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中职学生而言,艺术类学科或课堂教学是促进其审美能力和艺术思维的重要方式。身为中职教师,应当慎重思考如何在知识教学和艺术作品欣赏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生活感知能力、合作交流水平、艺术学习兴趣、审美及艺术思维。接下来笔者将从“引导学生立足实际,感知生活,提升其审美思维的延展性”“鼓励学生相互合作,细心观察,提升其素描创作及审美水平”“借助信息化教学提升学生的艺术想象能力和感受学习能力”三方面入手对以上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和探究,希望笔者的拙见能够引起诸位读者的深思。
关键词:中职教育;艺术审美;策略探究
艺术教育是促进学生艺术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的重要方式,他并非脱离学生的生活及个人感知而单独存在。因此中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鼓励学生在自我感知与交流合作中不断提高个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接下来笔者将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和实际体会,对如何提升中职学生艺术审美的问题,进行浅显的策略性探究。
一、引导学生立足实际,感知生活,提升其审美思维的延展性
对于大部分中职学生而言,其进行美术学习或审美艺术提升的主要机会和场所来自于课堂学习。但是结合实际来看,单纯依靠课堂对学生进行审美思维或艺术素养的提升,其力度和有效性是不够的。因此,对于学生的艺术素养及审美能力的培养,应当在立足课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和具体体会、感知,促进学生艺术思维的发散性和拓展性延伸。在实际的中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与审美水平,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化元素进行实际探究和美术思维的延伸性思考。例如,在讲授“色彩风景写生”的课本知识时,笔者便时常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在生活中所喜爱或观察到的物品的色彩进行实际描绘。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生活感知能力和艺术审美水平。另外在带领学生进行风景写生时,笔者通常会引导学生结合校园周边的环境或家庭周边的风景进行观察以及艺术化的写生创作。这样可以构建家校合作式的艺术类学习课堂同步提升学生的课堂艺术素养和生活审美能力。
二、鼓励学生相互合作,细心观察,提升其素描创作及审美水平
在传统的中职艺术学科课堂上,大部分老师依旧沿用了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模式,以教师进行知识讲授,请学生进行观察学习和模仿为主。这样显然不利于促进学生艺术水平的进步和审美创作能力的发挥。而且,对于大部分中职学生而言,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水平和艺术造诣。其对于自己的艺术创作思路和作品评价都有一个较为合理和客观的标准。因此,中职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应当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发挥空间和审美创造思想,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艺术合作、交流和沟通。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艺术交流思维能力。例如,在讲授“基础素描”的学科知识时,笔者便将全班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请每组同学确立一个相同的主题,就这一主题进行素描创作。班内有的小组学生以“石膏的不同面”为主题,同时,其小组内的同伴之间在课堂上进行了互相观察和素描创作。还有的小组学生以“光源對物体的不同影响”为艺术创作主题,每个成员通过自己的视觉和理解,自己所喜欢的光源角度并为组内同学进行了展示,请大家进行观察和素描创作。另外班上还有一些小组的学生进行了生活建筑的素描描写,以及其他物品的素描创作。基于此笔者鼓励每个小组之间交互展示各自的作品,并鼓励大家互相打分和鉴赏。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素描水平,还能够促进全班学生生活体会、细心观察、艺术再现、审美鉴赏等多种能力的提升。
三、借助信息化教学提升学生的艺术想象能力和感受学习能力
伴随着时代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中职艺术类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路和空间,多媒体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体会多种多样、形式丰富的艺术作品。这样可以有效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促进其艺术审美能力及创作水平的提升。多媒体信息技术化的艺术课堂构建可以让学生体会更加丰富的作品和情境,可以提高课堂的吸引力和多样性,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其对于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和理解程度。例如,在讲授“构成设计”的学科知识时,为了提升学生对“色彩构成”这部分知识的理解,笔者特意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不同的色彩进行搭配和互相组成的艺术作品。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体会不同色彩之间的构成方式及色彩类艺术作品的设计理念。同时还可以请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尝试来看一看不同的色彩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和差异性,提高学生的色彩对比水平和色彩构成的艺术创作及运用水平。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中职教师应当深入思考怎样提升学生的艺术性思维,促进其艺术审美及创作能力的进步,探索艺术教学怎么跟实践结合,将之变成实用性知识,提升学生整体的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王磊.审美文本观照下艾斯纳课程美学蕴意探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4年10期
[2]阳黔花.美国多学科艺术教育模式对我国艺术教育的启示[J].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3]刘悦笛.回归生活世界的“生活美学”——为《生活美学》一辩[J].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覃丝雨 广西机电技师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 柳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