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波
【摘要】 在世界近代历史上,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多次遭受西方列强的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国难当头,匹夫有责,很多思想先进的爱国人士深感肩负的民族责任重大,萌发了创业救国的思想,并在实践中大胆尝试,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精彩的一笔。本文针对近代创业救国思想和行动这一主题展开研究,阐述了近代创业救国思想的萌芽和诞生,以及创业救国道路的探索和实施行动,对近代创业救国思想和行动的意义进行了论证和反思。创业救国思想推动了当时国民经济的发展,固步自封的思想得到解放。尽管单靠实业救国不可能拯救中国,失败是必然结局,但是其历史功绩不能抹杀,当今创业兴国之路可以此为镜,深入反思。
【关键词】 创业救国;近代;思想和行动;再认识
【中图分类号】F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6-0055-02
一、中国近代创业救国思想的萌芽和诞生
(一)创业救国思想的萌芽
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凭借先进的洋枪洋炮轰开了中华民族封闭的大门,令林则徐、魏源等有识之士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滋味,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呼吁,要“师夷长技以制夷”,创业救国的思想开始萌芽。首先,他们初步认识到战车骏马已无法与列强的坚船利炮抗衡,国力和军力的差距在科学技术上,武器装备相差甚远,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科学技术是当务之急,大势所趋。其次,由于中国历史上封建保守势力对于新的科技历来不屑一顾,导致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反被强敌所用。如今就要放低身位,虚心求教。为此,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对西方火车、轮船、大炮等科技结晶大加褒扬,建议朝廷要对制造出新式武器的人士加官进爵。再次,要开放国门,加强对外贸易,改变封建“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林、魏等人对外贸易思想既极力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利益,又体现了近代中国向资本主义世界开放的意识。为了抵御外国的经济掠夺,允许商家自办企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可见,林、魏等人的创业救国思维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相合,“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那个时代既清醒又睿智的主张,具有创业救国思想的启蒙意义,也为后来这一思想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其积极意义有二:一是,沉睡的中国社会被这一呐喊所惊醒,中国人愚昧落后,铁板一块的传统观念被敲开,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快速觉醒。二是,它敏锐地发现了要抵御外敌必须学而用之这一根本问题,并倡导构建起自己的民族工商业体系,以创业和发展近代工业来应对外来的经济侵略。虽然,这些具有创业救国思想火花的主张清朝政府并未采纳,更不可能实施,但是,他们却在封建顽固、僵硬强大的传统思想上嵌入了一枚钢钉,为后来创业救国思想的发展冲开了一个缺口。
(二)创业救国思想的诞生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运动的指导思想标榜为“中体西用”,把“自强、求富”作为追求的目标,实际上就是洋务派发起的自我救渎行动。这场运动领导者以及骨干力量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等人。当第一次鸦片战争硝烟未尽,给中国社会带来撞击余波还在延伸时,第二次鸦片战争又于1856年爆发,给中国朝野带来的震动更加剧烈,影响更加深远和持久。仅有25000人的英法联军,便以摧枯拉朽之势攻陷天津,直逼清王朝首府。至此,洋务派官僚及其追随者们再一次看到西方先进技术之强悍,中国国力之衰落,决定高举科学技术的大旗,全面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尽快使外强中干的中国强盛起来。他们不仅从思想上确立了发展方向,而且在很多方面付诸于行动。比如优先发展军工产业,把西方的“制器之器”引进来;兴办具有近代化水平的民生企业,采用机器进行规模化生产;发展商务,在经济领域与各西方列强展开竞争。此外,在企业经营管理上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采取了“官督商办”的新形式,提高管理效率和市场应对能力。一改过去的科举制度,开办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新式学堂,把大批留学生派往国外学习深造。对外调整国家关税政策,对内废弃厘金制度等等,一切一切都是为实业救国之路扫清道路。此时洋务派“创业救国”的思想已经初步形成,并开始了在工商业的各个领域进行积极的尝试,无尽的黑夜中出现一缕耀眼的光芒。但是,随着甲午战争的炮声响起,洋务运动也悄然终止,只留下一段无以言表的碑文,在历史的长河中沉寂。
二、创业救国思想的探索和行动
(一)创业救国思想的探索
但是创业救国的思想的火花并没有覆灭,一旦时机成熟就会重新燃起。甲午战争最终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帝国主义各列强再一次群狼聚餐般的要“瓜分中国”,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亡国灭种就在眼前,国人无不痛心疾首,不寒而栗。朝野上下再一次认识到没有强盛的国力难以抵御强敌的入侵,只有振兴实业才能救国于危亡之中。这种思想的认知和传播带来民族工商业的兴盛,中国实业界喊出了“振兴工业”的口号,形成了“设厂自救”的热潮。创业救国的思想被社会各界人士所接受,是这一时期主要的社会思潮,规模和影响巨大。以民族资本阶级思想家为代表先驱者总结了洋务运动的经验和教训,工商实业家们开始了进一步的行动,对“创业救国”思想的实施路径进行了探索和拓展。百日维新前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清政府量身定做了一套近代工业发展的政策,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是他们所提出的引进外资、教育救国、人才培养和产业优先等措施推动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创业救国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二)创业救国的实践行动
孙中山代表的是民族资产阶级中的革命派,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民族工商业的大政方针。资产阶级企业家们无不受到政策的鼓舞,都把“振兴实业”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纷纷组建各种类型的实业团体,或在相关企业中任职,创业救国的呐喊响彻全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进入一个鼎盛时期。这时的创业救国思想已经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具体、完备的各种实施方案不断推出,实践行动此起彼伏。尤其是张謇提出的“棉铁主义”与孙中山恢弘的《实业计划》遥相呼应,不仅仅使实业救国思想更为丰富,实践意义更为更大。但是,历史的发展总不是一帆风顺的,袁世凯旧梦未灭,军阀混战不止,国家积重难返,革命的确“尚未成功”。当帝国主义从一战抽身出来,又一次窥视着中国时,“创业救国”最终走向了末路。
三、对近代创业救国思想和行动的再认识
(一)对创业救国思想的评价
列宁指出,判断和评价历史功绩,其依据不是历史活动家有没有为现实提供新的东西,主要是看他们比其前辈进步了多少。在近代中华民族创业救国思想指导下,民族资产阶级用行动扛起实业救国的大旗,却在外敌残暴的侵略中偃旗息鼓,成为了一段既波澜壮阔,又遗憾万千的历史。但是,创业救国的思想打开了国人的眼界,创业救国行动对于抵御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功不可沒,而不能嗤之以鼻,全盘否定。其中最为可贵之处是,创业救国的思想绝不是象牙塔里所谓精英们坐而论道的突发奇想,也不是凭空创造出的一种孤芳自赏的原理,它与中国民族革命发展以及近代民族企业的兴衰紧密相连,是艰苦历程凝聚出的智慧结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和升华,绽放出奇异光泽。这种思想被当时处于社会主流的民族资产阶级所赞赏和践行,并逐步向当权者渗透和默化,使几千年形成的封建思想观念发生动摇,激发了社会各阶级、阶层参与创业救国的热情,进而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进程。
(二)对创业救国行动的反思
创业救国之行动既促进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也使得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支队伍得到空前发展。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看,孙中山的历史地位不可动摇,它领导的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帝王的统治。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前仆后继,沥血奋战,把侵略赶出国土,建立了新中国,功盖千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历史的评价,事实的雄辩。同样,没有创业救国思想的倡导者和千千万万工商业实践者的不懈努力和奋斗,近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全面转型也难以实现,至少还要经历更多的艰难和曲折。每一场革命看似偶然发生,都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因为革命的最终目的还是发展生产力,让人们生活得更好,创业救国的历史价值不能低估,也无法替代。中国改革开放持续了30多年,国民经济已经跃升到世界的前列,成就令世人仰慕。万丈高楼平地起,坚实根基做支撑。近代的创业救国思想是对封建传统思想的挑战,具有崭新的特质,它开启了中国从传统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蝶变的艰苦历程,充分展现了中华儿女的拳拳爱国之心和自信心,体现了他们赶超世界潮流的美好愿望,他们那种勇于探索、襟怀坦荡、诚挚务实的时代精神值得学习和借鉴。
四、结语
创业救国的思想和行动在中国历史上有着自己独特的地位,最终没能直接拯救中国,是因为他们对中国国情没有深入分析,没有找到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根本原因,真正探索出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道路来。事实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对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瓜分不断妥协忍让。表面看是因为综合国力不强,实业发展落后,导致外国殖民者的侵略不断得逞,但是深层次的原因并不在此,因为只有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才能夺取反动政权,打败一切侵略者,迎来新中国的诞生,才能让任何侵略者在不断强盛的祖国面前瑟瑟发抖。纵观中国百年历史,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斗争从没间断,至今仍然任重而道远。在整个斗争中,爱党,爱社会主义,有理想,有抱负的爱国实业家们选择了实业救国,同入侵、破坏、肢解中国经济的外国资本主义做殊死之战,可以说也是创业救国思想的延续,他们奋不顾身的行动同样值得我们敬佩!
参考文献:
[1]齐江南.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学习体会刍论[J].成才之路,2019,(06):62-62.
[2]赵云波,冀豪伟.容闳与晚清“制器之器”理念[J]. 科学文化评论,2020,(01):75-89.
[3]高萍萍.传承与启示——再议《实业计划》与孙中山的经济现代化思想[J].大连近代史研究,2019,(00):501-513.
[4]刘志成,吴能全.中国企业家行为过程研究——来自近代中国企业家的考察[J].管理世界,2012(06):10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