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晓言
诗词是一种优美的语言艺术,是情感和智慧的结合体。在高中诗词教学中,教师应紧扣诗词的美学特征,用诗意的形式来引领学生感受“诗味”,体会“诗情”,踏访“诗路”。下面,笔者就详细谈谈。
一、带领学生感受“诗味”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出自清代书法家何绍基的《山雨》一诗,可生动地譬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诗味”,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积累古诗词。
我们都知道,古诗词与音乐是密切相关的。“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在讲解古诗词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古乐曲,涤荡学生的内心,引导他们更好地走进作品。例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笔调,以月为主体,以江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教师可以在有圆月的夜晚带领学生诵读诗歌,并播放传统民乐《春江花月夜》,给他们带来良好的审美体验,让他们品味月光照耀下的江水、枫树、飞霜、花林、扁舟、高楼……
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诗歌韵脚的变化、平仄的交错。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的,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韵律婉转优美。
二、带领学生体会“诗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出自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是刘勰对古诗词的创作规律的精妙阐释。诗人创作古诗词的过程就是“触物興怀”的过程。诗人在“触物兴怀”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就是诗歌的灵魂。因此,教师应带来学生体会“诗情”。
例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寄兴遥深。在执教该词时,教师可以以作品中的景物为切入点,逐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开头三句“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总写金陵整体的山川形势。“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视野开阔,奇伟壮丽。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由远及近地欣赏“征帆”“酒旗”“彩舟”“白鹭”等意象。色彩有浓有淡,景物有实有虚,共同组成了雄健壮阔的千里江山图。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要在上阙描绘这么壮美的画面?经思考,学生发现:这么壮美的金陵是六朝古都之所在,象征着皇权,隐喻的是北宋王朝。这看似繁华的江山图景,透露着一个清醒的政治家的真知灼见:“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所“念”的是在金陵建都的六朝统治者;所“叹”的是亡国之君一次次上演了“门外楼头”式的悲剧。千古以来,人们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慨叹荣辱兴亡,很难从六朝的覆灭中吸取历史的教训,空留下“寒烟衰草凝绿”。这首词流露出作者对朝政的担忧之情。
三、带领学生踏访“诗路”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出自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强调的是练习与实践的重要性。我们开展古诗词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鉴赏古诗词的方法,还要提升他们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真正地为他们开启诗意的大门。教师可从以下方面入手,带领学生踏访“诗路”,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
2.改写诗词。教师要巧用古诗词来净化学生的心灵,鼓励他们改写古诗词。例如,有的学生改写了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落花满地,飘零凋残,何人采摘?窗前独守,白昼漫漫,何时日暮?奄奄重门,雨摧梧桐,何时方尽?愁下眉宇,直冲心间,何时止休?
改写训练自由灵活,方便适用,能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雕琢字词和句式,能有效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式,和学生一起诗意地栖居在诗词世界里。
本文系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高中诗歌教学中‘诗性’培育研究”(立项编号:GH2018111)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