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秉承“近迎军运,长期惠民”办赛理念,为深入搞好军运成果的总结梳理和转化运用,充分发挥军运会赛后综合效益,推动各领域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体育英语人才培养已刻不容缓。然而,现阶段体育英语人才培养及教学主要集中在综合性本科院校,特别是体育类专项学院,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由于自身职教融合的办学目标和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实际差异,因此未能从中获得较为全面且有针对性的借鉴。这也是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本研究致力于结合高职院校体育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和高职体育专业学生人才培养,以武汉城市职业学院职业网球学院网球专业建设为例,以期能够切实探寻出高职院校培养体育英语专业人才的可行性建议及具体实践措施。
关键词 军运会 高职体育英语人才 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0)08-066-02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的成功举办,体现了中国气派、军人特色,实现了“办赛水平一流、参赛成绩一流”目标。通过军运会,充分体现了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也展现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成就,实现了体育功能与社会经济效益的多赢局面。赛事过后,为探索后军运时代建设与发展道路,用军运精神丰富头脑,使军运成果遍地开花,本研究将武汉城市职业学院职业网球学院网球专业列为重点研究对象,该专业属于武汉市打造体育之城,承办2019年世界军人运动会的重点特色人才培养专业,学生作为专业志愿者全程参与到军运会赛事服务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时代背景下,着力提升高职体育专业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培养体育英语专业人才已势在必行。
一、体育专业英语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体育专业教学的相关研究较多,主要集中于体育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体育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体育英语教学定位、体育英语能力定位等方面。
首先,在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方面,李晓玲、张文珏在《复合型体育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中认为,复合型体育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应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设置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建设,从而实现体育院校办好英语专业,打造体育英语人才培养特色的改革目标;杨凤军在《“厚基础、宽口径、有特色、重实践”的体育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提到,成都体育学院经过实践与探索,逐渐确立了“立足英语、融合体育”的专业发展指导思想,并形成了“厚基础、宽口径、有特色、重实践”的体育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体育英语专业的发展。
其次,在体育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有较多研究集中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挖掘。这也说明体育英语专业的改革离不开课程设置这一核心教学环节。在《体育专业开设专业英语课程的必要性分析》中,曾连英首先分析了体育专业英语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由于教学条件和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学时和教学内容方面,目前所有体育院校目前都未开设体育专业英语课,开设的是大学通识英语课程,并且一周只有最多4课时;授课师资方面,任课教师也是选派的外语教师,他们由于缺少体育专业知识无法将英语教学与体育知识结合起来,达不到相应的教学目的。李晶、田慧在《体育英语专业的定位与课程设置》中认为,体育英语专业应定位于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同时重点加强学生语言技能,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努力培养通用型英语人才,在课程设置中也要着力体现这一定位,增加对学生语言技能和思维能力培养,在课程中渗透体育知识;吴贻刚在《体育学院英语专业办学定位与课程设置探讨》中分析了体育学院开办英语专业存在的问题,同时阐述了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即英语专业的办学思路总体上没有根据体育学院的实际和体育工作的需求进行创新,高水平的体育英语师资也在英语专业办学目标定位、培养计划的设计、专业课程的规划、实习工作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再次,在体育英语教学定位方面,郭坤、田成泉在《论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的整合》中认为,目前多数普通高校体育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诸多失衡问题,如重视基础英语教学而忽视体育英语教学、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不合理、体育专业英语教师知识结构失衡、体育专业英语教材缺乏专业特色、英语教学评价体系单一等。基于此,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应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师知识结构、教材以及評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整合,建构具有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属性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运用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相融合的体育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从而促进体育专业英语教学的改革。
最后,在体育英语能力定位方面,陈珊在《体育英语以及体育英语能力定位研究》中认为,ESP(体育英语)能力由专业能力、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组成。每一个能力都包含一些次能力,并且在行动中得以发展并得到有效经验。在《体育专业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提高的对策》中,刘丽军从交际能力和交际法教学入手,提出了切实提高体育专业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能力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指出应有效地创设英语交际情境,激发学生的交际意图,加强文化教学,减少语用失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形式多样的交际活动和强化体育英语口语的教学。
二、武汉城市职业学院职业网球学院网球专业建设概况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职业网球学院是武汉市WTA赛事指定人才培养基地,是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最有活力、最具特色的学院。职业网球学院现开设有湖北省高职唯一体育特色专业“体育运营与管理(国际网球赛事运营与管理)”、体育教育(小学足球教练、羽毛球教练、击剑教练)、健身指导与管理三个专业。经过七年的发展,职业网球学院成为了湖北省高职唯一的体育专业3+2专本衔接试点单位、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击剑比赛项目具体承办单位、湖北高职体委会长单位暨全国副会长单位、湖北网球协会理事单位、国内首家独立承办ITF国际赛事单位、湖北省高职唯一的体育特色专业建设单位等。在此期间,其还为武汉乃至全国培养并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
体育运营与管理(国际网球赛事运营管理方向)专业开设于2013年,是全国首个为专门培养网球赛事运营管理人才设置的高职体育类专业。本专业与武汉体育运动学校、武汉商学院成功实现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一体化培养,目前是湖北省唯一专本衔接试点体育类专业,同时也是湖北省特色高职建设专业。作为WTA武汉网球公开赛战略融合深度合作专业,目前已全面参与全国职业网球赛事服务与实践。2016年12月,该专业获批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专业,在建设期内,学院按照申报建设规划材料进行专业建设,在专业教学改革、师资引进、软硬件建设等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该专业现已开设体育英语特色课程《网球专业英语》,与《网球规则与裁判法》同步开课,配合教学。
三、《网球专业英语》课程现状
《网球专业英语》是面向武汉城市职业学院职业网球学院体育运营与管理(网球方向)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一门集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为一体的特色体育英语专业课程。该课程是在《大学英语(听说1)》和《大学英语(听说2)》的基础上,同时在与《大学英语(听说3)》和《网球规则与裁判法》配合教学过程中融入了网球专业知识,从而系统教授网球专业英语内容,以期培养能够在网球运动领域中顺利谋职的英语水平较高的复合型、应用型网球英语人才,使之具备一定水平的英语语言文化基础和说读写译能力,并且掌握网球专业相关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在国际场合进行网球交流、网球管理、网球服务、提供网球专业信息。
该课程立足国际化视野角度,学生会系统学习网球专业知识,包括网球赛事介绍、网球常用专业术语、网球赛场专业交流术语等,并通过选取大量网球专业英语素材进行相应的听力和口语练习和实践,逐步培养和提高网球专业学生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的能力。
在授课过程中,本课程的教学评价方式基于整个“学习过程”,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针对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及学习特点,以“三全育人”为基本目标,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通过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法,实现网球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解决了当前线下教学中的诸多重难点问题,规范了线下教学的过程和步骤,同时课程关注学生当前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实际,切实提高了体育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充实了学生专业课程学习计划,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网球专业英语》的课程教师团队具备一线教学和赛场实践经验,教学资源整合精准,同时还外聘知名技术教练、赛事专家担任课程指导教师,共同研发网球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此外,根据体育特色办学宗旨和优势,可深入开展与知名网球赛事企业合作,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和专业教学培训资源库,教学资源较丰富和完备。但是,由于其体育专业性和特色性突出,目前网球专业英语课程并无相关课程教材资源,授课主要资料为主讲教师结合自身专业业务基础和赛场实践经验自制课件,如此就缺少统一可行的课程标准。
通过现状分析得知,有效培养能将体育专业知识准确输出运用并服务于各项赛事运作中的国际性复合型体育英语人才,无疑能突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化与实用性。从武汉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层面上来说,也會在后军运时代助力武汉全面增强体育文化发展实力,培育体育之城和提升城市形象品味。不过,如何加快重塑符合体育专业特色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改革课程设置,为打造应用复合型体育英语专业人才探寻有效举措,仍旧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姜哲挺.高职院校开展体育英语人才培养的需求、优势及路径[J].体育风尚,2020(08):288-289.
[2]唐玉凤.网球专业英语教学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3):249-250.
[3]李晓玲,张文珏.复合型体育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02):144-145.
[4]郭坤,田成泉.论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的整合[J].教育理论与实践(学科版),2016(11):40-42.
[5]卢玲,王红英.“运动项目英语”课程建设现状及建议[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6(31):88-92.
宋琳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