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中学初一新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2020-09-10 21:47赵惠芳
新教育论坛 2020年12期
关键词:良好农村中学行为习惯

赵惠芳

摘要: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一种行为重复21天就会变成习惯性动作,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此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今后学业、事业、人生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尤其在今天的农村,留守学生不断增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极少,孩子在爷爷奶奶的教育下形成足多不良行为习惯,可见,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农村中学;七年级新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

一、认识农村中学七年级新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性与艰巨性

对于刚踏入初中校园的七年级新生来说,他们来自不同的村小、不同的家庭,从幼儿园到小学,他们已养成了不少的好习惯或者坏习惯。同时,对于整个初中阶段来说,他们又是一张白纸,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他们的行为习惯就像是一棵幼苗未经过修剪,枝枝杈杈全长在上面。老师若不适时修剪好枝叶,这些幼苗恐怕难以长成参天大树了。因此,作为七年级的班主任首先要认识到培养七年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与艰巨性,应把抓好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放在班级工作的第一位,设法矫正他们不良的行为习惯,为他们的美好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摸清脉络、了解新生情况,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

班主任在拿到新生名单后与学生所在小学的老师了解学生的一些情况,不一定具体,但重在全面把握。摸清班级新生中曾担任班、队干部的同学和曾被评为三好学生的同学以及班级中特殊学生的情况。时时做了解学生的“有心人”,尽快掌握学生的性格和行为习惯,明确哪些是需巩固和发展的,哪些是需要改掉和重新培养的。通过系列了解,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基本做到了心中有数。

班主任做为“家长”,要热爱学生。当发现学生异常行为时,要及时地与学生谈心并帮助解决问题;当学生遭受挫折时,要适时地“扶”起学生,鼓励他树立坚定的意志和信心。学生得到了班主任的爱,就会向班主任倾吐心声,愿意接受班主任的教育。尤其是班级中的“后进生”,当他们感受到班主任对他们的关心、信任和爱时,就会点燃他们奋发向上的火花,想要在行为、学习上表现优秀。

在班级活动中可以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们能融入到新环境中,加强学生之间的亲和力。如:“结对子”,“比、学、赶、帮、超”活动,“献爱心”,“交叉座位”等方式,促使其互相交流互相鞭策,增进友谊。形成团结、互助、向上的班集体。

三、强化管理意识,从日常生活中把遵守纪律培养成为一种习惯

新生入校报到时,大都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班里吵成一团,老师进班级后还是我行我素。学生就像无头的苍蝇,完全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班级是社会的投影”,班级群体内无时无刻不反映着社会的变化,反应着社会的情境、社会的价值观、社会的风气、社会的关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等。因此,遵守纪律,对班级建设、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重要的转折点上,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应该从学生的认知出发,并抓住先入为主的规律向学生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根据《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规章制度,通过全班讨论,班干部与班主任审查,制定出适合本班现状的规章制度制定出班规细则,学生容易接受,执行起来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室内卫生常规常规,值日生半小时内要扫好,拖帕要冲洗干净,扫帚该放在哪里,拖帕该放在哪里等,都有明确规定。卫生的维护则具体到每个人包一块儿,班内卫生状况一直很好。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要对事不对人,做到公正和公平,一视同仁,奖罚分明。

要让孩子们感受到制度纪律是他们成长的需要,是给他们创建一个优良成长环境的需要,是塑造他们良好人格、高尚心灵的需要,学生就会从心底里去遵守,让每个同学都较好的发挥班级主人翁精神。这样学生可以针对每一点检测自己的行为。日积月累,学生就会慢慢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1、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构建快乐育人环境

很多学生并不是因为智力因素而导致学习效果不好的,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班级管理中可以通过演讲比赛、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或座谈、表彰学习进步的学生等活动,潜移默化,端正学生的学习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2、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一个人若没有精神动力,他的心就会死亡。同样,一个班集体缺乏凝聚力,没有团队精神,就会出现一盘散沙的局面,长期下去,班将不班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动员全班同学积极参加学校的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向心力。它为我们今后良好班风、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作了铺垫。通过参加各类活动使学生意识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了团结协作是做好一件事情的有力保障,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充分认识到自己与班级是一个整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五、班主任以身示范,做好楷模,同时发挥家庭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中的作用。

七年级新生模仿性很强,是很容易养成行为的时期。他们把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当作自己崇拜的偶像,事事处处进行模仿。我们常常可以听到家长反馈回来的信息,学生经常以“老师说的!”来反驳家长的某些意见。可见,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之高。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我们都明白这一点,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自己首先要做到。班主任老师与学生朝夕相处,长期生活在一起,并且比学生有着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学生自然地视班主任老师为学习的楷模,他的一言一行都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教育意义。

同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首先取决于家庭,取决于父母的言传身教。为了孩子,父母首先应该改掉一些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的习惯养成融于家庭的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家庭劳动、学习和家人共同活动之中。学校教育说教多,训练少;家庭教育实践性强,说教结合,好的行为经过反复训练,可以成为习惯。因此,养成教育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把家庭的无意影响,纳入教育轨道,并使之成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猜你喜欢
良好农村中学行为习惯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积极的思想引导在形成良好班级氛围中的重要作用
浅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农村中学英语词汇学习策略探析
陕南农村普通中学体育实践课实行选课制的可行性研究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