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词从最初口口相传的市井歌谣经过不断的发展,在宋朝达到鼎盛,从诗余小道一跃成为与诗歌比肩的文人用来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总的来说,词的发展经历了创作主体、题材内容、体制形式、风格特点等方面的发展演变;温庭筠是第一位文人词作家,词在苏轼手中发扬光大,最终在文坛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关键词:初样;新变;定位;温庭筠;柳永;苏轼;辛弃疾
一、前言
词是与诗、小说等文学体裁齐名的中国传统文学瑰宝,但词最初只是诗余小道,登不得大雅之堂。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其发展壮大的过程,词也不例外,那么词是如何拾级而上,最终在文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呢?我想我们能够从历朝历代的词作中可见一斑,从中寻得其发展轨迹。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第三单元以及选修《古代诗歌散文》中选编了很多词作,且都是按照时间逐序呈现的。时间往往给人带来探寻的冲动,给人带来认知,给人带来潜藏在事物表面下的惊奇……如此,我们便能以教材中的词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发现和认识千百年前词的历变过程。
二、什么是词
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诗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词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用来规定词的格式,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要求。词按照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源于网络百度百科
三、词的历变
(一)词之初样
词如同诗、乐府民歌一样最初广泛流传于民间,好比当时的“歌谣”在市井里巷之间广为传唱。上世纪初,在甘肃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大量五代写本让我们有幸看到了词兴起于民间时的原始形态。后经中国古代文献学家王重民较辑编成《敦煌曲子词集》,它是千年词史的椎轮大辂。词作如:
菩萨蛮
敦煌自古岀神将,感得诸蕃遥钦仰。效节望龙庭,麟台早有名。只恨隔蕃部,情恳难申吐,早晚灭狼蕃,一齐拜圣颜。
摊破浣溪沙
五两竿头风欲平,长风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抛球乐
珠泪纷纷湿罗绮,少年公子负恩多。当初姊妹分明道,莫把真心过于他。子细思量着,淡薄知闻解好么?
望江南
天上月,遥望似一团银。夜久更阑风渐紧,为奴吹散月边云,照见负心人。
敦煌曲子词的内容丰富、题材广阔,如《菩萨蛮》抒渴望国家统一之志,《摊破浣溪沙》写船夫驾轻舟观风光悦目赏心之事等;值得注意的是,在敦煌曲子词中写得最好、最多的依然是言男女情爱的作品,如《抛绣球》《望江南》。
逐渐地,这种类似于“流行歌曲”的词成为了伶人谋生的手段,词的演唱主体在缩小。我们可以想象,伶人在公私宴饮等娱乐场所中歌唱的曲子词,必然会受到创作环境、氛围的影响,表现出一个大概的创作倾向,即多言男女艳情以侑酒助乐。
(二)词之发展
隋唐以来,文人们觉得词的曲调很美而文辞粗糙,就自己下手来填词。词的创作群体从百姓、伶人转变为文人墨客。早期的文人词仍大多以美女和爱情为主,写得漂亮婉约。我国第一部文人词集是《花间集》,《花间集》中的词人有温庭筠、韦庄等。如课本中选编的二人的词作《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双双金鹧鸪。”描写了一个美丽女子起床梳妆、簪花照镜;“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是在描写似月亮般明艳照人、肤如凝脂的美人。刘熙载在《艺概》卷四《词曲概》中曾言:“温飞卿词精妙絕人,然类不出绮怨。”
“词至李后主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南唐后主李煜“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一位“不失其赤子之心”的词人。他后期的词作反映亡国之痛,哀婉凄凉,意境深远,极富艺术感染力,如教材中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通过对故国的回忆,感叹岁月蹉跎,抒发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李煜对词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扩大了词的题材,倾吐身世家国之感,意境深远,感情真挚,形成清新流丽又婉曲深挚的艺术特色。
(三)词之新变
宋词在因袭继承晚唐五代柔软婉丽词风的同时,也有开拓创新,其中最富有开创性的是柳词。语文教材必修四选编了柳永的两篇词作:《望海潮》《雨霖铃》,将这两篇词作与在他之前的词作对比,不难发现其间的差异:
一、从篇幅来看,字数明显增多。柳永大力创作慢词,慢词调长拍缓,大致上属于长调,从根本上冲破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而慢词篇幅体制的扩大,相应地扩充了词的内容含量,也增加了词的表现力。
二、从内容来看,题材进一步扩大。柳耆卿的词除了写男欢女爱、离愁别恨(如《雨霖铃》)之外,还多方面展现了都市风光,如《望海潮》里描写的杭州,从自然形胜、经济繁荣、百姓和乐等方面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太平气象。此外还有《迎新春》描写的汴京、《瑞鹧鸪》描写的苏州等,这些是词人自己漂泊江湖的独特感受。
三、从语言来看,通俗易懂。宋代词人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柳耆卿将词由雅变俗,用词通俗、内容世俗,使读者和听众既感到亲切有味,又易于理解接受。
(三)词之定位
(1)豪放词风的出现
虽然进入宋代后,文人所创作的词的数量在激增,但在宋初文人的心目中,词仍然不能与“载道”“言志”的诗歌等量齐观。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中脱离出来,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
从教材中所选的苏轼的两篇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词在苏轼笔下的变化:
首先是形式上的变化。苏轼的很多词作不单有词牌名,苏轼还为其拟定了标题,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此外一些词在主体之上加入了小序来交代词作背景,如《定风波》《水调歌头》。这些都是诗歌的传统表现形式,苏轼却把它们用在了词作之中,“以诗为词”。苏轼曾在《祭张子野文》中说张先“微词婉转,盖诗之裔”,他认为词为诗之苗裔。
其次是内容上的变化。苏轼继李煜、柳永之后进一步扩充了题材、扩大了词境,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词不再局限于男欢女爱、市井风俗、绮丽柔情,词还可以用来寄托对亲人的遥思,吟咏历史,表达对生活的感遇等等。
再次是风格上的变化。在苏轼之前,词的风格都是委曲婉约的,自苏轼起,开创了词的豪放一派,将儿女柔情转变为为男子豪情。如《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描写古赤壁的雄奇景象,追忆雄姿英发的周瑜,抒发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再如
《定风波》通过记叙途中遇雨的寻常小事,表达了词人超脱旷达的人生观。
苏轼对词的变革,是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的。他在《于鲜于子俊》中说:“词近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颇壮观也。”苏轼将勇于打破陈规,树立新典范的精神寓于词的创作之中,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为词堂堂正正地屹立于文学中心的殿堂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2)词的文学地位的确立
辛弃疾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他确立并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一派。辛弃疾在苏轼“以诗为词”的基础上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为词注入了一切可以容纳的内容,“以文为词”,空前地解放了词体,最终确立了词体与五七言诗歌分庭抗礼的文学地位。我们阅读、鉴赏辛弃疾的诗歌,不难发现他的词作有以下几个有别于前词的特点:
一、新类型抒情主人公的创设。唐五代以来,词先后出现了三种主要类型的抒情主人公,即唐五代时的红粉佳人、北宋时的失意文人和南渡初年的苦闷志士。辛弃疾横刀跃马登上词坛,拓展出一类虎啸风生、龙腾云起的英雄形象。辛弃疾带着和他的身體一起发育成熟的收复失地的使命感,一生怀抱着成就英雄伟业的渴望,在词中抒写出了英雄的精神个性:有意气风发“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前韵》)的英雄;有因无人会意、无人赏识,一腔忠愤无处发泄而默然泪下的英雄;还有呼唤着“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表明自己虽华发苍颜,仍然壮心不已的英雄……
二、典故的大量运用。在词中使用典故,在北宋以及之前的词作中就已经出现,至苏东坡明确表明词创作可以大量用典,后来在词中使用典故算是比较常见的现象了。而提起词中用典现象比较引人注目的,当属辛弃疾。辛弃疾传世六百余首词中,几乎每篇都用典故,少则一二,多则五六,最多者甚至几乎句句用典。比如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运用了“张翰弃官归隐”“许祀求田问舍”“桓温北伐时感慨时光流逝”等典故;又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运用了“孙权始置京口”“刘裕起兵北伐”“宋文帝北伐失败”“霍去病大败匈奴”“拓跋焘建立行宫”“赵王派使者探望廉颇”等典故。典故虽多,词作却毫无繁冗堆砌之感,而是显得圆熟自然,符合作者抒情言志的诉求。辛弃疾在词中大量用典既是个人创作的一大特点,同时也拓宽了词的表现方式。
三、豪放词风的继续发展。王国维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辛弃疾继承苏轼的豪放词风,衍生出了另一种意味的豪放之风。苏词的“放”是一种天趣独到的超逸旷达之怀,如《定风波》中 表露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超然的人生观;辛词的“放”乃是一种英雄豪杰、忠义奋发之气,他的很多爱国题材的词作中总能流露出对收复失地的执著,对建立英雄伟业的渴望。
四、结语
课本中选编的词作都是历代代表词人的代表作品,这些词人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时代阶段的代表,除了因为他们的作品艺术价值高之外,还因为他们的作品历史地位高,在词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但是我们应该清楚,透过具有阶段性代表的伟大词人及其伟大作品可以参得词历变的大致脉络,但想要知晓得更加准确和细致,离不开对词的全面了解。如若想深入词之堂奥,必须建立在大量阅读词作的基础之上。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叶嘉莹.古诗词课 [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
作者简介:方芳(1989.8-),女,硕士,主要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