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小说谶谣研究

2020-09-10 07:22吴皓
今古文创 2020年31期

【摘要】 “谶谣”是谶发展演变的一种形式,可以预测社会时局、家国及个人命运的谣谚,常以一种歌谣俗语的形式传递某种信息,表达某层含义,以独特的内容形式呈现于小说中且发挥着重要的功用价值。

【关键词】 谶谣;预言;汉唐小说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1-0032-02

基金项目: 本文受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项目(XLYC1804019)资助。

一、谶谣释义

汉末衰、平之世,兴谶纬之学,这是阴阳五行学等思想发展的极端结果。所谓“谶”即“符命之书。谶,验也,言为王者受命之征验也。”[1]“谶者,诡为隐语,欲决吉凶。”[2]实际指假托世人所崇拜信服的圣人来预示家国或者个人的兴败衰亡、吉凶祥瑞。发展到后来以谶语、图谶、谶谣等形式呈现。对于谶的研究,诸史籍早有记载,一直以来,小说都处在作为史馀的地位,其所记载恰好可以弥补史书不足之处。

谶谣是谶发展演变后的一种新的呈现形式,即为“预告社会变化、实时动态及个人(主要针对政治家)命运的一种谣谚”[3],是对未来吉凶成败的一种预测,它是以歌谣为媒介或载体来传播信息的一种特殊形式。

二、汉唐小说谶谣主题

谶谣常是以一种歌谣俗語形式呈现来传递某种信息、表达某层含义。汉唐小说中包含了大量的谶谣故事,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种主题类型:

(一)政治时局

谶纬之学自产生以来,就和政治有着紧密的联系,“察妖祥、推灾异成为政治生活的重点”[4]。谶谣就被赋予了这一角色继续活跃在政治舞台上。汉唐小说中很多内容都是反映当时的政治形势或是预测朝代政权的更替,当然这些谶谣的产生都是一些政治家的有意为之,更不能避免是某些作家的炫才之作。

《太平广记》中收录了大量谶谣小说,他们将“谶谣”与当时的政治变化做了紧密的联系。卷163《神尧》篇,当神尧即唐高祖李渊知道“阿婆面”就是“唐主”的意思后,其表现不是惧怕恐慌而是私相庆贺。这反映了李渊可能早有谋反之心,而谶谣的出现恰好为他的不臣之心找到了合理的借口。武则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在她夺权称帝的过程中,谶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天后》篇载:“唐三代之后,即女主武王带有天下。” [5] 《旧唐书》载:“圣母临人,永昌帝业。”[6]汉唐小说中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例《桑條歌》篇、《草重生》篇、《董昌》篇等,韦后、董昌等人也利用谶谣来为自己政治目的服务,结局虽不衬其意,但可以确定的是他们所散播的谶谣在当时引起很大的轰动。

除以上表现政权更替外,还有一些对国家当时社会局势的预测,主要表现边远地区蛮夷反叛。如《黄獐歌》篇:“黄獐黄獐草里藏,弯弓射你伤。”[7]《乌鹊窠》篇:“山南乌鹊案,山北金骆驼,镰柯不凿孔,斧子不施柯。”[8]主要表现边远地区蛮夷反叛以及突厥强盛后百姓痛苦不堪的境况。

汉唐小说中的谶谣涉及的内容大多是关于王室命运、战事或是天下整体运势,在当时社会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在专制皇权的背景下,有些不可明说的消息只能用一些非常隐晦、简单的语言来表达,这不仅可以把消息有效地传播出去,而且也能很好地保证作者自身安全。

(二)家族兴衰

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家族观念尤为强烈。传宗接代、光耀门楣的思想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家族的兴旺衰败早已超越个体的个人得失。在中国传统的家族观中,预知家族未来的兴亡走向对人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汉唐小说中收录的很多预示家族兴衰的谶谣内容。《搜神记》几句简单的荆州童谣就预言建安八九年刘表家族开始衰落。另《饮酒令》篇预示了武氏家族走向灭亡的结局。再《黄犊子》篇预示了黄犊子后人韦后悲惨命运。《竹骝》篇更是一文中使用了两首童谣来表达家族兴衰之谶。

在宗法制度极其严苛的背景下,无论上层贵族还是下层普通百姓都视兴家族为首任,更出现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家族兴败现象。这种传统的家族观不仅在史书中有所留存,在一些小说中也有所体现,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中国伦理社会强烈的家族观念。

(三)个人吉凶

“西汉以降,阴阳五行,谶纬符命之说,将人事与天命联系起来,如果说唐前还多限于对王朝兴衰和社会治乱的附会,那么到了唐代,则延伸到了对个人命运的解释。”[9]这其中包括了个人的婚恋结局、仕途官运、生死走向等,汉唐小说的谶谣中常常会出现预测个人吉凶的主题。

汉唐小说中记载了很多关于个人命运的谶谣,如《杨柳谣》:“杨柳杨柳漫头驼”[10]是徐敬业犯事、谋反后被斩杀之应也。《安乐寺》篇谶谣预测了安乐公主被诛杀后,其首被悬于杆上的悲惨结局。《刘希夷》篇讲述了极富文采的写作能手刘希夷,曾为白头老翁作诗,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老翁便一命呼呜了。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诗,其实是对其本人命运的一个预兆,就连刘希夷本人也预感到了不幸,为作词句而后悔不已。又如前文有所涉及的《封中岳》《鲤鱼儿》《公词》分别是对唐高宗、谯王、安禄山等人的命运吉凶的预言。《魏叔麟》篇“叔麟反语身戮也”[11]则是通过名字来预示叔麟日后被编造罪名而杀害的悲惨结局。

由于当时谶纬符命等思想兴盛以及强烈的个人猎奇心态,对自己未知命运的探索,成为当时人大肆追求的事情。这种风气现象出现在大量的文学作品中,足以说明谶谣对当时社会政治以及个人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

三、汉唐小说谶谣的功用

中国古代小说在发展过程中,小说的功能逐渐得到重视。刘知几中提到小说具有“正史参行”的补遗作用;刘勰在《文心雕龙》强调小说可以广视听的功用;桓谭更明了指出小说有“治身理家”的教化功能。

(一)教化功能

谶谣具有醒愚人之心的劝鉴功用。古代小说家都特别强调小说产生的社会效果,这在小说“惩恶扬善”的立意中就可以反映出来。谶谣所表达的内容通常是预测国家的兴衰、朝政的更替以及个人命运的吉凶,这些内容写到小说中流传后世,往往有着惩恶劝善的教化作用。静恬主人在《金石缘序》中明确提出了小说创作的目的为劝善惩恶、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提到小说创作要有补于世的作用、《醒世姻缘传序》中也谈及了小说创作要“以昭鉴戒”。

汉唐小说谶谣内容的教化作用,实际上对上层统治者更具有影响意义。武则天称帝后,出现很多效法之人,历史上也出现过一些女性把持朝政的现象,但始终没有出现过第二任女皇帝。韦后就是众多效仿者之一,如《桑条歌》“桑条莴女韦也乐”[12],传达的韦后虽得到了权势,但最后仍然是“黄柏犊子挽纼断,两脚踏地鞋纼断”被诛杀的结局,韦后的结局给了众多妄想成一代女皇之人重重一击。另《周武王》篇叙述殷纣王昏庸无道,暴行無数,引起了朝臣和百姓的极度不满。武王伐纣时,一枚带有“纣木德将灭,水祚方盛”[13]预示了周盛商灭的朝代更迭,也为后世各朝的统治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虽然小说中不乏虚构的成分,谶谣也并不是天意为之,而是一些人有目的性的行为,但是通过历史可知,谶谣中反映的事情都是真实存且后有所应验。小说做不到正史那样的实录,但以其独特的形式记录历史、显示自己的价值。正如唐传奇作家李公佐强调创作要“足以儆天下逆道乱常之心,足以观天下贞夫孝妇之节。”[14]

(二)制造舆论

谶谣是统治阶级谋权夺位创造舆论的一种手段。谣谶在古代常常被政治家所利用,成为他们夺取政权、中伤政敌的方法。一些权臣在掌握了朝廷政权准备篡位之际,会编造且传播一些谶谣,以赢得民心消除潜在的威胁。谶谣以其独特的神秘性和预言性在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野心家们经常会利用“谶谣”这一武器来证明自己的“天命”,《骆宾王》篇、《草重生》篇都是通过编造谶谣来制造对自己有力的形势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民意常以谶谣的形式体现出来。在宗法专制的社会中,下层百姓的意愿、意见几乎无法上达到君王耳中,所以他们需要采取一些方法表达自己的心声,谶谣就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方法。《安乐寺》篇记载民众利用谶谣来发泄他们对统治阶层的愤懑或诅咒。《乌鹊窠》篇的一首谶谣就表达了老百姓对突厥强盛,侵犯中原担忧与愤恨之情。正是由于民众对当时的制度政策不满,而谶谣则刚好反映了民众的意愿与心声,所以很多谶谣具备了实现的可能,往往应验。

汉唐时期虽然是谶谣兴起、发展的重要阶段,但是谶谣对后世谶文化也有着持续性的影响,甚至直至现代也依然存在。汉唐小说中的谶谣不仅提升了小说的文学性,使人们可以从整体考察汉唐小说中谶谣的文化现象,同时也能让大家更全面地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65:22.

[2]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1993:

184.

[3]谢贵安.中国谶谣文化研究[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8:1.

[4][9]熊明.唐人小说与民俗意象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34,59.

[5][6][7][8][10][11][12][13]李昉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1180,1178,1179,1180,1026,1182,1177,

962.

[14]汪辟疆.唐人小说[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111.

作者简介:

吴皓,女,汉族,辽宁阜新人,辽宁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