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汉
音乐作为一门专业的学科,虽然义务教育阶段开课课时不算多,社会也越来越重视这门学科,但是近年来社会上反映,为何结束了义务教育,一点音乐知识都没学到?歌不会唱,谱也不会唱,是教育工作者不做为吗?这门学科的教学设计是否系统了?是否合理?带着这些疑问,结合将近十多年的一线音乐教育工作实践,让我们来做一次回顾以及思考。
首先,我们深圳市使用的是《花城版》小学音乐教材。在教参使用建议里边,谈到教学设计的动机是“灵活教学,教无定法”,教材的动机是提供教学“原材料”,而非具体案例,从而鼓励教师积极设计,二度创编,灵活运用。没错,如此设计确实留给一线教师极大的设计空间,但可能编者忽视了一点,教学内容的目标编写或者需要理应足够的明确,但是我却没有在本套教材的教参里阅读到,关于每个学期阶段性应该完成的音乐基础或理论知识的相关教学目标;所以,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我,认为整套教材的设计或许有不合理的地方。
知识的渊博,一切应该源于基础。我们来看看整个教材的设计,音乐的入门基础知识却碎片的穿插在教材里,而不是一开始就让学生接触学科的基础知识。而且,整套教材里边也没有系统的学习音乐基础乐理。比如第一课,《我们上学咯》教学重点是正确拍读四分节奏和八分节奏;首先我们应该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四分节奏和八分节奏吧?那是不是需要先系统的了解什么是全音符?什么是二分音符?什么是四分音符?它们分别在4/4拍里占用多少拍的时值?才能知道什么是四分节奏和八分节奏呢?如果这课堂留给所有的一线教师独立去设计课程内容,我估计大多都是体验完歌曲,鹦鹉学舌般不知其意的模仿完节奏拍打,然后唱会歌曲就结束了吧?有多少位教师会在这节课设计了音符时值和节奏的系统学习?这样下来,孩子们真的能知道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是什么吗?我想,并不能达到学会并掌握知识的目标。所以,如果只追求趣味教学,体验为主而不顾学习的系统化、教学目标不明确可行吗?根据自己学习音乐的经历,至少我持怀疑的态度。
其次,教材教学内容和阶段性目标不具体,所以就会导致教学无法聚焦;而且一线的音乐老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不乏一些教师连基本乐理都没有吃透学懂,又怎么运用专业知识来从事教育工作呢?这些年来,也看了不少音乐公开课和优质展示课。但是所有的这些课程的方向是对的吗?能真正促进学科的进步吗?代表得了整个音乐教育的趋势吗?音乐展示课堂形式花俏,但却内容空洞,展示的课堂大多都是为形式而形式,为设计而设计;所以我想是不是应该告别形式主义回归学术纯朴?花俏的背后,应该背负使命,传达音乐知识的使命;但是往往许多音乐展示课都仅是在兜圈子,绕来绕去就是没有实质性的知识传递,导致整个学科仅仅停留在体验性教学的层面。
甚至还有些老师的观点是,把歌曲中的某一些乐句或节奏抽离出来,反复教学讲解是实属多余,直接让学生感受体验,并能模仿拍或唱出来就可以了。那我想请问是不是体验就能理解?体验就能知道那些节奏的构成?体验就能知道那些节奏在音乐中的作用?我想,体验并不能做到学习,而仅仅停留在感知的层面上而已,连认知都谈不上,哪又如何理解它?掌握它以及运用它呢?我想这是无法做到的,学术本应是严谨的。
有的人认为,我们义务基础教育并不是在培养专业音乐人才,没必要教学专业化。那么系统的基础教学是否有必要呢?我们联系别的学科来看看,1、文学,入门基础需要学习拼音字母,字、词、句、段的学习以及锻炼;2、数学,入门基础需要认知数字、算法、几何、函数等学习及锻炼;3、美术,入门基础需要对线条、色彩、构图、视觉、美学欣赏等学习;以上学科都是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從而得以运用专业知识,从而创作促进学科的发展;反观我们的音乐学科,我们的教材里面有没有这些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是不是在学科学习之始,应该对如音符、节奏等音乐的基本要素进行认知呢?因为基础教育,是任何学科必不可少的环节,一切理论基础都是学科的敲门砖;所以,我想我们是不是应该在学科教学之始,就必须规范并且系统些呢?
其三,如果教学需要系统化,那么应该怎么开展呢?在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来说,无非就是基础知识的教学,那么就需要划定阶段性教学目标,以及目标达成考核。但这就是一块很大的工作,需要学校的音乐科组高度协同,而且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能力以及教学内容分配规划能力,最终形成系统化,所以校本教材就具有存在的价值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在于,让教学内容系统化,突出阶段性教学成果,弥补学科教育空缺,提高现有教材的实用率。在教学系统化的前提下,那么阶段性教学目标的规划就异常重要了,比如说一年级的阶段,能不能就直接安排学认谱和节奏学习呢?我们的阶段性目标就定为掌握一个八度的简谱音符以及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节奏,并能简单组合,其实是完全可行的。但是主流教材没有这些内容怎么办?需要我们学校一线教师去钻研编写,通过把知识内容设计具有游戏性质,培养学生主动去思考和认知这些内容,经过一年的教育锻炼,肯定是可以掌握基本的认谱能力的。
其四,教学内容的设计需要切合实际。但是许多工作都追求假空大,脱离实际,乐于建设空中楼阁,如此只会不利学科的发展。比如,推进校园班级全民合唱;不知道该项目的提出,推进者是否有进行实际调研?合唱需要参与者具备极高的音乐感知能力,音准,气息,歌唱技巧,声音认知,音色调节能力以及较强乐感;这些都是我们在校生源都具备的吗?很遗憾,仅“音准”一项已经无法通过;在我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短暂的12年时间实践总结,音准是极难被纠正的。学生跑音有两种情况,1、学生的音高较为敏感,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导致跑音。此类学生可以调动其内在动力,让他认知到音有高低,使其控制声带而获得音准。看其精神集中以及努力程度可以改善其跑音问题;2、学生对乐音音高不敏感,是不是属于听力生理残疾?此类学生对声音有感知,但是对音高不敏感,通过训练,仅为学校合唱队的一般强度训练,每周3-4次为时1小时每次的训练,但是改善效果不太明显,而且此类学生不在少数(注明:关于跑音,我还没有专门立项作为课题研究,仅为平时训练观察,所以结论还有待验证);所以,全民校园班级合唱推进的合理性,是不是应该谨慎考究再做决策呢?
希望不要构建空中楼阁而是回归课堂,促进学科的发展与进步。
最后,为什么要设计教材系统化?没有系统的教学规划,直接后果就是教育无果,学无所成。小学低年级如果掌握基础识谱,中年级能自主唱谱,高年级可以熟练运用,并能学点简单乐器;中学才能深入和弦曲式的解读,高中才能进行真正有机会步入专业殿堂啊!回归到学术的本质上。既然学校要开展音乐这一学科,那最基本的尊重就是要客观对待,不可敷衍了事。
教育长征任重道远,还需我们切合实际匍匐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