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帮扶体系建设研究

2020-09-10 07:22张少恒
南北桥 2020年8期
关键词:精准帮扶特殊群体毕业生

张少恒

【摘    要】帮扶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是推动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难点和关键,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切实体现就业工作以学生为本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特殊群体  毕业生  精准帮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08.076

一、目前我国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形势

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教师职业就业体制也发生了改革。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指出:要向社会招聘具有教师资格的非师范类高校优秀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改善教师队伍结构。除了非师范生,社会人员如资深专家、技术人才、外教、退休教师也可以参与竞争教师岗位,到教育教学部门就业。再加上近几年毕业生人数年年攀升,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834万人,较2018年毕业生人数增加14万人,较2017年毕业生人数增加39万人,较2016年毕业生人数增加78万人,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二、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的类型及其特点

在如此庞大的毕业生群体中还存在少部分特殊群体毕业生,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是一个与高校毕业生普遍群体比较而言的相对概念,是指由于经济条件、身体情况、生活经历、社会关系、专业背景、学业水平以及综合素质等自身以及外在的客观原因,导致在就业过程中易遭受挫折或不被用人单位接纳和认可,就业较为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群体。它的界定标准是能否顺利实现就业。而特殊群体毕业生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家庭经济困难型

这类毕业生大多来自偏远山区,经济落后的农村或城市低收入家庭。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生活困难,在求学期间过度的把时间花费在勤工助学的兼职上而影响了学业;另一方面,在求职成本越来越高的今天,参加各类招聘会的花费也越来越高,加重了这类学生的择业负担,而家庭困难的毕业生承担了家人过多的期望,加上没有可靠的后盾和人脉资源,致其就业竞争力下降而成为就业困难毕业生。

(二)学业困难型

学业困难毕业生,是指由于底子薄、能力差、学习不努力或学习方法不当而导致学业困难的群体。这部分学生或者无法按时毕业,或者勉强毕业但专业素质不够硬,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招聘标准,致使成为就业困难人群中的一员。

(三)综合素质差型

在如今的招聘过程中,用人单位更加注重考核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能力。部分大学生自身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能力不高,缺乏和用人单位沟通,不善于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从而使自己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而成为特殊群体毕业生。

(四)“冷门”专业型

随着我国高校全面扩展生源,就业市场“供过于求”以及对各专业需求量不同,而高校的应对措施相对滞后,部分专业毕业生因为所学专业在就业市场需求不大,便就业困难毕业生。

(五)性别歧视型

受社会、家庭、心理、生理特点以及传统的男强女弱观念的影响,“只招男生”成为不少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的条件之一,即使招聘简章没有明确规定,但多数情况下以工作需要或着以不适合女性未来发展为由拒绝参加招聘。“性别歧视”因素使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到“歧视”而成为就业困难毕业生。

(六)形象、生理因素型

形象因素是指那些在身高、体型、容貌、气质等方面欠佳的学生。生理因素主要指身体残疾或长期患有疾病的学生。存在形象、生理因素的学生本身有利于自己发展的资源就少,由于受到来自社会的歧视和排斥,存在不同程度的敏感、焦虑、自卑等心理因素,在就业中处于不利地位,成为特殊群体毕业生。

三、解决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举措

在就业竞争力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关注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实现就业精准帮扶是我国各大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以下以信阳师范学院为例,浅谈解决毕业生就业困难相关举措。

(一)明确工作理念,完善体制机制

帮扶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是推动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难点和关键,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切实体现就业工作以学生为本的必然要求。基于以上认识,信阳师范学院始终将就业帮扶工作作为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的一项具体措施,坚持“以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为重点,以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为突破”的工作理念,確立了不让一个特殊群体毕业生在就业中掉队的目标。在实际操作中,建立校、院、班三级就业创业帮铁体系,制定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创业帮扶政策,设立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创业帮扶专项资金,采取就业分类指导、举办专场招聘等措施,逐步完善就业创业帮扶体制机制,确保就业特殊群体能就业、好就业、就好业。

(二)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帮扶力度

信阳师范学院地处偏远老区,距离省会和大中型城市较远,导致本校毕业生求职成本普遍偏高,学校毕业生又大多来自经济条件一般的农村家庭,求职过程中经济压力较大,特殊群体毕业生在这方面压力更为突出。为切实减轻他们的就业创业成本,本校设立了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创业帮扶专项资金,专门为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提供求职补助。在省教育厅为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创业补助1500元/生的基础上,学校为每名特殊群体毕业生增加了1000元求职补贴,为547名特殊群体毕业生发放就业创业补助547000元,以往特殊群体毕业生帮扶资金的来源,主要是依靠上级主管部门拨款和校内财务划拨。2019年,我校创新思路,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以校友基金会为平台,与校友、优秀企业沟通合作,多方筹措资金。为扩大帮扶范围,学校还通过校友基金会向社会募集就业帮扶资金,对就业困难学生进行直补。

(三)优化信息对接,实现精准帮扶

1.就业帮扶一对一。为贫困家庭毕业生、残疾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和零就业家庭毕业生建立档案卡。精确掌握毕业生中每一名帮扶对象的具体情况,建立包括毕业生基本情况、学业情况、就业创业意向、就业进展情况、帮扶措施等内容的帮扶工作台账,指定专人管理,定期更新完善台账信息,对每名帮扶对象发放帮扶联系卡,卡中记载帮扶责任人、联系电话、帮扶政策及帮扶措施,做到“一生一策”、“一生一档”、“一生一卡”。

2.就业帮扶点对点。充分利用就业信息网、手机短信,就业APP、微信等信息化手段和新媒体,建立供需精准对接服务平台,向帮扶对象送政策、送岗位、送培训,有针对性地做好离校未就业帮扶对象的就业跟踪服务工作。建立帮扶对象就业信息数据库,准确统计更新帮扶对象就业意向及就业信息等相关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实时更新帮扶数据。

3.就业帮扶面对面。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帮扶对象所学专业等实际,引导特殊群体毕业生到“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区域,边疆、基层等就业创业。连续五年邀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来校举办大型专场招聘会,提供岗位3000个。近年来,该校与新疆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共建就业基地,为帮扶对象开辟就业新渠道。近年来,充分发挥河南省毕业生就业市场豫南分市场作用,连续多次举办特殊群体专场招聘会,提高就业帮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想方设法为帮扶对象提供就业岗位;加强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开发优质就业岗位,优先并重点推荐帮扶对象就业;积极协助有关部门开发公益性岗位,力争协助帮扶对象实现高质量就业。

帮助特殊群体毕业生实现充分高质量的就业是一项需要常抓不懈的民生工程,解决特殊群体毕业生顺利就业,共同营造和谐社会!

(四)给“特殊群体学生”做好“加减法”

从大学生入学伊始,即对新生进行“特殊群体”初步筛选、初步鉴定,并建立档案,实施动态管理,对初步确定为“特殊群体”的学生早发现、早教育、早帮扶,“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培养、帮扶实施方案,通过全面系统化的教育和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将“临界特殊群体学生”拉回正常群体,从而可以有效地给“特殊群体”“做减法”,减少“特殊群体”体量。在教育方式、内容、手段、时长上,给“特殊群体”学生要“做加法”、“开小灶”,增加他们知识储备,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自信心,进而提升他们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就业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韩淑华.高校辅导员对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影响,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年5月.

[2]朱素英.大学生特殊群体形成原因及教育引导研究,科教导刊,2017年5月.

[3]孫磊,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帮扶机制探索,中国成人教育,2017/20.

[4]李卫红.在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上的讲话.高校理论战线,2006.9:54-57.

[5]娄慧.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价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6]王玉国.加强大学生特殊群体教育管理的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2006.4:41-44.

[7]欧阳豫樊.关注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思想教育工作[J].教育与职业,2007.24:8-10.

[8]孙玉平.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社会就业对策研究,淮海工学院学报,2013年9月.

猜你喜欢
精准帮扶特殊群体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精准帮扶视角下贫困女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研究
迟开的花朵也能飘香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