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土味情话的弱传播现象解读

2020-09-10 10:23吴田恬杨裕周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新媒体时代

吴田恬 杨裕周

摘 要:新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呈现日趋强势的传播形态。土味文化是亚文化中崛起的新兴文化现象。土味情话是土味文化的典型代表,在网络和现实中逐渐被关注、被传播,构成了舆论世界和现实世界相互交织、互相影响的文化实践。弱传播理论为新媒体传播研究开启了全新的视野,本文试图以此为理论依据和实战工具,对土味情话的传播进行背景、形式、策略、规律方面的探寻,并讨论土味情话弱传播的现实意义以及对后续发展的警示和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土味情话;青年亚文化;弱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9-0225-03

一、引言

土味情話是时下流行的调侃表白情话的一种统称。“土味”与传统意义上的乡土色彩关系不大,指的是带有游戏色彩的爱情表白,体现了一种民间新锐的话语特色。土味情话是土味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土味文化作为亚文化中快速发展的一种新兴文化现象,伴随着网络直播视频而流行起来。作为青年亚文化的土味情话,其集冷幽默与“撩式”情话于一身,风趣、婉转、接地气、有段子,在互联网空间中独具一格,给佛系的网络情感生态涂上了暖色调。“土味”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趣味,在网上逐步流行。土味情话也形成一套独特的语言符号编码,引发了新媒体时代的现象级传播,实现了舆论世界的关注聚集。笔者试图从弱传播理论的视角对土味情话这一新媒体现象展开探讨。

“弱传播”是邹振东教授在《弱传播:舆论世界的哲学》一书中提出的全新概念。弱传播理论有趣,且有力地揭示了舆论世界和传播领域的许多潜在规律。书中将舆论定义为“人类任一群体、个人或机构对任一对象关注的表达与聚集”,舆论的本体是关注,传播世界中实现关注聚集的部分属于舆论世界。而土味情话的传播,实现了关注的表达与聚集,具有能量性、公开性、集合性等传播特点,率先在互联网虚拟空间中流行,形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对应的舆论世界,经由演化发展,呈现日常生活化趋势,又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反映。

二、新媒体时代土味情话的传播

(一)土味情话兴起的背景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个体对信息的接收和发布变得更加迅捷。网民在互联网空间的主动性和表达欲增强,信息创作、发布和互动行为增加,由此创造了一系列网络用语和网络热词。2017年,由台湾“网红”波特王原创的“干话搭讪系列”土味情话视频在微博上走红,他被称为土味情话的开辟者和集大成者。

自2017年起,微博等网络媒体上出现各种土味视频,经由媒体与明星的共同打造,土味情话首先出现在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上。通过微信、QQ展开传播,在综艺节目、电影台词、流行歌曲中被强化,广大网民耳濡目染、互相复制,形成了一种新颖流行的新媒体现象。在2018年火爆的真人秀《偶像练习生》中,竞演选手们通过节目花絮进行土味情话大比拼,进一步将土味情话带入了大众视野。同年,周杰伦专辑新歌《不爱我就拉倒》中“哥练的胸肌,如果你还想靠,好胆你就麦造(闽南语:别跑)”被网友戏称为歌词中土味情话的代表。2018年,“土味情话”一词入选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2018年度十大网络用语”。

土味情话是互联网时代土味文化引发的一场流行语热潮。土味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情趣,已拥有了一整套文化符码,在信息技术浪潮的推动下,反映着当下社会的一种文化思潮。它不仅在网络虚拟时空中得以传播,也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1]

(二)土味情话的表现形式

网络文化是语言、文本和行为3者共同作用的产物。土味文化是近年来在网络上快速流行起来的一种新兴文化现象。土味情话是土味文化的典型表现形式,以诙谐幽默的段子带给受众新鲜感,体现创作者神奇的脑洞和积极的情感表达。

土味情话不仅不土,还有点洋。其与英文Cheesy Pick-up Lines(搭讪语)风格接近。不直接谈情说爱,而是让听者先尴尬然后又觉得甜腻甚至肉麻,核心与“情”相关,调皮的语言转折游戏,言语中带有一丝乡村气息和甜甜的表白套路。

例1:“什么酒最醉人?”“什么酒?”“我和你的天长地久。”(同音转化)

例2:“你是什么血型?”“A型。”“不,你是我的理想型。”(同构异义)

例3:“我想买一块地。”“什么地?”“你的死心塌地。”(同字联想)

土味情话虽然腻人,却很撩人。土味情话虽然土得掉渣、尬得要命、甜得想吐,但它区别于传统的表达爱意的方式,突破了文艺情话的做作。直接的“厚脸皮”式表达,让情话产生了段子效果,不仅引人发笑,而且使人印象深刻。

例4:“莫文蔚的阴天,孙燕姿的雨天,周杰伦的晴天,都不如你和我聊天。”

例5:“我的手被划了一道口子,你也划一下,这样我们就是两口子了。”

例6:“这是我的手背,这是我的脚背,你是我的宝贝。”

具体来说,土味情话属于一种间接的言语行为,一般不直接表达内容,常见的呈现方式有问答、联想、嫁接、偷换概念、颠覆传统、跳跃思维、文字绕圈等。通过设“坑”、贬低、嘲笑,让人感到吃惊甚至生气,然后话锋一转地夸对方,说明想做什么事,最后让对方推导出“原来你喜欢我”,达到逗乐、增进情感的目的。

(三)土味情话的传播策略

出列的方式。“出列”使表达对象与众不同。弱传播理论中介绍了一种实战工具——舆论的激聚术,指出刺激关注产生与快速壮大的秘诀是“出列”,在区隔中产生关注,凸显身份和地位的独特性。例1中“酒”和“久”、例2中的“血型”和“理想型”、例3中的“地”和“死心塌地”,分别利用同音、同构、同字建立联系,一问一答,最后又跳脱了最初设的局,瞬间打造了出列并聚焦的效果。

戏剧的表达。运用艺术化的手法进行情感表达,通过角色扮演、身份连接、关系确认,进行恶作剧式的调侃,进而形成“嘻哈传播”,上演一部语言舆论场舞台的情景短剧。表现手法和形式多样,常见的有谐音、押韵、排比、比喻等。例4中排比句式加上“阴天”“雨天”“晴天”“聊天”的押韵,以及突然转折的“聊天”与前三者的天气描述形成对比,使得前三句的铺垫效果浑然天成,就像戏剧演绎中的铺陈蓄势,通过酝酿产生出乎意料的结局,又如相声艺术中的“抖包袱”。

在乎的传播。土味情话传递“欣赏你、想你、爱你”的信息,归根结底还是表达关注和在乎。例6中将“宝贝”和“手背”“脚背”相提并论,加重了被表达对象在表达者心目中的分量。又如林俊杰歌曲《豆浆油条》中所唱“我知道你和我就像是豆浆油条,要一起吃下去,味道才会是最好”,以最朴素日常的早餐拍档豆浆和油条作比喻,“一起吃”才会“味道最好”,建立彼此关系的连接,拔高对方的地位和价值,营造爱的共同体。

三、土味情话的弱传播规律

弱传播定理揭示了舆论世界的四大规律——弱定理、情感律、轻规则、次理论,即弱者优势、情感强势、轻者为重、次者为主。土味文化是亚文化的一个新兴分支,土味情话作为青年亚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基于弱势群体的表达诉求,通过土味话语表情达意,看似轻言实则有分量,在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舆论场中流行与传播,反映了典型的弱传播规律。

(一)弱定理与轻规则

追溯土味情话的背景,最初是在广大农村乡镇青年群体中流行起来的。土味情话不单纯是表情达意的文字游戏和符号,很大程度上是对现实世界中部分群体心理的观照。舆论世界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往往是片面、局部、有选择性的。从土味情话的发展来看,以农村青少年为主的媒介使用者对大城市的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发起挑战,与高端时尚背道而驰、独树一帜的“土味”颠覆了大众审美,使人眼前一亮。

“亚”,是相对于“主”而言的次文化,相对于“中心”而言的边缘文化,相对于“主流”而言的非主流文化,相对于“独立”而言的从属文化,与社会主导文化相对应而存在的文化形态。[2]青年亞文化属于新时代文化场域的外延和扩充。土味情话的流行契合了弱传播理论中的弱定理和轻规则。舆论世界是一个强肉弱食、避重就轻的传播世界。现实世界中的弱者往往是舆论世界的强者,现实生活中原本弱势的传播主体通过委婉的戏剧化表达,诙谐语言和轻松氛围如同轻杠杆,举重若轻,撬起表达对象的分量。

客观上,随着先进网络技术的普及,城镇乡村的青年朋友也实现了与外界的互联互通。新媒体时代的青年亚文化融合了网络传播广、流通快等特点,通过虚拟空间交流形成了规模化的社群,如网络社区、论坛等。新媒体赋权语境下,广大网民朋友实现了网络舆论场中的身份自由。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创制开放共享的公共空间和即时体验的互动平台,促进了个体的呈现和关注的表达。

主观上,土味情话场域的进入门槛较低,不同于传统情书情诗情话里文绉绉的表白方式,不需要十分深厚的文化功底,弱势群体也能在虚拟空间中实现自我表达,即“拟剧理论”中后台行为的前台化。[3]以弹幕文化为例,土味情话结合弹幕形式,只需要在屏幕面前轻敲键盘,就能融入观影群进行匿名化的言语创造。形形色色的弹幕土味表白话语,成为如今直播、短视频、影视领域的流行元素。网友们一边观看一边表达感想,趣味吐槽或表白爱豆甚至刷礼物,不仅能够娱乐大众,而且可能带来商业创收。

(二)情感律与次理论

情感是媒介,也是能量。弱传播的情感律认为,舆论世界是情胜于理的传播世界。在争夺关注上,情感比道理占优势;在争取认同上,道理可以说服认同,情感才能达到共鸣;在争抢表层中,情感宣泄使情绪蔓延,舆论能量的主要形式是情感。土味情话的文化实践就是情感表达的撒手锏,出其不意地给出一颗甜枣。土味情话表达者以情感为资源和武器,语言对白倚靠情感成为文字游戏,在嘻嘻哈哈的一唱一和中趣味陡增,借助爱的表达传递喜欢和在乎。

弱传播的次理论规律将舆论划分为6种:主流舆论、次主流舆论、弱主流舆论、外主流舆论、逆主流舆论和反主流舆论。“小逆模式”提出将舆论调试在合适的谱系,有助于实现有效传播。“小小的叛逆”虽然不走寻常路,却在本质上不会颠覆主流价值。外主流舆论往往转化为轻舆论,按照舆论的轻规则运行,在舆论场的边缘生存,能与主流舆论长期共存。[4]

土味情话倾向于外主流舆论,没有反主流舆论的破坏性,没有逆主流舆论的极端性,对主流舆论无害,却也得不到权力与精英的推崇。虽然是“嘻哈传播”,却非逾越底线的恶搞,在灵活的弹性空间内追求适度的与众不同,往往能够脱颖而出,完成人际交往的使用与满足。

土味情话作为近年来网络流行语中蔚然成风的非主流文化实践,呈现出舆论世界传播的外主流化特征。情感律和次理论的双重暗合,促使土味情话在情绪上迎合了表达对象渴望被关注的心理,不按常理出牌的幽默语言丰富了主流文化舆论场。网络语言因其在网络空间的广泛流传形成一定的交际背景和交际依托,这使得其在现实世界的复制和传播变得更容易。[5]如今,土味情话经由演变,不仅作为网民话语狂欢游戏在网上流行,而且日趋成为流行于年轻群体现实生活中的话语游戏和情调,可见土味情话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四、关于弱传播的再思考

(一)土味情话传播的现实意义

从个体表情达意的角度来看,土味情话作为一种“曲径通幽”的表达方式,成为“想要说爱不容易”“不愿意表达、不会表达”这类年轻朋友的救赎。传统看来,中国人表达情感通常是内敛害羞的,公开直接的情话表白容易产生尴尬,甚至被认为是不雅的,而且一旦表达失败很害怕丢面子。[6]土味情话采用类似歇后语邀人猜谜的方式,欲扬先抑,运用修辞、谐音等艺术手段,曲折风趣地表达情感,即使失败也能一笑而过,能较好化解尴尬。

从社会人际交往的角度来看,土味情话顺应现实世界的被关注和表达需求,为语言交际创设了一个在场语境。近些年来,网络流行语的感情色彩由辱骂攻击型(如白莲花、圣母婊),到旁观冷漠型(如自杀式爱情、老父亲),再到如今抱团取暖型(以土味情话为代表),土味情话成为网络语言色彩由冷变暖的重要一环。土味情话的流行顺应了网络话语的生存规则,即保持新鲜、吸引浏览者注意力。通过设置场景短剧,容易让接受者产生代入感。这种源于网络虚拟的温暖情感,有利于促进现实中真实情感的产生,营造优良积极的情感生态,持续优化整个社会的语言沟通生态。

从新媒体亚文化的角度来看,弥补和扩充新媒体时代的文化形态,创生和输出新的文化符号资源。相较于约定俗成、共识性的主流文化,土味情话活跃的亚文化实践,展现了青年群体对非主流文化的积极探索、追求乃至歆羨。在融入参与青年亚文化的过程中,收获额外的新鲜感与满足感,刺激更大范围的文化交融,带来“鲇鱼效应”。在激烈的文化市场竞争中,土味情话的积极在场,有助于激活极易固化、不思变革的主流文化,鞭策各种文化形态作出反思与调整,相互配合、彼此成就、多元共存。

(二)弱传播理论的警示价值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说:“我们的语言即媒介,我们的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内容。”如今,随着土味情话应用逐渐日常化,其受众面和接受度呈现出扩大的趋势。在多元文化共存的现代社会,“去等级化”呼吁减少进而消除对弱势群体的歧视壁垒,人们对亚文化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尤其是当代青年朋友,试图开掘不同特色的非主流文化,找寻新鲜感,表达娱乐情趣。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在一定的边界和尺度内有机地运转,各种类型的文化都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强弱和谐共处,打造多元多彩的舆论生态平衡。由此看来,如何使土味情话向着积极的方向生长,是值得思考的议题。

首先,应该意识到土味情话所建构的意义空间是有限的。弱传播理论中指出舆论的本体是关注,而关注本身又具有有限性、表面性、片面性。土味情话打造的文化在场也是片刻的、区隔的,它只能够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娱乐受众、丰富大众情感;倘若娱乐戏谑成分过重,恐怕不能引领大众审美品位走向更深层次的发展。

其次,应当在适宜的情境或场合中说土味情话。例如,作为情侣之间的日常调侃、作为好友相聚时的玩笑、作为网上冲浪时的游戏表白等等。使用得当可以调节气氛,充当生活的调味剂,用不好反而会弄巧成拙。简言之,把握“边界”,合适“出列”,努力发现并把握当代青年的当下情绪,保持对日常生活的敏感度,将有助于唤起新媒体时代民众对新异文化的体认,不断激发亚文化创造的潜能。

五、结语

土味情话作为新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一种活跃的表征形态,依靠客观层面的技术赋权和主观层面的表达欲念,主要由乡镇青年发起,率先在互联网虚拟空间中兴起,又借助迅捷的媒体平台展开传播,演化至今逐渐走进大众生活而变得日常化。土味情话的流行很大程度上源于出列的方式、戏剧的表达和在乎的传播。作为一种引发关注聚集的青年亚文化,土味情话的传播符合弱传播理论中的弱定理、情感律、轻规则、次理论四大规律,具有促进个体表情达意、社会人际交往、多元文化交融等现实意义。同时,弱传播理论也警示我们注意土味情话的在场时机和状态,学会把控议题和话语的边界,要在适宜的情境或场合中说土味情话,并掌握一定的传播技巧和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预期传播效果,促使土味情话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在健康的场域中传播。

参考文献:

[1] 鲍素娥.土味情话:小镇青年的积极生存与自我表达[J].视听,2018(11):144-145.

[2] 马中红.青年亚文化:文化关系网中的一条鱼[J].青年探索,2016(01):74-83.

[3] 欧文·戈夫曼(美).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冯钢,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9,28.

[4] 邹振东.弱传播[M].北京:国家行政书院出版社,2018:123-161.

[5] 何自然.流行语流行的模因论解读[J].山东外语教学,2014(02):8-13.

[6] 徐素萍.網络土味情话流行成因的语用学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9(06):1-4.

作者简介:吴田恬(1999—),女,福建三明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体育新闻。

杨裕周(1999—),女,贵州铜仁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体育新闻。

猜你喜欢
青年亚文化新媒体时代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我国青年核心价值观塑造
大陆校园民谣歌词文本探究
亚文化对青年人的创作影响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青年消费主体性的建构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探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转型
青年亚文化研究的本土色彩与跨界对话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