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远
【摘要】 《岳阳楼记》是北宋时期范仲淹的代表作品,该作品在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史上,有一定的重要意义,无论是立意还是语言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都能够让人产生美感。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基于高中生视角,探讨《岳阳楼记》的语言美感,形成作为高中生的思想体会。
【关键词】 岳阳楼记;高中生;修辞;语言美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0-0034-02
《岳阳楼记》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素材,所占的比重和课时都比较大。文章本身主要是通过对于洞庭湖的侧面描写,来烘托出岳阳楼本身,进而作者借助岳阳楼提出了自己的情怀与精神。文章本身的中心是立足与作者个人的济世情怀以及政治理想方面,境界较大,对于我们高中生而言,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文从修辞视角入手,探讨《岳阳楼记》的语言美。
一、比喻与象征手法
修辞手法本身就是文学创作中较为常见,而比喻与象征作为修辞手法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在《岳阳楼记》也有很多体现。而对于比喻与象征手法在文章中的探讨,首先要立足于比喻和象征手法本身来进行。
(一)比喻
比喻本身所蕴含和承载的文化内涵是极为丰富的,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比喻可以通过各种个性化的途径,借助各种个性化的表达,形成作者个性化的展示。因此,比喻本身是文化沟通的一种重要途径,比喻的形式也不单单拘泥于一种,句子、短语、字词都能够成为比喻。比喻在文本中的应用所表达的,也不仅仅是字面意思,最终呈现并表达出的是字面意思的深层含义,深层含义本身可能与基础意思相近,也可能完全相反,随着不同比喻手法的运用,能够呈现出不同的效果。对于高中生而言,比喻似乎仅仅只是简单的语言修饰,为了让语言内容能够更加具有丰富的层次感,但是通过对于《岳阳楼记》的学习,却发现不仅仅如此。
以原文中的比喻手法的应用为例,作者在描述月影倒映在湖中水面上时,是这样描述的“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将由于湖水波动而浮动着的月光比喻为湖水中闪烁光芒的金子,而运用“沉璧”的比喻手法,来体现湖面本无风的景象,体现出一副十分优美的意境,在读者面前似乎展开了徐徐画卷,绘制了月光与湖面。这样的比喻手法,一方面能够丰富文章的层次感,促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又别具韵味,而另一方面,却也体现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能够将稀疏平常的事物,表现的如同世间万里无一的精致,更为文中所描写的意境,增添了几分优美。
(二)象征
象征与比喻有一定的相似点,属于同类修辞手法,象征是指通过某种具体形象的事物的描写,形成一定的对应的特定暗示,进而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或深刻寓意,象征所体现出现的寓意更为深刻。而具体到实际中,象征有可以进一步细化,如隐喻就是象征这一修辞手法的细化,通过隐喻,将概念进行置换,进而实现文章主旨的突出。
而回到《岳阳楼记》本身,不难看出,隐喻本身就是贯穿全文的,作者范仲淹虽然全文通篇都在对于岳阳楼展开描绘,但是作者本身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意境却是不在于岳阳楼本身,包括对于天气的描写,实际上也是对于作者个人情感的一种隐喻。如文中“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这一段,单从字面上来看,是讲在这样的天气下登上岳阳楼看到的景象以及基于景象对于人们心里感觉所产生的影响,实际上所体现的却是作者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对于人们生活现状与国家发展状态的担忧,通过象征的手法,将文章主旨结构和文章文学层次更加丰富化,同时,也给了读者很大的空间进行思考与想象,去逐字逐句体会文章情感的意义[1]。
二、节奏感与音乐性
语言美的体现除了在于字句之间的斟酌上外,还体现在作者所创造的语言韵律上来,《岳阳楼记》整体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种和谐的韵律美,对于我们高中生而言,则能够通过通读和学习,感受到文章中所存在的节奏感和音乐性。而这是由于在我国汉语的语言体系和行驶中,由于每一个字都是单音节,且具有固定的发音,但音调上又相对固定,有四种不同的音调,因此,如果在创作过程中追求韵律美感,就会通过音调与音节之间的相互配合,形成语音调式,进而在阅读过程中给人以朗朗上口之感。这一点在古代诗歌、散文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但实际上,这样的韵律美,本身也是语言美的一种具体的体现,对于韵律美的讲究,也是对于文学作品的一种具体的修饰手法。
同样将视角聚焦于《岳阳楼记》本身,通过学习,不难发现,《岳阳楼记》中有很多双声叠韵词,如“潇湘”“满目”,属于双声词,而“遠山”“长江”则属于叠韵词,两者的组合,表达出了一定的波澜起伏之感,进而给人形成一种回荡的语言音乐之感,将这些词放置到文章当中,再通过前后文的比对,强化语言效果,形成一种呼应与回环之美[2]。如“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和下文中“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矣。”就形成对比与呼应,给人一种反复吟唱的文学美感。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文章中还运用了叠词这一修辞手法,如“郁郁青青”“薄暮冥冥”“ 霪雨霏霏”等,让人既能够联想到当时当地的天气环境,又能够形成一种模糊又朦胧的色彩感知,促使整篇文章在景物上的描写是立体化的,让人感觉是真实动态在发生实时变化的。
三、对比与反问
对比与反问也是《岳阳楼记》中较常出现的一种修辞手法,除了对比、反问外,还有排比、设问、对偶等方式。
(一)对比
作者通过这些修辞手法的使用,对于所描述的景物,进行了强烈的对比,给人更加突出的感受,大到段落、句子小到词语、字之间,作者都运用了对比或对偶的修辞手法,并在这些修辞手法的基础上,又在部分地方,运用了其他的修辞手法,如拟人的修辞手法,促使情感表述更为强烈,又在文章中形成精妙的对仗关系,让人叹服[3]。其中,“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与“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矣。”这两段,就是非常明显的修辞手法的使用,通过对于不同天气下等岳阳楼所看到的景物和心境的描述,既形成了恶劣天气和晴朗天气之间的对比,又通过隐喻的方式,形成情感的表述,凸显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主体,也展现了作者的伟大胸径和视野。
(二)反问
“微斯人,吾谁与归?”是两处较为明显的反问的修辞手法的应用,而文中另一处“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為。何哉?”则是一处明显的设问的修辞手法,两者虽然都是通过问句来实现修辞,但是本质上却存在极大的区别,设问本身更加偏向于明知故问,翻译时译为“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可以看出,作者明显是处于明知故问的一个问句形式,而“微斯人,吾谁与归?”则译为“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却是明显的自问自答的问句形式。但是就《岳阳楼记》而言,两者所呈现的情感是互通的,具有一定的联系性,因此也能够让读者从设问和反问中,产生自己的思考[4]。
无论是设问还是反问,运用到文章当中,作为一种修辞手法,都能够很好的起到启发读者思考的作用,而读者在思考过程中联系全文的情感与文章主旨,则又能够进行有效地深入理解,进而重新突出文章中心。对于《岳阳楼记》而言,就是通过这样的修辞手法,一方面表现除了作者对于当下国家政治环境背景下忧国忧民的情怀,但也同时表现出作者旷世豁达的胸襟,两者皆有之,让人在学习与思考中,沉浸在作者所塑造的情境当中,回味着作者寄托在山水之中的思想情感,而久久无法自拔。
四、结语
综上所述,《岳阳楼记》表现的是作者的境遇与思想情感,也体现出了作者一生的豁达与爱国情怀,从文学的角度而言,无疑是一篇具有艺术性质的优秀文章,而单从其教育意义来看,也实现教育读者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优秀品质,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本文通过修辞手法的阐述,基于高中生视角,探讨了《岳阳楼记》的语言美,形成了一定的文字赏析,而实际《岳阳楼记》的艺术性和教育意义又不止于此,总体来说,《岳阳楼记》是需要细细品味,逐字学习的优秀文章。
参考文献:
[1]任丽蓉.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学生鉴赏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2019,(03):122-123.
[2]李佼阳.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情境创设研究[D].学科教学(下旬刊),2019,(01):124.
[3]王玲林.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9.
[4]温佩佩.高中语文古诗词语言教学研究[J].新中学(上),2015,(0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