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正国
【摘 要】在小学阶段,学生接触语文学科还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对于更深层次的一些内容理解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要不断探索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以后更好的理解语文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5.180
语文学习是一个需要不断坚持累积的过程,语文是所有学科中最灵活的一门学科,它不像数学学科那样有固定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语文学科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不确定性,一切都可以以艺术、文学的方式呈现出来,所以学习语文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情感因素,渲染课堂的艺术文化氛围,这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于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能让他们看待事物的角度更加多元、更加深刻。
为了顺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就要改变以往传统的“一板一眼”的教学模式,运用可灵活变通的新时代教学方法来指引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课堂节奏,及时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如果学生给到的是积极的反馈,课堂教学才能正常地进行下去,反之则会让课堂教学收效甚微。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带领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而不是强制学生进行学习,强势的教学方式往往是最不可取的。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以一种轻松、惬意的方式来进行互动,这样才能降低学生在课堂中的紧张感和压迫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那么教师应如何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课堂效率得到提升,下面就谈谈笔者的几点体会。
一、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生动逗趣的言语、新颖多元的教学手段、直观形象的课堂表演等方式来最大限度地增强课堂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学习的学习效果。趣味性的教学方式对于教师而言既是一个挑战又是一个标准,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思考如何把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而富有激情,同时它也是判断一堂课高效与否的重要标准。教师在趣味化教学模式中增强学生对教学的认同感和参与度,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利共赢。
首先,要打造一个趣味性的课堂,新颖、独特、抓人眼球的课堂导入方式是最关键的一点。好的课堂导入方式,能够积极调动学生的情绪,推进整个课堂节奏的进行,能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课堂导入的方式有很多种,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个故事,提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播放视频、音乐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境中。
其次,如果要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直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模式就应立体而多元。单一的教学模式往往会使学生认为学习是一件很枯燥乏味的事情,从而对学习丧失兴趣。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单一的教学模式往往满足不了学生的发展需求,只有细致观察,多多实践不同的教学模式,才能让学生不断保持学习的动力。在小学阶段,学生大脑的各项机制并没有发展完善,所以具有活泼好动、不专心的特点。教师只要在课堂中把握学生的这一特点,与学生多磨合,创设多样的教学模式,营造一种放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就能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主动性。比如,将课本中所有学习过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改编成一篇朗朗上口的短文,或者举行一次知识竞赛,全班每一个学生都会以一个参赛者的身份与其他同学竞争。
二、以学生为主体,体验课本特定情境
生活就是最大的舞台,人人都是自己的主角。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在观众面前表演。教师作为一名幕后总导演的身份,应该指导学生如何在课堂中大胆地进入课本中的情景。一堂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只有在教师的精心策划下,才能顺利地展开,从而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只有课堂中所有的学生参与进来了这场课堂表演,那么这种表演形式的课堂教学才会有意义。将教材内容的真正意义潜移默化地熏陶进学生的心里,课本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大大提高了課堂的学习效率和课堂学习质量。
例如,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篇课文叫《我变成了一棵树》,内容是英英不想回家吃饭,结果自己变成了一棵长满各种形状鸟窝的树,许多小动物都跑到树上居住。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描绘生动有趣的奇妙景象。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认为树只是树,如果自己变成了一棵树,那将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大胆思考、想象,进入角色自己当主角。如果自己变成了一棵树,自己将会做些什么呢?会不会像课本中一样,邀请小动物来自己的鸟巢居住?会不会发出咕噜咕噜的声响?会不会自己流下的口水变成树里的小水珠?教师引导学生,除了变成一棵树,还想变成什么?变了之后会发生哪些奇妙的变化?通过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课本情景,让学生体验沉浸式学习,使学生对课文理解更加深刻,比起空洞的课文讲解更有效果。
三、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提升教学开放性
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而语文作为一种基础的文学艺术也应该回归到生活当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把从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同自己生活所看到的、所听到的结合起来。学生只有通过自身的亲身经历,才会对课文内容的印象更加深刻,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中所传达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将课本的内容上升到更深层的含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把握教材自身的特点,将课本知识点与生活经验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快熟悉课文,从而集中注意力。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述了爬山虎的生长环境、爬山虎叶子的特点以及它是如何生长发育的。爬山虎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但却被大多数人忽略。通过教学这篇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爬山虎,并思考自己所观察到的爬山虎与课本当中呈现出来的爬山虎是否一样。这样既启发学生细致观察身边的事物,又培养了学生细心的习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更多成长。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语文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是必要的教学手段。学生各个学习阶段的学习模式都不同,它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步改变的,所以,灵活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教师来说,做好课堂教学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最真实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