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文
摘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静态的文字、抽象的术语、干巴的数字变成形象生动的语言或画面,可以诱导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唤起学生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丰富课堂内容,促进学生加深认知,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受到感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可以搭建课堂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可以让信息技术成为开展课外活动的“助推器”,使《道德与法治》课更精彩、更有效、更受学生喜爱。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信息技术;融合;提高课堂效率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综合性学科,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养发展为根本目的。小学生对于社会各方面的认知还不健全,而道德与法治又是抽象的概念,理解更加困难。教学中仅靠一张嘴外加一根教鞭,一支粉笔按部就班地将课本上的内容机械重复地讲授给学生,已无法满足新时期学生的需求。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融入现代化信息技术,让抽象的道理生动化、形象化,让繁杂的理论简单化、浅显化,让静态变为动态,丰富了课堂内容,增加了学习的乐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更加深入地了解道德与法治的意义,熟练地掌握学习技能,同时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人云:“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对学习有了主动性,就能使“要我学”的被动状态转化为“我要学”的主动状态。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被鼓舞,个个情绪高涨时,就为这节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爱为学问之始”,作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好奇心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合理的教学,通过图片、动画等方式,形成情景交融的教学新局面。如:用多媒体进行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家人的爱》教学中,因孩子太小,对家人的爱体会不到位,对家长的付出认为是应该的,更多的是关心自己的要求是否得到满足。任教教师课前对本班学生的家长进行了采访,让一位留守儿童的妈妈录制一段视频,事前未告知这个孩子,当教室的屏幕上出现妈妈的亲切面容和话语:“宝贝,为了我们这个家,为了让你有更美好的生活,妈妈不得不离开你外出工作。妈妈很爱你,经常会想你。希望我的宝贝好好学习,健康快乐成长……”这位学生由惊讶到动情,继而被妈妈远方那真切的爱深深感动,真实的视频给学生们带来了强烈的感染力和冲击力,打动了孩子的心,同时也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学生们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共同回忆、共同感受平凡的生活事例,从中体验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及为自己成长付出的辛劳。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犹如引人入胜的开场舞,让观众对随后的节目充满期待。往往一個故事,一个事件,一段人生,一种感悟会给课堂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带来更多的启发与深省。在学习五下《圆明园的诉说》一课时,教师一开始就给学生播放一段新闻视频“十二兽首回归之路命运多舛”,老师问:“十二兽首指的什么?你知道它们最早存放在哪里?为什么会流落海外,还有些下落不明?”从学生心理出发,多媒体给学生提供更直观的视觉感受,充分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学习的欲望,保持对学习主题的高度关注,积极主动学习。
二、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内容,促进学生加深认知
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于他律向自律转变的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对道德的认识和判断还非常肤浅,需要借助具体的道德生活情境来加深理解。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从传统的书本学习转向对社会生活的学习,通过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物、事件等的真实感受,在与现实社会的交流与碰撞中产生对社会、对生活的关爱,实现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提升。一年级上册《校园的号令》,教学中播放音频“神秘的指挥家”,让学生辨识这些声音并让学生做各做不同的动作,再通过多媒体呈现学生排队时拥挤,发生碰撞受伤的场景,引导学生真切地感知遵守规则让生活更加美好,丰富了学生对规则的认识。有时侯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很贴近学生生活了,但是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并没有充分理解需要认知的道德知识。比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四通八达的交通》,若只用课本上列举的图例让学生感受交通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学生感受比较肤浅。如果我们运用网络资源,把几十年来家乡路的变迁:弯弯的泥巴路——不平的碎石路——水泥路——高速公路(高铁)。联系到交通工具的变化:人力三轮车——摩托车——电瓶车——汽车,进而感受到家里生活的变化,学生对生活中交通工具的认知就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运用信息技术搭建课堂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认知、家庭条件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对道德评价标准难免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小学阶段也是学生思想观念容易进入“岔路”的一个阶段,要将道德认知化为具体实践中的道德行为,“辨析导行”十分重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通过信息技术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辨析,“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会学生分清好与坏、善与丑,使他们不被眼前的表面的情境迷惑,积极思考挖掘出情境背后的东西,提高自己的认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圆明园的诉说》一课,师生共同观看《圆明园》和《强国》片段,学生时而愤慨痛惜,时而自豪振奋,教师趁势抛出问题“如今我们的祖国强大了,是不是也可以效法西方列强当年侵略我们一样,以牙还牙,去找他们报仇呢?”学生通过辩论明白了:牢记历史,不忘初心,理性爱国,强大自我。多媒体的运用,提供了鲜活多变、形象生动的材料,让学生能从多角度、多方面看问题,思考问题,在探讨、质疑、批判这一思辨问题的过程中,道理越辨越明,逐渐从迷茫走向清晰,形成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并以此指导今后的生活实践,提升了核心素养。
四、让信息技术成为开展课外活动的“助推器”
让信息技术成为开展课外活动的“助推器”,为儿童营造“致知笃行”的平台,让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联动起来,使课内生活走进他们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兴趣渐渐转移到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上来,并以此提升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国家、胸怀天下的意识,使课中所学、所得、所悟,真正转变为课后所用、所行、所为。四年级上册《变废为宝》,多媒体展示:今年7月上海成为中国第一个实行垃圾分类的试点城市。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你怎样对你家中的垃圾实行分类?再播放新闻片段:今年70周年国庆节阅兵式广场上的2.4万平方米的红地毯由再生涤纶、地毯专用纱线编织而成,共消耗掉40余万个废旧矿泉水瓶。课后继续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你还能想到哪些变废为宝的新方法?运用信息技术让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总之,多媒体是学生的引导者、资料员、合作伙伴,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静态的文字、抽象的术语、干巴的数字变成形象生动的语言或画面,诱导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在具体认知中受到感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起敬慕道德榜样行为的情感,使《道德与法治》课更精彩、更有效、更受学生喜爱。
参考文献:
[1]《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有效运用中思考信息技术》。《知识——力量》2019年8月28期。作者敖启航。
[2]《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年9期,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3]《搭好课堂教学平台,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作者:姚淑娟(江苏省常熟市内谢桥中学)
[4]《巧用热点话题,激活课堂导入》作者:严晖(安徽省马鞍山市花园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