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成翔
【摘要】 张居正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他的生平事迹在各种史料中有着极为详尽的叙述。张居正出身湖广荆州卫(即今湖北省荆州市)军籍,生于江陵县,荆州地区有大量关于张居正的传说,成为当地流传已久的民间文学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 张居正;民间传说;价值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3-0033-02
当前学术界的研究大多从历史学的角度出发对张居正生平事迹及其主导的张居正改革进行研究,而忽视了荆州地区广为流传的张居正传说的意义和价值。重视和研究张居正传说,能够为更好地研究张居正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推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
一、对张居正的历史学研究
张居正出生于嘉靖四年,嘉靖十九年十五岁时即中举,时人誉之为“神童”。嘉靖二十六年,二十三岁的张居正中二甲第九名进士,授庶吉士,进入翰林院。万历元年,张居正开始推行由政治到经济的一系列改革,万历九年,张居正开始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对赋税改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促进了社会的经济发展。万历十年,张居正因病去世,谥“文忠”,去世后神宗开始清洗迫害张居正所提拔和任用的官员,乃至于对张居正的家人到了抄家灭族的境地,直至天启二年,明熹宗才为张居正平反。
历史学界对张居正的研究成果众多,众多研究主要从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对张居正及其所主导的改革进行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这其中如张居正改革等问题都是比较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二、张居正传说简介
张居正传说是荆州地区盛行的民间传说,它由十余篇以张居正为主角的民间传说组成,时间涵盖了张居正出生之前到张居正逝世后。1999年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北卷》[1]选取了两则有关张居正的民间传说,1981年由荆州地区群众艺术馆出版的《荆州民间故事传说集》[2]则收录了近十篇以张居正为主角的民间传说,这些民间传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张居正出生前——天生异象
《荆州民间故事传说集》中的“白圭改名”记载了张居正出生前的故事。张居正的曾祖父张诚为人热心快肠,喜欢为乡邻做好事,但自己的儿子和孙子都科举无望,于是盼着自己的曾孙能有出息。当张居正出生时,张诚梦见月亮落入家中水缸,变成一只白色乌龟,他正准备附身查看时,听见了张居正出生时的啼哭,于是猛然惊醒,就以白龟为象征为张居正起名为“白圭”。这一故事是比较传统的“吉人必有天相”的故事,象征着张居正出生时既具有不平凡的命运,白龟预示着张居正今后一定能够有一番作为。张诚为人善良,乐于助人,也隐含了“好人有好报”的民间思想。
(二)张居正读书时——少年神童
在荆州的张居正传说中,有大量关于张居正年少即是神童的故事,这一方面体现了当地百姓对张居正的感情,另一方面也符合张居正十五岁中举、二十三岁中进士的个人经历。张居正“少年神童”的故事中,主要反映了张居正年少聪慧、智斗巫师、妙对对联,刻苦读书的情节。如在“江陵神童”和“‘白圭’改名”中均提到张居正两岁识字、五岁入学,十岁通六经大义,是名副其实的神童。
(三)张居正做官后——形象复杂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北卷》记载了两则张居正做官后的故事,而有趣的是,這两则故事似乎展示了一个截然相反的张居正形象,也反映了这一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在第一个故事“张居正判贪官”中,贪婪的荆州知府贪墨了二十万两白银,百姓去向张居正寻求公道,张居正带着尚方宝剑判了知府死刑。这个故事中的张居正机智正义,能够为民做主又能尊重老师的面子,表现出一个正直正义的官员形象。但在另一个截然相反的故事中,张居正却作为反面人物出场,与这个故事形成了明显的差异。在“张居正收贡米”中,一位文姓官员在户部任职,从江西收取贡米进京,京师码头有大量收取贡米的船只拥堵等着下货,而决定下货先后顺序者正是张居正,张居正指定的船只才能下货。这个故事中,张居正是个手段狡猾而又贪婪的反面角色,他收受贿赂以决定卸货顺序,故意推迟文姓官员的卸货时间以发泄不满,在文姓官员心灰意冷准备回乡养老后又上奏皇帝将其安排到荆州老家以严密监视。这两个截然相反的故事反映了张居正作为官员形象的复杂性,也反映了张居正在荆州地区百姓心中的复杂性。这两则传说恰好体现了张居正这一人物的复杂性,使张居正的形象更加生动丰满。
(四)张居正去世后——忠臣显灵
张居正去世后,荆州地区的百姓依然怀念他,并将其视为能够拯救明朝危急形势的忠臣。《荆州民间故事传说集》记载了一个张居正死后的传说,“奇异白气”这篇故事以白气显灵为意向表达了荆州百姓对张居正的怀念。张居正去世后归葬荆州,其墓地位于荆州城东门外的张家台,形制肃穆庄严。但张居正去世数月后,明神宗即开始对张居正进行清算,罢黜了张居正所任用的官员,并剥夺了张居正的谥号,对张居正闭门抄家,致使宗族中十余人饿死,抄去财产无数,从此张居正墓无人敢前往祭拜,逐渐荒凉败落。但是在抄家后的四十多年,居住在张家台的百姓却看见一道白气从张居正的墓地升起,一直链接到天上,整整持续了三天,方圆数里都可以看到。百姓看到了,都说是“文忠公显灵了”,因为这一年是明熹宗天启元年,所以这道白气就被成为“辛酉白气”。
一系列有关张居正的传说体现了荆州人民对张居正怀有的深厚感情,这些传说从张居正的出生开始说起,一直延续到张居正逝世后,表现了人们对张居正的深刻怀念,也体现了张居正和荆州人民割舍不断的联系。
三、张居正传说的特征
张居正传说贯穿张居正的一生,时间跨度较长,前后延续数十年,能够较为完整的体现出张居正的人生轨迹;张居正作为传说的主角,其形象在不同的传说中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阶段,从神童到求学士子再到官员,张居正的主角形象在传说中处于一个成长的状态。具体特征的分析如下:
(一)张居正传说具有较为漫长的时间跨度
张居正生于嘉靖四年,因病去世于万历十年,享年五十八岁,如果以“奇异白气”中的时间为准,则张居正传说的时间跨度就已接近百年了,这在以历史人物为主体的民间传说中是比较罕见的。张居正传说涵盖了张居正出生、求学、做官、去世的人生各个阶段,跨度大,时间长,基本能够完整的涵盖张居正的人生经历。“白圭改名”介绍了张居正的出生,“我不是神童”“江陵神童”和“东司庙”等传说描绘了张居正求学时的经历,“张居正收贡米”和“张居正判贪官”写的是张居正做官时的故事,“奇异白气”则描写了张居正去世后的故事。这一系列故事环环相扣,共同为读者构成了张居正的人生经历,使这一系列传说显得完整而有衔接。
(二)张居正传说能够体现张居正这一人物的成长历程
张居正在传说中的形象经历了一个逐渐成长的过程,“我不是神童”中,张居正是出入学堂、苦读求学的学童,“东司庙”中,张居正是一个参与科举的士子,“张居正收贡米”和“张居正判贪官”中,张居正又成了执政的官员。张居正形象的变化既反映了他的人生历程,也表现了张居正传说的生动性。张居正在这一系列传说中的形象逐渐鲜活,荆州百姓仿佛作为长辈旁观了张居正的成长历程,这些传说也寄托了荆州百姓对张居正深厚的感情。
(三)张居正传说具有历史意义和价值
张居正传说作为以张居正为主要形象的传说,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明代社会的百姓生活,也能为历史学研究提供参考。“张居正收贡米”一文反映了明代的漕运制度。故事中这个文姓官员负责从江西转运贡米入京,因为不肯给张居正送银子而收到了惩罚。实际上明代对运粮迁延不力的惩罚确实比较严格,对粮船的日期有严格的安排[3],明世宗时漕运以通过淮河的时间为限,江南正月,江西、湖广宽限至三月,到明神宗时,对漕运的时间限制更加严格,要求“十月开仓,十一月兑竣,十二月开帮,二月过淮”的限制,文姓官员因运粮不力而遭到惩罚也从侧面反映了明代政府对漕运的重视。
张居正传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凝聚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心血,历久弥新。2011年6月9日,张居正传说入选湖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荆州市也圍绕张居正传说,对与张居正有关的一系列景点进行开发,将修建包含荆州市非遗博物馆在内的张居正文化园,这一系列举措都表明张居正传说在今天愈发具有生命力。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文中指出[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联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各级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工作的重视,张居正传说一定能够焕发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北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北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9.
[2]荆州地区群众艺术馆.荆民地区民间故事传说集[J].荆州:荆州地区群众艺术馆,1981.
[3]刘清平.明代漕运史浅谈[J].沧桑,2005,(Z1):20-21.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08-03/28/content_5937.htm,2008-03-28.