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探析

2020-09-10 16:47蒋新
今古文创 2020年47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新时代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对中国道路、理论体系、政治制度全方位自觉的认同。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存在吸引力有待增强、说服力有待提升和传播力有待提高等问题。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需要从经济、政治、宣传传播等不同维度综合施策,系统提升。

【关键词】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7-0082-02

基金资助:新疆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新疆高校增强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项目编号:XSY202001003。

习近平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①当今中国,文化自信本质内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中华民族精神独立。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现实境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说服力有待增强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②可见,理论的彻底性是说服人民群众的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辉煌成就,有其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讲清楚背后历史理论逻辑和现实可能性的原因,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说服力的首要问题。改革中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使人民群众在现实生活中了解到的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宣传存在差距,此外,学术理论界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文化论述背后蕴含深刻的文化思想阐释不足,制约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说服力的生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吸引力有待提升

当前,文化宣传工作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宣传的内容缺乏创新,一些主旋律的宣传报道、理论文章和文艺作品等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公式化、形式化、说教式、书本化和概念化弊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宣传形式比较单调和生硬,难以在人民群众中产生共鸣,国内一部分人对美国大片、薯片、芯片依然热情,对西方国家圣诞节、情人节等文化节日依旧专情,还有部分人认同西方的价值观念,对本国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黑化,导致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知越来越少,难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成吸引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播力有待提高

传播力指传播主体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实现有效传播的能力。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改革开放40多年取得了辉煌成就,走对了路,做对了事,但我们有理说不出,说出传不远。从传播内容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发展传播过程中缺乏创新,与时代发展结合不紧密,导致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产品较少,目前熟知的文化产品只有《战狼》《红海行动》《流浪地球》《中国机长》等较少的影视作品,大力发展创作能够阐释中国特色、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优秀作品,是实现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急需解决的问题;从传播手段上看,主要依靠政府和官方媒体的力量,形式过于单一,许多方面仍然停留在政策解读上,未能真正深入人心,导致对民众的影响力较小。

二、影响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因素

(一)近代中华民族的积贫积弱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后,西方国家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大门,西方文化“毫不客气”的长驱直入,使得人们对自己的文化充满不自信、质疑甚至否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人甚至出现了“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文化心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群众浴血奋战28年,推翻三座大山,赢得中国革命的胜利,让中国人民站了起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勇于探索实践,不断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从而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让中国人民富了起来强了起来。但是,社会中还是会出现文化自卑不自信的现象,近代中华民族的积贫积弱是重要原因之一。

(二)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

历史虚无主义其本质是伪科学,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党的十八大之前,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社会一度以学术文艺舆论外衣为掩护,聚焦中国革命史和新中国发展史、选择以革命历史为突破口,抓住一些历史事件的重要时间节点,将“虚无”的触角延伸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和唯物史观领域,虚无民族文化价值和文化精神,使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生认知危机。党的十八大之后,历史虚无主义对社会的影响力逐渐减小,但是并不代表历史虚无主义的完全消失,它依然以新的面貌和方式影响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信心。

(三)西方文化渗透

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率先进行工业革命,其经济飞速发展,传导至文化上,“西方文化中心说”开始大行其道。改革开放以来,一些消极的西方文化乘势而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抵触,消弭了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西方国家借全球化之名向我国推行所谓的西方“普世价值”,大肆宣扬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动摇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以其实现“西化”中国的目的。虽然目前其影响程度逐渐下降,但仍寻机发声,形成噪音杂音,冲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

三、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路径选择

(一)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经济基础

一个国家的文化是这个国家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晶与产物,是经济和政治在思想层面的集中体现,作为上层建筑范畴,文化终究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受經济发展水平制约。没有坚实经济支撑的文化自信,就如无源之水,难以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也难以对个体发展产生力量驱动。

管子有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其基础性工程是要夯实国家的经济基础,人民群众只有真真切切感受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大地翻天覆地的变化,享受到改革开放以来实实在在的改革红利,他们才会相信你说的,才会跟着你走。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不是以某一方面为主,而是综合力量为主的竞争,经济力量是基础,我国的基本国情没有发生根本改变,这就要求必须紧紧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继续深化改革,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增加底气。

(二)牢牢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

中国共产党巩固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不能只关注人民的物质生活,这个认识不全面也不准确,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由物质和精神层面共同组成。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一方面要关注人民的物质生活,同时更要关注人民的精神生活,如果只关注人民的物质生活,忽视人民的精神生活,社会也要出问题,在这个层面上,一定要牢牢掌握文化领导权。其次,在这样一个文化多样化的时代,一个文明交流互鉴的时代,一个民智大开的时代,需要牢牢掌握文化领导权,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用文化的力量,思想的力量,价值的力量,道德的力量吸引各行各业精英人士加入党组织当中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三)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宣传方式

习近平提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 ③一个强有力的全媒体传播格局形成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必要条件,要善于运用全媒体传播工具,通过各种途径,扩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首先,全媒体传播要真正传播能够反映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信息,对一些相悖甚至极端错误的思想观念,要及时准确、客观公正的先发制人,引导舆论,弘扬社会正气。

其次,加强传播手段的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借助影视、网络、微信、微博、公众号等信息平台,以更加简洁、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大党史和革命文化的传播力度,塑造信心,凝聚力量。

最后,习近平指出:“互联网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 ④网络空间不仅是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前沿主阵地,而且已成为主战场,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往往因网而生、因网而增,互联网作为这个时代全媒体传播的主体,其传播方式、内容、传播主体和信息接收主体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互联网时代,整个社会的个体只要受过一定的教育,拥有一部支持网络的手机,就可以成为信息搜集和发布的主体,这就要求政府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管,过好全媒体和互联网传播这一关。

注释:

①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38页。

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10页。

③习近平:《做大做强主流舆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引领媒体融合发展新作为》,《人民日报》2019年01月27日01版。

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25页。

作者简介:

蒋新,男,汉族,陕西汉中人,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发展。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新时代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