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婷 范黎丽
【摘要】 在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时代背景下,乡村文化振兴成为文化产业的中流砥柱备受瞩目。艺术介入乡村作为乡村建设的第三方策略成为我国乡村建设的主要实践。在对艺术介入乡村的发展意义和艺术乡建模式的研究基础上,以江苏西墅村的乡建方案为研究内容,对其乡建策略方法进行研究讨论,以期为艺术在乡村振兴中的推广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艺术介入;乡村振兴;西墅村
【中图分类号】TU9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3-0076-02
基金项目:2019年度江苏省文化科研课题“美好生活视阈下艺术介入乡村营造乡村再生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001-20190705000010。
一、发展乡村艺术的意义
(一)艺术介入乡村的背景
2000年日本开始对艺术介入乡村进行探索,举办了“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是历史上第一次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成功实践也是当代艺术突破场地限制转向公众、乡村的一次全新尝试。在那次活动中策展人北川富朗意识到日本城市和乡村日渐疏离,主张用艺术来拯救农村。此后该艺术节每三年举办一次,组织不同的艺术家结合地域特性和当地文化进行艺术创作。
中国早期也有梁漱溟、晏阳初等知识分子初探乡建之路,并留存了大量有价值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中国的乡村建设一直在谋求新的道路。现今在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引领带动下,国内乡村迎来一轮新的突破和发展。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美丽乡村建设是今后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乡村营建不是简单的物质建造,是需要多门学科共同参与共建的实践活动。顺应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迫切需求,在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引领带动下,国内乡村正迎来一轮新的突破和发展。艺术家们也从被动介入转为主动介入。艺术介入从乡村复兴,在造物設计、匠心文化、文化保护和传播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艺术介入乡村作为乡村建设的第三方策略成为我国乡村建设的主要实践。
江苏的乡村振兴走在全国前列,江苏省出台一系列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创造出多类型的乡村振兴和特色乡村发展模式,如历史遗产型、产品密集型、生态发展型、乡村民宿型、特色文产型、文化主体型等,新兴特色村镇如雨后春笋般成长。提高乡村空间载体的文化与艺术品质, 探索艺术介入乡村设计策略与方法, 挖掘乡村文化资源, 设计转译文化符号, 修复乡村空间环境, 全面重塑乡村价值, 最终推动乡村文态、形态、生态、业态的可持续发展。
(二)艺术介入乡村设计的概念
艺术介入乡村是一种参与性行动艺术和社会性艺术的介入, 是一种基于田野现场、在现有地域文化中提炼生成的艺术, 更加强调艺术行动的介入性以及地域特色的营造。艺术介入美丽乡村建设过程是以乡村为主体,重新发现和解构乡村文化,实现地域文化与艺术的双向互动过程。艺术介入乡村是发现、重估与修复乡村价值, 重建人与自然、人类与祖先的关联, 其重点在于修复乡村社会秩序和信仰体系, 修复乡村生活、生产、生态系统。以特有的艺术形式呈现乡村生活、乡村环境、乡村文化与乡村生产融合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艺术介入乡村设计的概念产生于乡村生活、乡村环境、乡村文化、乡村生产的综合认知。艺术介入的实践成为乡村整体的表达形式, 乡村的物质与非物质载体成为艺术的本质内容。在发展建设乡村文化复兴的当下境遇,通过实地考察、搜集可融合的当地特色元素、梳理文化脉络、理论分析和艺术设计计划的具体实施来实现美丽乡村崛起的诉求。
二、艺术介入乡村模式
关于艺术如何介入乡村振兴建设,全球的艺术家、教授、学者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经过大量的乡村建设案例实践,基本上形成了以艺术家为主导,当地政府政策扶持,组织或邀约艺术家参与乡建,并且在诸多实践中取得显著的成效。
(一)艺术家为主导的介入
艺术家来自不同地域思想观念也各不相同,通过入驻乡村对文化地域符号等进行生态分析,解构并提取相关元素。作为比较鲜明的群体汇聚乡村后艺术家之间思想碰撞、艺术家与乡民之间思想碰撞相互之间会受到影响。将创作场地从工作室转向乡村也是当代艺术的另一种可能,沉浸式创作体验让艺术家更深入了解乡村文化特色更能激发创作灵感。而艺术家本身的艺术修养、艺术行为也会感染到乡民。艺术行为不是宣传教化,艺术本身具有传播效应,这样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调节气氛,艺术家与乡民互相影响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乡村的文化氛围与艺术品质。由表征进入思维层面,传递精神价值,实现价值重建和精神归属的引导。
(二)艺术家与乡民互为主导的介入
艺术源于生活,尊重乡民主体地位,尊重地域历史文脉。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环境的改善,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扬弃和传承来丰富乡民的精神世界。在乡村建设中重视民间组织作用,尊重乡村主体地位。艺术家艺术创作源于乡土生活,艺术即生活的艺术,是生活的智慧结晶,乡民真正参与落实乡村建设,技法乡民积极性自主性,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能量,是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西墅村艺术介入助力乡村振兴
西墅村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湟里镇中部,依托239省道、东湟公路,区位优势明显、工业发达、经济基础较好是具有发展潜力的村庄。基于现状振兴计划方案将该村落进行环境整治、简直提升、产业升级以及文化挖掘,解决策略、目标和相互关系进行提炼,形成本次乡村振兴主体定位。
(一)产业规划
不是所有的乡村都适合发展乡村旅游,西墅村作为产业兴旺乡村,目前存在产业升级诉求,实现三个产业融合是实现产业兴旺必由之路。围绕村民需求将西墅村定位为可以提供美好人居的三生和谐乡村。打造生态体验性农业、延伸草坪种植产业链促进产业融合。挖掘特色美食文化,将孝爱文化、田园文化与特色美术结合打造西墅特色品牌。以村庄真题提升需求出发促进企业升级转型,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与效益提升,打造生态高科技产业园区。
(二)文创设计
西墅村家家户户都有制作米酒的习惯,米酒不仅是美味存在更多是关于家乡的回忆。基于产业融合发展诉求提取西墅村孝爱文化、科举文化及历代名人形象读到,打造西墅村特色美食米酒、塑造品牌文化并设计出相遇的营销策略。针对不同消费人群,设计制作不同规格容器及包装。将包装设计与当地文化巧妙结合,具有浓厚地域特色,鲜明的乡村原色能够普适性地捕捉每个人心中的乡愁。设计制作西墅村手绘地图和节日伴手礼,依托线上线下营销手段打造各类乡村游亲子活动充分挖掘西墅文化。
(三)建筑设计
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富裕,更在于文化的传承,文化艺术注入提升乡村凝聚力。文创品牌设计和落实离不开物质空间基础。艺术介入建筑,让艺术理念在乡村原有的文化元素中生根发芽,将传统的居住功能建筑转化为更具文化传播价值的空间,复活传统建筑功能。建造村民书吧,对乡村文化中心和手工艺作坊分别进行改造。
西墅自古有乡贤文化,因为设计方案中将书吧设在榉树旁田地里。为减少书吧对土地营销,避免增设建筑导致空间拥挤,故将建筑形态设计为多个小体量空间零散分布、建筑悬空形式。黑色坡屋顶青灰瓦片与当地民居形态契合呼应。
乡村最大的幸福感来自邻里的和睦相处,乡振工作营即民情聊天空间由原民居基础进行改造,外观整体整修,延续江南传统民居白墙灰瓦风格,将立面进行修饰采用木质柱廊形成入口空间增进室内外联系,扩展周边空间,充分利用宅前空地。改造后空间功能用作乡间会客厅、乡振工作站点,既能作为村民沟通空间,也可能在空闲时间作为村民聚会、艺术文化活动工作点。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乡村文化是乡村人民的精神家园。因地制宜,将空间进行全新视觉设计和改造,营造出新的空间感受,打造现代与传统结合的景观特点。通过艺术乡建的过程及产生的艺术作品让村民和游客都能产生身份认同感增强地域凝聚力,进而实现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播作用。
四、结语
艺术介入乡建的过程,是探索地域文化、景观特质、融合乡村符号,形成新的艺术的文化传播,结合艺术、设计的力量凸显艺术创造力和文化交融,这种新的文化凝聚对社会、经济都存在一定的积极意义。德国艺术家博伊斯说过:“艺术是治疗社会创伤的手段、艺术的社会责任就是直接干预社会生活。”无论是早期的日本越后妻友艺术节、还是到后期新型模式下韩国新村運动、法国的鲜花小镇计划等实践案例都是在乡村画布上,由艺术家和乡民共同执笔绘制的乡村复兴蓝图。艺术介入用其特有的方式阐述描写社会现象,艺术工作者通过个体的体验将思维转化在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思考上,加强乡村内动力新生。乡村振兴建设不只是产业、经济,美丽乡村将设不只是乡村的物质空间,更多的与乡民一起共建我们的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潘力.日本当代艺术策展人北川富朗访谈[J].公共艺术,2016,(9).
[2]林卓.艺术介入乡村建设模式研究[J].公共艺术,2018,(05):99.
[3]渠岩,王长百.许村——艺术乡建的中国现场[J].时代建筑,2015,(3).
[4]李正军,陈方圆,王琳.艺术介入乡村设计中的策略与方法[J].设计,2019.32(07):51-53.
作者简介:
张文婷,讲师,南京传媒学院。
范黎丽,副教授,南京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