮食使用。

2个方仓:非文物建筑,长方形,单层,砖石结构,梁架为三角形木梁架,泥墁顶天花,小青瓦屋面。其中3号粮仓为单层建筑,九开间,面宽31.79米,进深10.06米,屋檐高3.85米,建筑较为高大。4号粮仓为单层建筑,七开间,面宽24.94米,进深10.26米,屋檐高4.21米。

管理用房:20世纪80年代建造,两层,砖石和砖混结合结构,双坡顶,小青瓦屋面。需拆除重建。

附属用房,20世纪80年代建造,单层,砖石和砖混结合结构,双坡顶,小青瓦屋面。需拆除重建。

象山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竹根雕)之乡”,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最早记载是在清朝的嘉庆年间,代表人物有来自家族传授的泗洲头镇的蒋光献。在民国时期,来自西周的张小泉比较有代表性,特别擅长竹制工艺(贴黄)技艺。1978年之后,以西周镇张苍竹为首的一些艺人创办了西周工艺美术厂,生产了许多优秀作品。象山竹根雕的题材来源比较广泛,出现了一些代表人物,但是这种非遗的技艺人之间不一定是传承关系。象山竹根雕艺术不断创新,并吸收工艺、雕塑、书法、绘画等艺术的优秀特质,充分发挥竹根天然特性进行再创作,运用了雕刻艺术中的阴雕、浮雕、镂空多种方式,丰富了其表现手法,让竹根“变腐朽为神奇”。此项目也就是根艺大师(非遗大师)在该文物建筑(物遗)内传承的过程。

三、价值评估

(一)历史价值

溪口粮站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备荒备灾”的见证,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时期的重要历史见证,同时也是象山县粮食收储变迁的实物佐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二)艺术价值

粮仓有圆仓和方仓之分,布局中体现了中国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和审美观,材料与结构的结合,檐口的细致与墙体的粗犷形成鲜明的对比,都体现了其艺术性。

(三)科学价值

圆形粮仓设计独特,科学合理,密闭性能好,便于防虫施药,通风性能好,不易受潮,对于储粮十分有利;另外圆仓占地面积小而容量较大,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四)社会价值

溪口粮站是象山县茅洋乡社会主义建设粮仓的特色,是研究当地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活动的实物资料,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教育作用。

四、保护与利用工程

(一)现状问题与解题契机

象山溪口粮站有4个粮仓,其中2个圆仓、2个方仓;服务用房和附属用房组成。长期的超负荷杂物仓库使用与缺乏维护,使得历史建筑风貌良莠不齐,室内格局过于凌乱,结构存在安全隐患,后期的改造风格芜杂,与非遗的空间要求缺乏关联,无法继续满足非遗展示与现代办公需要。

(二)总体设计策略

遵循“修旧如旧,保护为主,兼顾利用”的设计理念,以“强调历史价值的主导性、注重艺术价值的完整性、社会文化价值内涵延续性、文物建筑的最小干预性,内部空间优化的可逆性”为设计原则,重点保护和修缮文物本体的历史风貌、格局、艺术特色以及历史环境;优化功能,提升性能,更新设施;挖掘其独特价值,着力利用粮仓这个建筑遗产,让竹根雕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生根发芽。

(三)建筑本体保护

拆除后期搭建的建筑物及构筑物,整体恢复了六七十年代的建筑外观风貌,复原了原有粮仓的造型,按历史样式定制复原了外立面门窗,参考历史样式修复了挡墙、大门、附属构件等。建筑原为青砖外墙,蛎颗灰面层,由于时代久远,脱落比较严重。该建筑群体屋面原状错落有致、舒缓优雅,但在长期使用中陆续增加了许多临时用房。本次修缮,经材料检测、工艺比较、修复试样及专家论证,复原了建筑初建时的历史风貌及建筑格局。

(四)周边环境整治

保留原有的历史环境,按历史样式重砌挡墙,重种花木,改善室外场所环境。拆除室外通道历年违章搭建、重做场地排水、重做绿化与铺装,改善通行与庭院环境。

(五)物遗与非遗的对话

象山粮站使用初期为粮食贮藏,备战备荒使用,之后作为其他物品的储存使用,这就是改造前的建筑状态,也是现存的物质载体。为满足竹根雕艺术的创作和展示,需要做一些调整来适应新的使用需求,主要是对其直接利用,以功能置换为主。经优化调整后,建筑功能主要为创作区、展示区、体验区及后勤服务区等:1号和2号圆仓作为主要展示区,3号方仓为创作区兼部分展示需要,4号方仓为游客体验及优秀作品展示,附属用房作为后勤服务用房。在功能利用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历史建筑本体的干预。

空间设计以“展·职·体”三种功能的互动提升整个空间中的生活形态,将当前粮站的空间改造为以创作、展示、体验为主体的交流互动场所。虽然存在空间格局的制约,但通过新功能自身的简化以及合理利用的特点,改建后的粮站基本需求根雕艺术的创作与展示,同时各种功能的互动也提升文物建筑中的生活形态的丰富性。

粮站空间在竹根雕艺术空间的功能转化中,结合了建筑本体的文物特色,在改造后的建筑中引入非遗展示的业态,新的功能融入传统文化建筑要素,使之再现传统生活体验,用粮仓这个遗产建筑,让竹根雕在此生根发芽,让非遗在物遗中煜煜生辉。

五、策略

第一,加强对文物建筑及当地非遗的研究和宣传工作,提高全民的文物保护观念。深入挖掘文物建筑及当地非遗的内涵,对文物价值较高的、暂未定级的应尽快申报与定级,加强保护。同时,也要加强对文物保护工作的宣传,可利用多渠道进行宣传,让人们认识到文物建筑及当地非遗的价值所在,加强人们的文物保护观念,提高保护意识。

第二,加强文物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从法律法规上强化保护。文物建筑的保护利用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系统的工程,应当联合各个部门科学合理地制定规划。在文物建筑概况、历史沿革、价值评估、维修情况、历史环境等现状勘察的基础上,制定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风貌协调区等,出台一些限制性的规定,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保护规划,提升品质。

第三,成立针对文物本体的保护管理机构,协调本体保护利用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推进区域融合、协调发展。成立针对文物本体的保护管理机构,强化管理人员的职责,实现政府、管理机构、部门和直接管理人之间系统的体系,各负其责,协调地方与区域、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打造点线面相结合的区域保护与利用体系,创新推出以文物和非遗为着力点的精品旅游线路,形成可看、可学、可体验的地方特色场所,形成物遗与非遗的资源产业,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第四,深入开展物遗与非遗的研究工作,为文创产品开发提供支持。研究物遗与非遗的特色,发现其价值及人们的兴趣点,使其成为文创作品取之不尽的资源,比如文物建筑上的雕刻与彩绘等一些趣味点,都可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单霁翔.城市文化遗产及其环境的保护[R].ICIMOS 第十五届大会主题报告,2005.

[2]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動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Z].文物保函〔2017〕75号.

[3]阮仪三.中国古城保护与西部大开发[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21-24.

[4]丛桂芹.价值建构与阐释[D].清华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13.

[5]蔡爽.隐秘于苏州平江历史街区的“探花府”悄然变身花间堂[J].建筑技艺,2015(4):69-71.

[6]郑宁,付涌等.非遗与物遗的对话——记上海市绍兴路9号大楼保护利用工程[J].建筑学报,2015(7):104-108.

(责任编辑:林丽华)

猜你喜欢
古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传统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与恢复研究
古建筑文物现代防火保护的有效措施
中国古建筑
刍议古建筑保护中的档案工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