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擎
摘要:目前,大部分家庭受以往国家政策和个人心理的影响,使得大部分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导致他们的独占行为越发严重。但是,分享行为对幼儿将来步入社会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有关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幼儿未来更好的融入社会,实现自身的社会化。对此,幼儿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和模式,着眼于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和意识,促进幼儿自主进行正确的分享行为,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培养;幼儿;分享意识及行为
近几年,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有所提升,每个家庭独门独户的特点,使得独生子女缺少兄弟姐妹之间的互帮互爱的生活,导致他们严重的以个人为中心,这样的现象不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作为幼儿教师,要着重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可以通过多样式的感官、创设分享情境、发挥榜样作用、制定分享计划等形式,促使幼儿养成良好、正确的分享意识。
一、通过多样式的感官,启发幼儿学会进行分享行为
幼儿年纪小,很难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再加上他们在家中形成的独占思想,使得他们在幼儿园中的行为更加过分,好吃的零食、好玩的玩具都要占为己有,从不会跟别人分享自己的零食或玩具,甚至还会动手抢别的小朋友的东西,很显然这样的行为习惯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更不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品质。对此,种种迹象皆能说明,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家庭环境、幼儿园教师以及幼儿自身是主要影响因素。所以,促使幼儿分享行为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幼儿园、家长以及幼儿的共同努力。
“感官教育”,是指通过对幼儿感觉器官的训练,发展和提高幼儿感知能力的教育方式[1]。它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视觉、听觉、触觉以及嗅觉能力。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说过“兒童智力的发展首先需要依靠感觉,只有利用感觉的搜集和辨别,才能产生初步的智力活动”[1]。因此,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同样是这个道理,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式的感官刺激,如听故事、观看图书、分享活动等视听结合的形式,让幼儿通过听、说、读、写等各种感官手段,身临其境的感受分享行为,从而启发幼儿学会进行分享行为。
二、积极创设分享情境,倡导幼儿自觉进行分享行为
对于社会经验匮乏、自控能力较弱的幼儿而言,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是最为重要的[2]。所谓“分享”,是指与他人分着享受、使用、行使,也指让他人也感受自己的感受,或者是同别人述说自己的感受。因此,分享既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这里所说的“分享”,意思是幼儿将自己喜爱的零食或者玩具等物质层次的物品,亦或者是情感体验、劳动成果等精神层面的物品,与其他小朋友进行共享的过程。因此,分享行为是幼儿之间互帮互助、团结有爱、互相照顾的形式[2]。
对此,幼儿教师要想切实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其首要任务就是让幼儿在班级中充满归属感和自豪感,让他们感到别人是需要自己帮助的,同样在某些时候他们也是需要别人帮助的,鼓励幼儿之间彼此关爱、彼此照顾。幼儿教师应该积极创设分享情境,如在进行游戏活动时,将幼儿分成小组,引导小组各成员间互相帮助。再或者在进行阅读书籍时,故意少准备几本书,促使幼儿自觉进行分享行为。在幼儿进行分享行为时,深刻明白帮助别人和被别人帮助都是快乐的,从而更加自主的进行分享。
三、发挥榜样推进作用,激励幼儿学习进行分享行为
“榜样”,是指值得学习的人或事物,它可以是一个样子、模样,也可以是一种情形、状态,或者是一种楷模,甚至可以是一种典型、先例[3]。正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诲是条漫长的道路,榜样是个捷径”,榜样对于幼儿阶段的儿童来说更是十分关键的存在,幼儿喜欢模仿,幼儿园中的其他小朋友和幼儿教师都是他们模仿的对象,那么,幼儿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起到正确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幼儿教师对于儿童来讲是十分特别的存在,是他们学习生涯上的第一位教师。因此,幼儿教师要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模式和手段,努力成为幼儿成长路上的一位优秀的启蒙教师,对幼儿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教师应该悉心照顾班级中的每一位小朋友,帮助每位小朋友在班级中找到归属感,明白自己是班级中的一份子[3]。教师还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举止,积极主动的和小朋友进行分享,激励幼儿学习榜样,从而进行分享行为。
四、教师制定分享计划,引导幼儿正确进行分享行为
关于儿童分享行为的教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任务,尤其是幼儿阶段的孩子思想和情绪尚不稳定,需要教师有耐心积极进行引导。要将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发展成为爱的教育,幼儿教师应该制定符合儿童成长的分享计划,让幼儿在一定的规章制度下,进行正确、有序的分享行为,从而将这种行为持续下去,终身伴随着儿童的成长。
分享计划可以分为以下三种进行:第一,平等分享的计划,教师不要一味的让年纪大或者性格好的小朋友进行分享,应该做到平等分享,关注所有儿童的情绪。第二,轮流分享的计划,例如,有一个好玩的玩具,教师应该引导幼儿学会等待,组织幼儿轮流使用该物品,实现分享的真正目的。第三,先宾后主的计划,例如,幼儿带来的玩具应该先分享给其他小朋友玩,鼓励幼儿积极将自己的物品与他人分享。制定类似的分享规则,引导幼儿正确的进行分享行为。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分享行为”是指个体自愿进行的将某个或某些物品分享给他人的行为。这对于独生子女来说,无疑是突破独占行为的有效途径。然而,有关分享行为的教学工作,应该是生动形象、幼儿乐于接受的教学过程。对此,幼儿教师应该将分享行为融入到教学任务的各个环节中,幼儿园更应该将培养幼儿分享行为渗透到幼儿园的教学系统中,有目的、有计划的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亚琼.大班幼儿在区角活动中分享行为研究[D].湖北师范大学,2019.
[2]李超慧.幼儿分享观念研究[D].河南大学,2018.
[3]岳群.建构游戏中幼儿分享行为特点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8.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明集镇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