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定娜
【摘要】 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了解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发展进程、分布情况、项目传承现状,以认识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知识;分析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具体包括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认定与命名、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与保护、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传承人情況;重点分析当前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传承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历史发展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7-0092-03
黑龙江省地处边疆地区,具有多民族、散杂居的特征,全省共有53个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0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5.26%。同时,黑龙江省建有1个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1个齐齐哈尔梅里斯达斡尔族1区、69个民族乡镇及680个民族区。在习近平总书记“筑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号召下,黑龙江省53个民族相处和谐、平等,交流与交往十分密切,形成了由集中到各具特色的文化结构,携手共促黑龙江省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的传承一直是社会学、体育学等相关领域关注的重点,关于此的研究也呈现出多学科交融、多维度交叉、多领域参与的态势。尤其是在倡导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关于黑龙江省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如百花齐放,进一步完善了民族传统体育理论框架。但从其研究成果来看,大多聚焦于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非物质体育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分类与分布、保护与开发、传承与价值等方面,对于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人的研究较少。为此,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及田野调查法了解黑龙江省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重点阐释促进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渠道广泛整合国内外有关少数民族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研究文献;梳理黑龙江省发布并制定的有关少数民族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等。提炼出对文章研究有帮助的文献资料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详细了解黑龙江省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历史发展、分布、传承及传承人情况,以为后续研究提供坚实有力的理论、数据基础。
(二)田野调查法
黑龙江省53个少数民族具有散杂居的特点,并且黑龙江省地域广阔,唯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才能够更为客观、全面地了解黑龙江省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传承现状。同时,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属于文化传承的范畴,需要以真实的数据、全面的信息为基础,才能够保证研究的正确性、对策方案的可行性与针对性。为此,运用田野调查法对黑龙江省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探寻解决的对策。
二、黑龙江省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基本情况
(一)黑龙江省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的历史发展
黑龙江省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的历史发展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其一为初步归纳阶段,调查并记录黑龙江省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传承情况,并出版了相关的书籍;其二为深入普查阶段,开展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项目普查工作,资料收集更为全面、问题分析更加深入,在此期间共出版非遗保护与传承类书籍298本;其三为开发保护阶段。逐渐少数民族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传调研组,调查范围更加广泛,囊括了黑龙江省各个少数民族,分类与分布调查也更为科学,并且收集了较多的影视资料。
(二)黑龙江省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的分布情况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传主要分为跨国和跨省两种情况。跨国情况主要是我国有4000多公里的边境线在黑龙江省,与俄罗斯仅一江之隔,我国的赫哲族在俄罗斯称为那乃族,我国的鄂伦春族在俄罗斯叫埃文基族。这些少数民族很多生活方式和习俗在中俄两国都是一样的。跨省情况主要是黑龙江、内蒙古、吉林三省的少数民族,包括达斡尔族、朝鲜族等。
(三)黑龙江省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的传承情况
为了更好地完成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黑龙江省建立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传名录。其中包含世界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传1项,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传16项,省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传130项。2011年“赫哲族伊玛堪说唱”成功列入世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是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认。
(四)黑龙江省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传承人情况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传有11名国家级传承人,有170名省级传承人。这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传传承人一直恪守职责,并且建立了良好的传承机制,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保护和传承作用。通过传承人参加各种民族活动和进行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传保护的宣传,现在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传已经走进校园。
三、黑龙江省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全媒体时代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感出现危机
全媒体时代引发了信息呈现与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公众获取及浏览信息的习惯与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网络的虚拟化及便捷化为负面及虚假信息的滋生提供了沃土,为“历史虚无主义”“利己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渗透提供了便利。在此背景下,公众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情感、认同感等逐渐被削弱,部分公众更倾向于参与或宣传被誉为“高雅、精英”体育项目的高尔夫、骑术等。基于此,黑龙江省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亟须通过提升公众文化认同感开辟新的传承路径。
(二)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及节日活动减少
随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及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少数民族人口流动性有所降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形成于日常的生产生活中,生活与生产方式的转变致使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及节日活动有所减少。活动是激发群众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兴趣的载体,活动的减少意味着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可依托的氛围消散,传承难度增加。
(三)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黑龙江为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济、文化等发展水平较低,因此当前黑龙江省建设的主要焦点在于经济,对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传承的政策、资金与资源投入较少,导致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传承缺乏必要的条件、技术与坚实的保障。
(四)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传承人匮乏
由于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慢,发展空间较小,很多少数民族青年为寻求更好的工作机遇都去了大中城市发展,而且大部分都已经定居在外地。青年人到了外地后,本身适应能力就很强,不久就接受所在地的汉族文化习惯,从而逐渐淡化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另外,现代的青年人普遍对民族传统而古老的体育文化不感兴趣,而是更愿意接受现代或西方的体育运动。因此导致传承人才匮乏,并且越来越趋于老龄化。还有一些因素同样不容忽视,诸如传承观念陈旧,不能与时俱进,秘不外传,传男不传女等陋习;只局限于本地區的传承,没有形成跨域性、多方位发展体系,等等。
四、黑龙江省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传承的创新路径
(一)借助全媒体优势扩大民族传统体育外宣范围
黑龙江省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首要考虑的因素即为公众对民族体育文化的认同感,唯有基于文化的自信与认同才能采取协同行动自觉承担文化的传承人与研究者。基于此,应当借助全媒体优势扩大民族传统体育外宣范围:其一,以网络电视为载体构建线上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平台。如以网络电视为载体打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专题”栏目,包括两个模块:一是线上资源模块,结合当代公众对体育锻炼知识与技能的需求,从加强身体素质、修身养性、塑形美体、活血健体等多个维度对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分类并设置不同的子栏目,可以使公众认识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性;二是线上征集模块,广泛整合贴近公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形式、内容、方法等,一方面可以掌握公众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了解程度,另一方面可形成社会榜样效应,形成“习传统,扬传统”的良好社会风气。其二,以“抖音”平台为依托加强宣传教育与引导。全媒体语境下,“抖音”已经成为公众获取信息、展示生活、社会交往的主要阵地。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要想消除不良信息对公众文化认同感的负面影响,就需要利用抖音平台,占领网络高地,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与引导。例如黑龙江生活报在“抖音”平台上发布了“哈尔滨第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系列短视频作品,视频中高校学生身着少数民族服饰,唤起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吸引了广大公众群体的关注,使人们初步了解黑龙江少数民主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其三,以多元化媒介构建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非物质体育文化外宣矩阵,如利用数字电视、楼宇电视、微信等社交平台公众号等广泛宣传黑龙江省非物质体育文化,营造浓厚的文化传承社会氛围。
(二)以传统节日为渠道丰富民族传统体育传承路径
随着我国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不断涌现,在新时代的语境下,公众的文化信息获取、接收、传递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在多元文化融合的影响下,当前公众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在节日认识上,我国传统节日的地位越来越低,而西方节日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传统节日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公众对传统节日认同感较低也反映出其对于国家文化认同感的淡薄。为此,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要走出单纯将其本身完整保存并世代传承的误区,而是要保护并传承与其相关的文化生态链。传统节日是文化生态链中重要的一环,也是公众生活方式、观念的集中体现,只有将与黑龙江省民族传统体育相关的生活习俗、节庆形式等结合为有机整体,才能形成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生态圈”,继而促进黑龙江省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例如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在国家及民族节日期间可以开展“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博览会”,图书馆负责按照地区或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的类型分类摆放与其相关的书籍,博物馆负责在书籍旁摆放相关物品,如“满足珍珠球”体育项目中的绣球、“蒙古鹿棋”所用的牛拐等,在创设节日氛围的同时能够向公众直观展示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项目的魅力。
(三)加大对传承人的培训与权利保障力度
首先,开展黑龙江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传承人普查工作,力求涵盖全省所有区域所有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类别,兼顾不同人群,并对传承人进行登记、建档。同时,建立健全的传承人认定命名工作规范,主要包括传承人认定申请资料、审批及批复流程、审批主体及认定标准等,当地体育文化行政部门要集合公众智慧,选择专业能力较强、素质较高、对黑龙江省民族传统体育研究较为深入的民俗文化学专业人士共同参与传承人认定工作,以保证传承人选拔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此外,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抓住民间文化现象中具有主流的或主要的非物质体育文化类型、形式及民俗现象,选出在本地群体社会中有较大影响的代表项目并对其进行深入调查,坚持真实性原则、尊重非遗历史及原貌建立档案室及数据库,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作为黑龙江省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传承形象大使,一方面可以提升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传承人地位,另一方面可倒逼其积极投身于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传承中。
其次,保障传承人权利。黑龙江省政府需要加大对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政策与资金投入力度。其一要从立法层面规定传承人应尽的义务及其享有的权利,使非物质体育文化传承“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其二要设立黑龙江省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专项资金,对贡献卓越的传承人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与荣誉,如为其发放艺术津贴,授予其专业技术职称等,以充分调动传承人的主动性、激发其内在潜能。
(四)积极推进黑龙江省民族传统体育市场化发展
当前,各地都在依托地域特色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博物馆等项目,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经济效益。为此,需要大力推进黑龙江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市场化发展。以蒙古赛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例,其与射箭、摔跤被称为蒙古男子的“三项竞技”。黑龙江省大庆草原马场每年开展赛马活动,来自各地的牧民赶来参赛聚会,当前的赛马已经被赋予鲜明的时代特征,彰显了民族一家亲的精神风貌,不同民族齐聚一堂、载歌载舞、饮酒歌唱,牧民们身着盛装,热情地向游客介绍蒙古族风俗。自黑龙江省大庆草原马场开赛以来,已经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观光游览,有力地向世界展示蒙古族人民热情奔放、友善好客的民族精神,并且提升了黑龙江省旅游业的知名度、树立了良好的民族旅游形象。在傳承其他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时,同样要注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跨界融合”,黑龙江省大庆草原马场即将赛马传统体育项目与旅游业结合为有机整体,除此之外还可与传媒行业、文化行业等结合,推出更为多元的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周边产品,以增强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经济价值。
(五)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基础及高等教育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代青年人有一代青年人的责任与使命。”在全球文化融合程度日益加深的大环境下,青少年人群作为文化传承的主力军首先要具备高度的思辨能力,在认清中西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对我国文化产生认同感。同时要自觉承担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基于此,黑龙江省非物质体育文化要渗透至基础及高等教育体系,从小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提升其文化传承意识。其一,大力开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材,基础教育阶段则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渗透至文化课程中,如在语文教材中渗透少数民族传体育历史、精神等。并且要设置符合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其二,开展校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书博会、展览会等,使学生正确认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价值,继而丰富黑龙江省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传承方式。
五、结语
综合来看,当前黑龙江省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传承情况不容乐观,文化认同危机、传统节日活动减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传承人匮乏都是制约黑龙江省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传承的主要因素。基于此,黑龙江省要借助全媒体优势扩大民族传统体育外宣范围,拓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路径。同时,以传统节日为渠道丰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方式,营造“习传统,扬传统”的良好社会氛围。此外,加大对传承人的培训与权利保障制度,增强传承人的责任感。另外,积极推进少数民族体育市场化发展,扩大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最后,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基础及高等教育体系,培养青少年人群传承文化、弘扬文化的意识。
参考文献:
[1]高扬,宋智梁,沈启军,唐云松,吴丽华.非遗视阈下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J].内江科技,2020,41(02):66-67+38.
[2]高延军,孙贺.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历史发展渊源[J].黑河学院学报,2019,10(05):191-192+198.
[3]王晓敏,李晗.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策略探究——以“互联网+”为视角[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9,(02):88-93.
[4]李茂慧,潘华.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及特征[J].中外企业家,2018,(34):235-236.
[5]尚书,张良祥,宋智梁.黑龙江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创新研究[J].运动,2017,(05):146-14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