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道行般若经》中的化佛金身研究

2020-09-10 07:22马宗洁
今古文创 2020年24期

马宗洁

【摘要】 东汉支娄迦谶(略称支谶)译《道行般若经》记载的萨陀波伦菩萨见化佛金身并得其劝导而继续东行求法的故事,与汉明帝梦化佛金身而遣使西行求法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处,为汉明帝梦化佛金身的传说提供教义依据,反映2世纪晚期单尊立姿化佛金身教义已经出现并传入汉地,有助于单尊化佛金身立像在汉地的传播与发展,其意义不仅限于艺术领域,对于中外文化交流史、佛教史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道行般若经》;化佛;金身;萨陀波伦菩萨;汉明帝

【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6-8264(2020)24-0040-03

基金项目:2014年度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汉魏两晋南北朝佛像金身研究》(批准号:14DF44)。

史载佛教正式传入汉地与汉明帝刘庄梦佛金身有直接的关系。

东汉迦叶摩腾共法兰译 ①《四十二章经》序:

昔汉孝明皇帝夜梦见神人身体有金色,项有日光,飞在殿前,意中欣然甚悦之,明日问群臣:“此为何神也?”

有通人傅毅曰:“臣闻天竺有得道者号曰佛,轻举能飞,殆将其神也。”

于是上悟,即遣使者蔡愔 ②、羽林中郎将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二人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1]

汉明帝梦佛金身而遣使西行求法的传说是否有佛教教义依据呢?史载东汉支娄迦谶(略称支谶)翻译的《道行般若经》中的化佛金身的教义内容对此做出了解答。《道行般若经》记载的萨陀波伦菩萨宿世见化佛金身并得其指点而东行求法的故事与汉明帝梦佛金身而遣使西行求法的传说颇为相似。

支谶(支娄迦谶的略称)于汉灵帝光和二年(179)十月八日译出《般若道行品经》(《道行般若经》的异名)。

以下对《道行般若经》中的化佛金身的内容、特点和意义略做探讨。

一、《道行般若经》中的化佛金身的内容

《道行般若经》卷九:

佛语须菩提:“疾欲得佛者,索《般若波罗蜜》当如萨陀波伦菩萨,于今在上方过六百三十亿佛国,佛名揵陀罗耶,其国名尼遮揵陀波勿,萨陀波伦菩萨于彼间止。”

须菩提白佛言:“萨陀波伦菩萨本何因缘索《般若波罗蜜》?”

佛语须菩提:“乃往久远世有菩萨名萨陀波伦……是时世有佛名昙无竭阿祝竭罗,佛般泥洹以来甚久,亦不闻经,亦不见比丘僧。

时萨陀波伦菩萨于梦中,忉利天人语言:‘前世有佛名昙无竭阿祝竭罗。’

是时菩萨于梦中闻佛名即觉,觉已即大欢喜踊跃,即弃捐家,入深山中无人之处,弃身无所贪慕而大啼哭,自念言:‘我恶所致,不见佛,不闻经,不得菩萨所行法。’

是时萨陀波伦菩萨啼哭,时便闻虚空中有声言:‘善男子可止,莫复啼哭,有大法名《般若波罗蜜》,若有行者,若有守者,得佛疾。’……

萨陀波伦菩萨问虚空中声:‘当何因缘得《般若波罗蜜》?当到何方求索?当何等方便得之?’

虚空中声报菩萨言:‘从是东行,莫得休息……从是东行悉断念已,作是行不缺者,令得闻《般若波罗蜜》不久。’……

虚空中声复报言:‘莫失是教。’作是语已,便不复闻声。

是时萨陀波伦菩萨闻是教法,倍踊跃欢欣,随是教即东行,心适无所著,行中道作是念:‘去是几所乃当得《般若波罗蜜》?’作是念已住,复大啼哭。

萨陀波伦菩萨作是啼哭时,上方虚空中化作佛在空中立 ③,言:‘善哉!善哉!如若所索者甚难,如汝作是精进者,今得《般若波罗蜜》不久。’

萨陀波伦菩萨叉手仰向视化佛身有金色……身有三十二相。见已大欢欣,叉手白化佛言:‘愿佛为我说经法,我从佛闻经。闻经已,诸佛所有经法,我皆欲悉得之。’

是时化佛语萨陀波伦菩萨:‘受我所教……从是东行索《般若波罗蜜》,去是间二万里,国名揵陀越……汝从是去到揵陀越国昙无竭菩萨所,自当为汝说《般若波罗蜜》,当为汝作师教汝。’……

萨陀波伦菩萨白昙无竭菩萨言:‘我本索《般若波罗蜜》时,于空闲山中大啼哭,于上虚空中有化佛身有三十二相,紫磨金色……’”[2]

释迦牟尼佛讲述萨陀波伦菩萨在昙无竭阿祝竭罗佛般泥洹后,于东行求法途中受上方空中有金身的化佛劝导而继续东行二万里到揵陀越国向昙无竭菩萨求法的故事。

二、《道行般若经》中的化佛金身的特点

除《道行般若经》以外,支谶翻译的《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和《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中也有化佛金身的内容。

《出三藏记集》卷二:

《般若道行品经》十卷(或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或八卷,光和二年十月八日出。)……《伅真陀罗经》二卷(《旧录》云,《屯真陀罗王经》。)……《问署经》一卷(安公云,出方等部。或云《文殊问菩萨署经》。)……右十四部,凡二十七卷。汉桓帝灵帝时,月支国沙门支谶所译出。[3]

根据上文可知支谶于东汉桓帝刘志、灵帝刘宏在位时期(147 - 189年)译有《问署经》(《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的略称)、《伅真陀罗经》(《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的略称)等多部经典,其中《般若道行品经》(又名《道行般若经》)译于光和二年(179)十月八日。

隋代法经等《众经目录》卷一:

《屯真陀罗所问经》三卷(或二卷)(后汉建宁年支谶译)[4]

上文记载《屯真陀罗所问经》(《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的略称)译于汉灵帝刘宏在位的建宁年(168 - 172)。

《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

有婆罗门名曰惟耆先,白佛:“我赍华持到婆罗门神祠,入门见怛萨阿竭飞在虚空中而住。

其佛问我:‘持是华给何所?’

即应言:‘欲以上神。’

其佛言:‘有怛萨阿竭号曰天中天,可以华供养上之。所以者何?因是可有功德而到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便可逮得阿耨多罗禅。’即欲以华供养。其华悉化作佛,悉紫磨金色,其光七尺,三十二相、种好悉具。

诸佛皆言:‘其心以坚于功德者能致是应。’”[5]

婆罗门惟耆先向释迦牟尼佛讲述自己携花来到婆罗门神祠,入门见“怛萨阿竭”(如来)飞在空中,劝惟耆先以花供养如来。惟耆先想要以花供养如来时,花全都化作紫磨金色的多尊化佛。

《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卷下:

及伅真陀罗八万四千夫人各各持天珠而奉上佛,则时散佛头上便化作八万四千交露帐。其中悉有床具足皆珍宝,皆布天缯以为綩綖。诸交露帐中悉有坐佛,其佛皆三十二相,诸种好悉具。八万四千夫人见是变化莫不欢喜,皆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提心,皆踊跃,合作一音而叹:“怛萨阿竭已自净……若船师无所不度,佛者是即尊……光而七尺,色若如金……”[6]

伅真陀罗的八万四千位夫人各持天珠奉上释迦牟尼佛,天珠散于释迦牟尼佛的头上化作八万四千个交露帐,每个交露帐中都有一尊三十二相的坐佛。伅真陀罗的八万四千位夫人见此变化后,赞叹“怛萨阿竭”(如来)“色若如金”。史载译于东汉的《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七列举的三十二相中有“十四者,身真金色” [7]。伅真陀罗王的八万四千位夫人所见之化佛有三十二相,应有金色身。化佛是化现的佛,与佛的形象相同。伅真陀罗王的八万四千位夫人所说的“色若如金”应既是对释迦牟尼佛金身的赞颂,也是对化佛金身的赞叹。

与相同译者的《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中的化佛金身相比,《道行般若经》中的化佛金身有四个特点。

(一)立姿呈现

从《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中的“诸交露帐中悉有坐佛”来看,《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中的化佛金身是坐姿。

《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未提及婆罗门惟耆先所见由花变成的化佛金身的姿势,不确定化佛金身是坐姿,还是立姿。

从《道行般若经》中的“上方虚空中化作佛在空中立”来看,《道行般若经》中的化佛金身是立姿。

(二)一尊独现

《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记载伅真陀罗的八万四千位夫人各持天珠奉佛,天珠散于佛头上,化作八万四千个交露帐,每个交露帐中都有一尊三十二相的化佛,说明《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中的化佛金身有多尊。

从《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中的“其华悉化作佛,悉紫磨金色”来看,《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中的化佛金身也有多尊。

从《道行般若经》中的“萨陀波伦菩萨叉手仰向视化佛身有金色”来看,《道行般若经》中的化佛金身一尊独现。

(三)由空化成

《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中的化佛金身坐于天珠化成的交露帐中,可谓由天珠变成的化佛金身。

《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中的化佛金身由花变化而成。

《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和《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中的化佛金身均由物化成,可谓“物化佛金身”。

《道行般若经》中的化佛金身凭空出现,由空化成,可谓“空化佛金身”。

(四)现无佛世

《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中的化佛金身显现于伅真陀罗的夫人们以天珠供养释迦牟尼佛时,说明《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中的化佛金身显现在有佛之世。

《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未提及婆罗门惟耆先见到花变成化佛金身一事发生在释迦牟尼成佛之前,还是释迦牟尼成佛之后。根据佛教教义,释迦牟尼在无佛之世成佛,其成佛前应无化佛显现化度众生。从《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的语境来看,惟耆先所见化佛金身一事应发生在释迦牟尼成佛后,即显现在有佛之世。

《道行般若经》记载的萨陀波伦菩萨在昙无竭阿祝竭罗佛般泥洹后的无佛之世看见化佛金身,可见《道行般若经》中的化佛金身显现在无佛之世。

综上所述,《道行般若经》中的化佛金身具有立姿呈现、一尊独现、由空化成、现无佛世等特点。

三、《道行般若经》中的化佛金身的意义

梁代慧皎《高僧传》卷一:

汉永平中,明皇帝夜梦金人飞空而至,乃大集群臣以占所梦。通人傅毅奉答:“臣闻西域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将必是乎?”帝以为然,即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使往天竺,寻访佛法。愔等于彼遇见摩腾,乃要还汉地。腾誓志弘通,不惮疲苦,冒涉流沙,至乎雒邑。明帝甚加赏接,于城西门外立精舍以处之,汉地有沙门之始也。但大法初传,未有归信,故蕴其深解,无所宣述,后少时卒于雒阳。

有记云:“腾译《四十二章经》一卷,初缄在兰台石室第十四间中。”腾所住处,今雒阳城西雍门外白马寺是也。……竺法兰,亦中天竺人,自言诵经论数万章,为天竺学者之师。时蔡愔既至彼国,兰与摩腾共契游化,遂相随而来。会彼学徒留碍,兰乃间行而至。既达雒阳,与腾同止,少时便善汉言。愔于西域获经,即为翻译《十地断结》《佛本生》《法海藏》《佛本行》《四十二章》等五部。移都寇乱,四部失本,不传江左。唯《四十二章经》今见在,可二千余言。汉地见存诸经,唯此为始也。[8]

汉明帝梦佛金身而遣使西行求法发生于东汉永平年(58 - 75)。摩腾和竺法兰翻译的《十地断结》《佛本生》《法海藏》《佛本行》等佛典早已失传,无从得知其中是否有化佛金身的教义内容。

根据佛教教义,佛飞在空中时通常是立姿,汉明帝在释迦牟尼佛灭度后梦见的“飞在殿前”“飞空而至”的化佛金身应是立姿,与《道行般若经》中的萨陀波伦菩萨在昙无竭阿祝竭罗佛灭度后所见化佛金身的性质相同,揭示汉明帝梦见的佛金身是无佛之世的化佛金身。

译于179年的《道行般若经》是现存最早阐明无佛之世单尊立姿化佛金身教义的汉译佛典,反映2世纪晚期单尊立姿化佛金身教义已经出现并传入汉地,为汉明帝梦佛金身的传说提供教义依据,对于相关文物研究有参考价值。

四、结语

《道行般若经》大约在汉明帝梦佛金身而遣使西行求法的一百年后译出,其记载的萨陀波伦菩萨见单尊化佛金身并得其劝导而继续东行求法的故事,与汉明帝梦单尊化佛金身而遣使西行求法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处。

《道行般若经》中的化佛金身的教义有助于单尊化佛金身立像在汉地的传播与发展,其意义不仅限于艺术领域,对于中外文化交流史、佛教史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注释:

①有学者怀疑《四十二章经》并非译于东汉时期。例如元文广《从语言学角度考证〈四十二章经〉的成书年代》提出《四十二章经》产生在西晋竺法护之后、东晋之前的观点。

②原注:见元本。

③原注:“上方虚空中化作佛在空中立”,正仓院圣语藏本(天平写经)作“上方虛空中有化作佛在虚空中立”。

参考文献:

[1](东汉)迦叶摩腾共法兰译.四十二章经[O].大正新修大藏经(十七)[G].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722.

[2](东汉)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O].大正新修大藏经(八)[G].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470-473.

[3](梁)释僧祐撰,苏晋仁、萧錬子点校.出三藏记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5:26-27.

[4](隋)法经等撰.众经目录[O].大正新修大藏经(五十五)[G].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117.

[5](东汉)支婁迦谶译.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O].大正新修大藏经(十四)[G].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440-441.

[6](东汉)支娄迦谶译.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O].大正新修大藏经(十五)[G].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360-361.

[7]失译人名,在后汉录.大方便佛报恩经[O].大正新修大藏经(三)[G].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164.

[8](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